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作为典型的顺周期行业,银行业在享受了“黄金十年”发展红利期后,随着近期疫情导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也逐渐步入经营转型的深水区,业绩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从近期披露的2019年年报来看,两级分化比较明显。大型银行继续高歌猛进,规模提升资产质量不断优化;而广大中小银行经营压力持续增大,不良率攀升,盈利能力下滑,甘肃银行、江西银行等股价暴跌,穆迪将南京银行等六家区域银行的评级前景从稳定调整为负面。

金融与经济唇齿相依、共生共荣,同时又与技术变革高度相关。疫情像一个分水岭,折射出银行业的发展百态。利率下行叠加资产荒与不良攀升,使得银行资产负债的天平急剧震荡;有的银行线上化运作风生水起,有的迟迟无法展业心急如焚,数字化经营转型被提到生死存亡的高度。

银行赛场如球场,疫情好似中场哨。上半场,银行像是全攻全守打法,伴随着经济增长周期和监管哨声的节奏,靠比拼体力的“规模+息差”来驱动,谁身体强谁占优势。那么下半场,面对息差收窄、技术更迭与竞争加剧,将是细化战术、坚持意志、比拼技能的时刻,无论是大型银行稳健的“防守反击”,还是中小银行“小快灵”打法,靠数字生产要素驱动的“精准战略定位+高效经营执行”决定成败。

疫情之后的银行业,可能面临三大挑战。

1、“水汪汪”与“资产荒”,资产获取能力将迎来挑战。一方面,市场流动性十分宽裕。2020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1.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208.09万亿元,同比增长10.1%,重回两位数。而一季度存款增长8.07万亿元,同比多增1.76万亿,均创历史新高。同时,全国4000多家中小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降到6%,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低水平。适当的流动性对于纾困企业、助力经济发展十分必要,但也要预防流动性淤积。特别是负债的增长并不能同比例带动资产增加,疫情之下市场中优质资产将更加匮乏。“房地产、铁公基、政府融资平台”不好抢不好碰,助贷伙伴的消费金融联合贷款风险持续攀升,新兴火爆的电商平台、高科技等轻资产行业不会玩。资产荒的背后,既来源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模式的切换,也是中国银行业生产关系落后于新兴行业生产力的集中爆发。银行从业者要思考如何切入全面数字化发展的产业金融,如何更好服务高增长轻资本的新兴产业,如何在没有抵押担保的第二还款来源下甄别风险拓展零售、小微业务,如何拓展新兴投资等资本市场业务。在时代列车往前开的时候,如果还是习惯原地驻足,只会越来越远。

2、息差收窄与盈利缩水,持续盈利能力面临挑战。据统计,2019年国内银行利息收入占比约为78.1%,而非息收入很多是靠息转费变现的,换句话说,净息差就是持续盈利的保证。然而,2020年净息差收窄是行业必然趋势。一方面,存款业务竞争加剧叠加理财化趋势,付息率偏刚性;另一方面,改革后的LPR报价机制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加上政策导向,资产端定价下降是大势所趋。从2019年年报看,除了交通银行的净息差1.58%,同比提升7个基点外,工农中建邮储的净息差分别有5至17个基点的收窄。而零售之王招行的净息差更是从一季度的2.72%降到四季度的2.40%,大幅跳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历史上罕见直接提出“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可以预见银行的利差空间将进一步收窄,叠加资产风险上升,重构资产负债表将是各家银行需要认真审视的要点,低成本负债在哪里?资产业务风险定价如何?投放节奏如何把控?中间业务如何创新?同时,近期急剧攀升的逾期率,将可能为未来埋下新的隐患。2020年,可能是中国银行业盈利增速的一个历史拐点。如果说之前银行业赚的盆满钵满,那么风水轮流转,金融业让渡利润反哺实体将成为应有之义。同时,资产负债结构单一且偏区域经营的广大中小银行,将接受真正意义上第一轮市场化的生死周期大考。如果说2019年包商、锦州银行是两只黑天鹅,那么未来的黑天鹅可能是一大群,监管也要未雨绸缪做好防范。

3、客户脱媒与入口缺失,客户经营面临新挑战。年轻客户离行、金融低频属性等特点,互联网平台已经逐步取代银行渠道成为零售小额高频支付、理财和融资服务的主入口,而本次疫情也客观促进财富阶层和大爷大妈使用线上平台,这无疑对零售客户经营雪上加霜。零售如此,对公业务也呈现加速趋势。没有网点的蚂蚁金服,2019年服务小微客户1656万户,同比增长80%;累计发放贷款1.7万亿元,同比增长72%。而当产业链全面数字化、上下游被蚕食后,原来基于“物理网点+客户经理”构筑的对公壁垒将被逐步降维击破。近日,《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对于探索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支持构建多领域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广东、上海、浙江等地区,已经建立中小企业一站式综合信息平台,在疫情催化之下,企业数字化经营大势所趋,靠网点和客户经理维系的对公阵地又能固守多久呢?

