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混乱处我们带来和谐,错误处我们带来真实,怀疑处我们带来信任,沮丧处我们带来希望。”1979年5月4日,撒切尔夫人站在唐宁街10号的门前,对其支持者作出如上承诺。我们无意评价“铁娘子”此后的政绩,但此时此刻这四句宣言却可视为危机中城市治理价值主张的一个范本。突发的疫情无疑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同时也引发我们对发展智能城市的重新思考。智能城市的建设如何从割裂到融合,从单点到联动,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如何构筑和谐、可信的未来城市,这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共建的力量。

突发疫情对城市治理提出巨大挑战

试想如果COVID-19病毒爆发的时点没有叠加中国的春运大潮,当前的疫情将会可控很多。疫情的快速扩散让我们体会到城市所产生的惊人辐射能力。根据联合国人居署的推测,城市仅占地球面积3%,却创造全球70%的GDP,消耗60%的能源,产生70%的碳排放和垃圾废物。在中国,进入快车道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支撑城市规模不断壮大。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人口占比实现了快速的增长,最新数据显示该比例已经逼近60%。

中国与世界城市人口占比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发展智能城市是城市规模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突发的疫情是阶段性成果的试金石,可以说对当前城市治理的数据融合度、服务颗粒度及统筹协调能力都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对参与各方的数据能力、科技能力和落实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数据+网格化”方式成为城市科技战“疫”主力

2月9日,网信办发布《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2月10日,上海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诸多举措无一不强调数据、技术的关键作用,在当前紧迫时期,数字科技支撑智能城市建设尤为迫切。

大数据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基础作用凸显

大数据已成为社会基础性战略资源,蕴藏着巨大潜力和能量。近30年来,中国数字科技企业的业务已经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科技与经济社会不断交融、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数据也在不断更新和沉淀。以电商为例,每个订单都绑定一个收货地址,随着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快递员的送货轨迹数据得以记录,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时空数据。这些时空数据能够用助力多项城市应用,如修复小区内细粒度的路网,洞察每个地块级别的经济状况等。

疫情下,大数据的基础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高效管理的海量时空数据,可以减少监管盲区和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蔓延,明显提升社会危机应对水平与效率。依托生态内时空大数据,京东城市研发出“高危人群疫情态势感知系统”。在保证数据安全的情况下,系统能够协助排查疑似人群,如筛选某段日起内、在特定区域停留2小时以上的人群,并通过挖掘人群轨迹,从而锁定可找到与疑似人群有密切接触的人群,从而有效辅助疫情防控。

数据分析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预测性的分析,准确预测下一步行动及本质驱动因素。大数据技术在疫情前瞻预测方面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是疫中、疫后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基于政府、平台企业、中小企业等多元时空大数据及社会信用体系进行分析和管理,能够对目标行业进行画像分析,并对单一企业、产业链条企业、区域聚集企业等进行疫情冲击影响评估,方便政府实施精准帮扶,保障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大数据+网格化”方式深入到疫情防控的毛细血管

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城市管理既要有框架清晰的顶层设计,又要充分细化颗粒度,将工作落到实处。网格化管理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一种方式,它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并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依托数字科技,网格化管理可以建立一套精细、准确、规范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通过这一系统整合政务服务和社会资源(如防疫物资购买、在线医疗问诊、智能外呼机器人等),可以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网格化的管理能最大程度上消除疫情应对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一方面可以使一线抗疫工作者和普通用户能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并应对;另一方面能帮助社区进行网格化大数据上报,使决策层能以此迅速做出科学的疫情判断和抗疫决策。

数据驱动的“智能城市共建”可期

智能城市的建设需要有硬核的技术来武装,更需要在明晰的顶层设计框架下,实现多方数据融合,最终实现政府、企业、市民各主体的协同。在当前的智能城市建设中,线下业务线上化已非常成熟,但城市的治理离系统化、智能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本原因在于,大多城市现代化服务仍是单点突破的解决方案,产生的数据也是分割的,整体优化的空间有限。可喜的是,以政府、平台企业多边共建共享智能城市的趋势已日渐清晰,在该模式下,两个突出问题有望得到解决:一是打破数据烟囱林立现状;二是打破部门孤岛式运营,实现政府、企业、市民间的联动与协同。

数据融合——夯实智能城市的数据底座

打破各部门数据壁垒,是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和强化智能城市管理准确性、前瞻性的重要一环。没有数据这一基础,再严密的算法和模型都将只是 “无米之炊”。未来,多源数据融合打通将成为共识,然而数据作为当下最宝贵的资源,实现完全的共享势必面临巨大阻力。基于联邦学习、同态加密、数据隐私保护的数字网关技术,在保证数据不出库的基础上,实现政府各个部门、企业、物资和事件的数据融合,打破烟囱林立现状,构建起城市治理的一张网。

城市操作系统——城市现代化治理一盘棋

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数字政府的跨部门协作,既要各个部门数据打通,也要指挥联动。因此,智能城市的建设需要有一套“智能城市操作系统”作为数字基石,使城市治理真正实现一盘棋。智能城市操作系统一方面是技术平台,包含时空数据引擎、模块化时空AI算法、基于联邦学习的数字网关技术等诸多前沿科技,可以让城市中海量数据高效、安全“对话”,AI算法模块化输出;一方面是应用平台,支撑应用强交互性和开发性,通过管理智能城市中的各项资源,支撑公共安全、智能交通、智能能源等各类垂直应用,并通过连接政府、企业和城市居民,帮助城市管理者进行顶层设计,洞察城市历史、掌控城市现状、预测城市未来,构建智能城市的开放生态。

可以预见,不久将来类似功能将在雄安新区这“一张白纸”上率先落地。基于这样的数据基底,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未来的雄安新区可进行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即时数据处理和数据融合应用创新,包括政务、安全、交通、医疗、物流等各领域的应用系统都将生长在这个数据基底之上,最终实现整个新区全要素数字化和孪生化。

共建共享——充分发挥数字科技企业的能力与担当

智能城市的发展建设先后经历了技术驱动阶段(主导方为高科技企业,如IBM的Smart Planet)和城市主导阶段(主导方为城市政府,如波士顿的New Urban Mechanics)的阶段。当前,以政府、数字科技企业多边共建共享的智能城市模式已日渐清晰。疫情的来袭更强化了这一趋势,诸多数字科技企业利用自身数据与技术的优势,为政府决策、市民便利提供干货。互联网发展的上半场中,科技企业在个场景与C端互动过程中积累大量的数据、用户洞察和成熟的解决方案,在未来智能城市建设多方参与的“B to G to C”的链条上必将成为信息、技术、方案提供的重要的一环。

每一次重大突发事件都会推动一次变革。疫情冲击后,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到智能城市的建设不应被当作“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风口对待,而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且深远的课题。如何从割裂到融合,从单点到联动,从数字化到智能化,需要集体的智慧。

文/李萌 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产业研究总监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