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1

作为前几年最「吸金」的企业,新金融巨头的IPO进程总是格外受到关注。

基本每一年、每一家巨头都会经历一两次与「上市」相关的热搜。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大家也都好奇,那么高的估值将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落地。

最近一次被卷入这个话题的是微众银行。

追溯了一下这此引爆话题的源头,应该是始于一份私募基金为了老股转让而制作的推介材料,里面写到了微众银行在接受中信证券的上市辅导并有计划2020上市。

其实,正是因为这些巨头上市迟迟未定,市场上才会一直有老股转让的交易。推介材料嘛,每年都会有一版,大都措辞比较浮夸,引用的数据和估值的方式也都不够严谨,比如:这个。

从媒体人的角度,一方面,我自然是希望这个领域有更多的公司可以成功IPO,因为这也是一个行业成熟的标志。但另一方面,我更希望它们在恰当的时候,以优雅的姿态完成这场「成人礼」。

过去几年,金融科技股流血上市的案例不在少数,说到底,也是源于它们大都并未准备好接受资本市场的洗礼。不管是业务根基、管理体系、甚至品牌建设,都不够成熟。

相对来说,新金融巨头有更多的资本和底气,慢慢来。当然,因为前几轮估值过高,它们也承受着另一种更大的压力和期许。所以,现在市场上的这几家行业巨头早在几年前便引入了投行,开始为上市铺路。

说回微众银行,相比其它几家新金融巨头,如蚂蚁金服、京东数科、陆金所等等,它的上市之路按理说要顺的多,不仅有牌照、够赚钱,互联网银行的概念也足够抓眼球。

但在我看来,即便如微众银行也远没有准备好完成IPO这场「成人礼」。

2

从数据来看,微众的成绩令人艳慕。

对比2018年微众、网商、新网等互联网银行和各上市银行的财报,微众以24.4%的ROE一骑绝尘。上市银行平均的ROE是12.8%,几乎只有微众的一半。而另外两家互联网银行的ROE,网商是13.4%、新网是12.3%。

其它指标在此就不赘述了,不管是盈利能力、增长潜力,还是资产质量、监管指标等等都远远优于上市银行的平均水平,也比另外两家互联网银行的优势更为明显。

因为未上市,财报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但如果仔细看看数据会发现,每年微众披露的成绩单都很「保守」,它实际的经营情况和盈利能力应该更优。话说回来,在大家都拼命「美化」财报的当下,微众也算一股清流了。

至于为什么要如此低调?想当年,民生银行行长洪崎一句:「银行利润太高,都不好意思公布」。导致整个银行业被喷的体无完肤,毕竟,金融业关乎国计民生,利润太高难免被诟病。

再加上微众的联合贷款模式,还涉及到众多合作银行,合作的规模、分成的方式等等,现下看来多少都还有些敏感。还有与腾讯的合作与利益的分配,一旦上市也会有更多信息披露。可能相比高利润,这些信息中的敏感点更令微众顾虑。

当然,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赚钱能力强肯定不是一个减分项。那么接下来说说微众高利润的背后,它独特的商业模式。

微众银行是典型的的轻资本运营,通过联合贷款模式,以有限的资本金撬动大规模的贷款业务,并表现出了极高的效率和效益。而主打产品「微粒贷」在微信和QQ的生态中获得了绝佳的成长基础,目前这也是其最主要的业务支撑。

联合贷款、腾讯生态,这是微众银行商业模式中最核心的两个要素,也是给微众的估值带去最大不确定性的两个因素。

前者的空间有多大有待监管的判定,联合贷款、互联网贷款的规则都在制定中,靴子一日未落,微众的天花板就一日未定。大家看好微众的成长性,但能长多快、多高,还得看监管的旨意。

另外,腾讯开放多少资源也是左右微众估值的关键,微信已在内测自己的信贷产品「分付」。接着小贷牌照,资金方面不如微众优势大,中短期不会对后者带去太大影响,但长期呢?可能更取决于腾讯会下多大决心和力气来做金融。

不管是监管还是腾讯,都是外部原因,而对于中国第一家开业的互联网银行来说,微众更重要的使命是走出一条「科技立行」的路。即便在世界范围内,这也是一个没有被验证过的商业模式。

周末,我跟一位富国银行的高管聊到微众,即便如零售之王——富国银行,对于这样的模式、盈利和增速也是充满好奇,密切关注的。因为在此之前,放眼全球也鲜有凭借单一产品和纯互联网模式成功的先例。

而微众和网商,两个中国互联网银行的探路者,成为了全球银行业中的新物种。成立几年,它们已经证明了金融科技之于银行业的价值。但这更多还是源于阿里和腾讯多年积累所加载的能力,微众和网商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证明自己可以走的更远。

网商最近几年一直在做开放生态,微众也在努力拓展腾讯以外的场景,希望再多给一些时间,让它们去淬炼科技的能力。因为从机制到模式,从思维到运营层面来看,它们都是AI、大数据等新技术最好的试炼场。

这算是个人私心,希望它们可以成功。是鲶鱼也好,范本也好,有了这些差异化的样本,中国的银行业才没有那么「无聊」。

3

基于前面几个原因,微众银行值多少钱就成了一个难有定论的问题。我把这个话题抛了很多人,收到的回复大相径庭,大家的答案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区间: 10-15倍PE、15-20倍PE、20-30倍PE。

银行背景的朋友基本都是第一个区间,比银行业的估值高,但也没有背离银行股的逻辑。投行背景的朋友基本是第二个区间,看好新兴生态有一定的估值溢价。推崇金融科技的朋友则认为,必须要靠近科技股的估值。

当然,还有一些朋友认为很难给出答案,因为市场上没有先例、没有对标。不管是向银行股靠拢,还是向科技股看齐,都不够严谨。从10-30倍PE皆有可能,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大。

其实,不只是微众银行面临这样的问题,其它几家巨头在上市之路上面临的挑战只多不少。

P2P全面清退,陆金所间接持有了消费金融公司,上市故事全盘推翻重建,需要时间更需要资本市场重新接纳。蚂蚁金服纳入金融控股试点,金控试点方案都还没出,就更别提如何调整步调去上市了。

前几年,金融科技刚火、资本泡沫最盛的时候,新金融巨头们的融资速度和规模都令人惊叹,屡屡创下记录,而外界对于「上市」的预期也随着升温。就像围观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大家都想快点看到高潮。

但眼下,对于这些巨头来说更紧迫的应该是练内功,有了足够高的「护城河」,还怕以后没故事讲么。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