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黑天鹅事件频发,使得市场不确定性不断积累。值此之际,企业在挣扎求生的同时,更多企业开始主动寻求内生变革,期望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或更进一步,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产业数联基础上的实体企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从企业微观主体来看,9%的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已实现新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一半以上;另一方面,从产业链生态环境来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数字化联接日益密切,产业数联的协同效应带来了产业链的重构与价值提升。
这其中蕴含了崭新的市场机会,同时也对想要探索新机遇的企业提出了挑战。只有基于对细分行业的深度理解和把握,才能形成有效的支持与服务模式,进而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
01 再探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
不可否认,中国正在大踏步地迈入数字经济的新纪元,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在宏观经济发展、微观企业经营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IDC发布《2018年中国企业数字化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逐年增加,至2017年已经达到32.9%,规模达27.2万亿元,增长速度接近20%。而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例如美国、德国的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
2016年各国数字经济规模及占比
在看到宏观数字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细分拆解到更为微观的层面,看到国内数字经济在不同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以识别数字化对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主体的影响程度的差异。
根据IDC对六大重点行业的100家企业调研的结果,越是靠近消费者的行业,例如零售、文娱、金融等,行业企业的数字化程度越高,而依赖于行政推动或者资源投入的行业,例如政府机关和制造业,数字化程度还相对较低。其中,超过50%的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尚处于单点试验和局部推广的阶段。众多小型、微型企业还没有做出数字化转型的相应安排,仍采用类似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的“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等概念的兴起与发展,都反映出消费端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应该说,在触达终端消费场景的商业层面,数字化以及互联网化对交易端进行了改造,销售渠道、支付手段、融资模式、客户服务等均发生了重大变革,诞生了一批数字化原生企业,同时也形成了泛消费领域的巨头。另一方面,消费端数字化变革的影响也开始逐步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提升了分销网络、产品供应、仓储物流等供应链环节的数字化程度,也诞生了一些创新的商业模式。
但总体来说,数字化转型对于产业链的上游来说,特别是生产制造加工环节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消费数字化到产业链数字化,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加之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市场规模非常可观。通过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改造,改善运营、升级主营业务所形成的收益空间将会是巨大的。
02 产业数联转型路径
整体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来说,需要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主体内部各业务环节数据化,再将产业链上的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数字化联接,企业间的数字化互联最开始可能发生在产业链局部,然后逐渐向全产业链延伸发展。
产业数联实现路径
产业数联的基础就是需要产业链内部的企业对自身的各个业务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以生产型企业为例,从对接订单、原料采购、外协加工采购、组织生产、仓储物流等均需要整体进行数字化改造,除了实物商品的生产传递流程外,还需要一条看不见的数据流伴随其中。先要能够以数据化的形式记录、监测整个生产流程,其后方能以数据为驱动推动生产流程的优化。
以上产业数联的发展路径,并不是严格的先完成一个阶段,再走入另一阶段的,而是一个往复交互的流程。企业的数字化可能最先发生在与产业链其他企业交互最为紧密的环节,例如获取订单或原材料采购,这个时候产业链某些环节的数字化交互就已经开始展现力量。随着这些改造所来的益处越发显著,企业内生的转型动力不断提升,从而企业内部的数字化可能再向其他环节进行延伸,如生产管理环节。企业内部各环节数字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也反过来促进产业链的数字化链条进一步拓展延伸。这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的数字化,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数联,并不需要一步到位,而是会渐进式发展,并互相促进。
产业数联产生效能的方式对处于不同数字化发展阶段的企业来说,也是不同的。最为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能是运营的改善,突出体现在运营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数字化进一步可带来主营业务的整体提升与增长,突出体现在市场份额扩大、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提升;深度数字化转型与产业数联进而可能迸发出创新的商业模式,颠覆产业链价值。
数字化发生效能的方式
