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得人们措手不及。为了防控疫情,利用大数据持续排查跟踪,从超10亿人中筛选出疫情接触者。同时“健康码”也成为人们出行、返岗、复工、复产、复学的“通行证”。此外,不论是在家办工还是到写字楼我们,都会被HR提醒:记得填防疫信息!你知道吗?这些信息正是我们能够在2个月控制新冠疫情发展的重要筹码!

当新冠遇到大数据

新冠病毒来得悄无声息,待人们发现后又“气势汹汹”。我国政府快速反击,发现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快速把可能接触过的人找到,让他们自行隔离观察。李兰娟院士的团队也是借助大数据的优势,对疫情进行发展趋势进行研判,所预测出的疫情趋势图与真实情况拟合度越来越高。

如果你在北京隔离14天后想去爬山,不小心到了河北边界,移动(联通)会贴心地发来短信提醒:欢迎来到河北省。等你回到小区,社区的叔叔看到你的出行记录,会盯着你,让你(再)自行隔离14天。这虽然可能是个段子,但正是这些数据应用让我们在疫情期间提升了安全感。每一次购物、每一次出行,都要测量体温,留下联系方式,为后续的流行病学调查、查找接触者提供了手段。通过GPS定位提供的数据,百度等平台给我们呈现人群流动的趋势;通过移动通信接入网络区域信息,三大运营商推出了活动轨迹查询。此外,确诊患者同程查询也使得我们可以在不小心接触了携带新冠病毒患者后,能够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在精准、全面、快速的大数据的支持下,新冠病毒无处遁行,随后各省发布了新增0病例,武汉也随之解封。目前,除了国外输入的少许病例,我们在“战疫”中已经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大数据在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也为大数据行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个新的可能性。

面临争议的大数据

政府和监管部门也认识到大数据对防疫工作贡献力量的同时,也要做好数据安全管理,毕竟防疫相关的实名信息、行动轨迹、公司信息和住址信息等等,都是关乎每个人隐私的敏感数据。针对疫情期间的数据安全问题,2月9日,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提出除国务院卫生健康部门授权的机构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疫情防控、疾病防治为由,未经被收集者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由来已久。早在2016年,大数据应用与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之间就曾经掀起一波风浪。还记得2016年的徐玉玉案件吗?那个被南京邮电大学录取的姑娘,在开学前11天因心源性休克去世,个人信息遭到泄漏,是她受骗致死的源头。徐玉玉案件让数据黑产浮出水面:黑客在上游收集数据(姓名、学校、家庭地址等),贩卖给信息收购者(中介),数据经过分类后倒手给其他信息贩卖者,最后落到最下游的“变现”团队(电信诈骗)。

钱,会使人疯狂。据传,做大数据黑产的年收入可达十几亿。我国从事信息买卖、账号窃取、撞库攻击、黑中介、电信诈骗等黑色产业链人员数百万人,每年造成的资金损失超过千亿。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个人信息泄露数达55.3亿条左右,平均每人就有四条相关的个人信息泄露,这些信息在分类打包后通过QQ、微信、社交网站等渠道尽可能多地寻找买家,反复倒手直到被榨干最后一点价值。这些数据主要用于精准营销,包括身份认证和诈骗。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大数据及移动互联技术为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从这次疫情的防控中亦可窥见,大数据为城市管理、安全防护、政府部门政策制定等都提供了有力工具,通过制度建设、政策引导、规则制定、市场环境净化,才能为大数据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结语

2017年,马云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未来30年,大数据将成为最强大的能源。2020年3月,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再次强调了数据价值的挖掘,同时也对数据隐私保护提出了制度建设要求。。

2020,愿山河无恙,“数据”无恙。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