根据埃森哲发布的《2019埃森哲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研究》显示,多数企业将数字转型作为工具改善和优化运营,而那些数字转型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的领军企业更为关注数字转型所带来的核心业务增长升级,同时相应地打造卓越运营以支撑业务增长。并且,这些领军企业在未来五年则更关注基于数字化的商业拓新,并促进新旧业务的协同。
03 可能的市场机会
产业数联的发展路径展示出一些可能的市场机会,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数字化联接可能发端于一些更为面向客户、面向销售的关键环节,例如生产加工型企业更关注如何获得订单,销售型企业更关注如何洞悉终端客户需求,等等。说得简单一点,需要让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直观感到实实在在的主营业务提升效果,才能驱动其加入产业数联的网络。在迈出了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之后,将可以进一步向上游联接打通,比如解决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问题,嵌入仓储、物流等配套服务,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的调度协同,等;也可以抓住企业内生的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需求,向企业提供内部运营流程改造的工具,如数字化的生产监控工具等。
生产制造型企业在产业链条中开始更为关注终端市场,如何把产品直接买到客户手中成为了他们的终极目标,即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而不再仅仅关注于下游企业给到的订单。
产业链数联让C和B前所未有的紧密连接在一起,终端客户(C)可以提出自己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平台向生产企业(B)传递,由生产企业制造生产完成后,交付给终端客户。以服装制造行业为例,传统模式下,生产企业经常要求服装品牌商提前3个月甚至半年下单,且不接小单,要求几千件、甚至几万件起订。过早下单、批量化生产,有可能导致生产出来的服装不符合终端用户的喜好,造成库存积压问题。而新的模式下,在柔性生产方式的支持下,生产厂商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反应,只需提前几天下单,生产厂商就可以实现多批次、小批量、多款式、定制化的生产。这就需要各生产环节极度标准化、系统化、数字化,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库存管理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
04 搭建产业数联平台
产业数联的深度发展,为某些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服务模式提供了可能。联通产业链不同企业主体、特别是打通产业链的生产上游和终端消费客户的供应链服务类企业,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这些平台型企业可以对终端客户需求形成直接对接,通过数据来驱动、组织、协同原材料供给、产品生产、仓储、物流等产业链上的不同参与方,对整体产业链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赋能。
以定制化物料采购为例,快消、零售、教育、金融、……,几乎所有面向终端客户的行业都会涉及到展现自身企业形象的定制化物料采购,宣传单、包装盒、印制着产品Logo的小礼品,都是常态化需要采购补给的物料,这些高度定制化的产品还很有可能在单次下单时只是少量订做,导致终端客户面临的采购成本很高。而通过供应链服务平台对整体供应链进行整合与数据联接,就有可能协助终端客户直接对接生产厂家,并通过区域生产协同,将集团公司统一订制并需要分发各地区子公司的物料直接就近生产、就近配送,实现采购成本的降低,而产业链上的生产企业也可通过接入这一产业数联体系获得更多的客户订单,获取更优质的原材料采购支持。
同时,还有提供技术服务的平台企业,通过提供SAAS产品,深度融入企业内部生产运营链条,提供更为科学的ERP、CRM等数字化管理系统,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企业融入产业数联打下基础。
05 金融服务贯穿产业链
随着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不断提高,产业链生态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信贷、支付、账户服务、资金管理、保险等金融服务伴随着实体企业经营发展。
但我们也能够看到,尽管市场上消费金融发展得如火如荼,相较之下中小企业及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却显得没有跟上步伐。伴随着消费领域的数字化与互联网化,金融机构对个人客户的消费偏好、支出情况、收入能力以及资信状况都有着越来越优的数据积累,从而可以对个人客户的信用风险水平做出精准评估,提供以信用融资为代表的金融服务,融资服务的理念早已突破了传统的抵押担保模式。而受限于产业链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不一,众多金融机构一直无法通过数据来识别产业链上不同企业主体的需求与风险点,造成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实问题。
伴随着产业数联进程的不断深化,特别是这些供应链服务平台型企业的出现,为整个产业链的数据积累和数据联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产业链上下游数据、直至终端消费场景内的数据,可以对整个行业全景、链条中的企业、以及终端消费客户形成较为完整的刻画,把这些企业客户放回到产业中去理解,评估其经营能力与风险水平;通过打通数据联接来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数据勾稽验证,也同时为信息真实性核实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小结
无论是搭建供应链服务平台,还是深入产业链提供金融服务,都需要对垂直行业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识别企业的真实需求与产业机会,也识别企业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还要将风险管控手段融入产业链运作过程中,才能实现共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产业数联所形成的市场形态,可能不是消费互联网时代一家独大的巨头,而是在不同的细分行业里催生行业龙头;产业数联所带来的业务增长模式,可能不是2C业务下的爆发式指数级增长,而是先在存量业务中优化提升、进而形成产业颠覆的发展路径。
当人们纷纷讨论国内市场正从消费互联网进入到产业互联网发展阶段时,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将二者分开来探讨,而是可以试着将视角拓展,将这一趋势理解为一场从C端到B端的产业链重构,从消费到生产的产业数联。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