其实,银行一直在努力,数字化转型更是成为2019年报的最热门词汇。套用招行年报的一段话“银行也在不断试错中,颠覆自我认知:跟随客户走入新的生态场景,却发现自己才是陌生人;努力打造数字化经营能力,却发现基础设施的筋脉还不通畅;想要搭上科技变革的快车,却感觉组织进化速度还跟不上;想让组织更加轻盈,却发现文化的不够开放和包容让我们步履蹒跚。”在笔者看来,剔除金融科技技术本身,以下五个方面将是决定数字化经营转型成败的关键。

1、做好顶层设计,明晰战略重点。一是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做好差异化的顶层设计。国内大批银行的战略规划都是趋同的,对公投行化、推零售转型、公私联动、智能网点,这是时代的必然。而当普遍性增长机会消失之后,银行业的分化将出现。除少数大型银行可以选择综合型立体战略外,绝大部分中小银行都面临重新战略定位。股份制平安、中信、光大,要用集团生态资源做好文章,城商行、农商行要结合自身地域特点、三农特性和资源禀赋,做好本地化差异化设计。二是保持战略定力,不能换一任领导就推倒重来,而要一以贯之的耐心、决心和恒心,要重视规划的可落地性,坚持走下去。三是持续迭代与优化,不要奢望有完美的顶层设计,但要不断持续检视与优化,不能一个规划管三年、五年。

2、打造好全渠道入口,黏住客户做出价值。银行从业者一定要思考客户的入口在哪里?入口是网点?是客户经理?掌银/网银APP/H5/小程序?是核心企业ERP/银企直连、各类场景、供应链金融和电商平台的API?政府平台的端口?入口即流量,有显性的,也有无形的;有的在消亡,有的在增长;有的要加大投入,有的要做好统筹。银行管理者是否梳理清楚、理的明白,我有多少个入口,体验如何,流量多少。比较好的入口状态,就是打造像微信和平安一账通一样,打通底层客户和账户数据,构建起立体入口,实现客户一点接入、全渠道自由切换、无缝衔接的极致体验,避免线上线下各自为政。同时,要将做大月活用户数(MAU)和做优单客价值为核心经营导向(这个后面讲),进而黏住客户、实现价值。

3、开放构建场景生态,做好客户旅程服务实现价值。入口有了、体验好了,但不一定带来流量。这时就要积极对接外部 B 端、G 端,构建覆盖客户全旅程的开放生态银行,将银行服务嵌入到各类生态场景中,实现从服务端到金融端的闭环,做大月活用户数(MAU)和做优单客价值为核心经营导向,通过开放银行方式嵌入支付和信贷两大核心领域产品实现批量化获客、场景化经营。对于客户而言,金融服务将成为基础设施,无感、便捷;对于合作双方而言,客户经营效率和客户价值都将实现进一步提升。

其实,招行和平安都是很好的例子。2019年,招行向合作伙伴开放API,聚焦饭票、影票、出行、便民服务等重点场景,不断拓宽服务边界。招商银行App和掌上生活App 中16个场景的MAU超过千万,带动信用卡交易量在同业中呈遥遥领先。同样,平安银行基于平安集团“金融+生态”战略,依托平安内部健康、保险、汽车、生活等多元场景,2019年信用卡交易金额增长22.5%,总额达3.34万亿元,超过工行、建行、交行,仅次于招行排名国内第二。

4、要静心思考生态延展,建立内外双赋能平台。原来金融就是做金融,现在数字化金融很大程度上就是赋能,是赋能伙伴、赋能生态。赋能有内有外。对内来看,就是看能否赋能零售、对公、金融市场、风控等全行整体业务发展,能否调动分行的积极性,而不是简单的网络金融渠道创新,否则会和其他兄弟部门打的一沓糊涂。同样,对外开放赋能,要主动融入零售客户的生活圈,为客户提供更多金融和非金融的价值服务,支付结算、小额消费贷,甚至进销存管理、报税、发票验真、系统搭建托管等,与合作伙伴嵌入的越深,就越不可替代。对于对公核心客户,可以围绕账户及支付体系数字化、数字化融资、金融科技能力输出三大方向参与到产业互联网进程中去,将客户认知、行业认知,转化为服务核心客户生态圈的产品、系统和风控服务。这个方面,大行和依托股东的互联网银行比较有优势,但一些中小银行,如安徽省联社等,在各自区域还是有很多成功的实践。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5、探索敏捷组织和文化,激发一线活力。当前,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碰到的问题,很大一部分都是客户、市场与技术的非线性高速发展与组织的线性更迭滞后的矛盾。顶层设计规划再完美、规划的再漂亮,也必须建立在执行层面,建立在中层的专业性和推动力、建立在基层一线的落地执行力。一旦涉及资源分配和组织的变化,必然触动中层部门的切身利益,各方角力的结果往往就是小幅优化,整体维持现状。因而,数字化转型,必须解决中层的利益纠葛和推动力的问题,如何规避劣币驱逐良币,如何打破部门银行利益藩篱,如何有效协同?另外一个就是员工的参与度。银行的客户和市场都来自于一线员工,员工在转型中能够获得什么?这就要解决员工的成就感和获得感的问题,要让员工乐于思考、主动参与其中,感受到温度而非冷冰冰的执行。“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条针”,员工都是带着镣铐的舞者,要有柔性的文化、学会尊重和倾听一线的声音。转型不可能一切完美,但凭借组织的文化自觉,可以解决许多制度和人覆盖不到的问题。

环顾四野,皆是巨变。当银行业进入“下半场”的时候,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银行必须要有危机意识,要告别过去“规模优先”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以谦卑的心态,躬身入局,提前布局应对竞争,走精耕细作的数字化转型发展道路,从而穿越周期,抓住机遇,博取胜利。

文/王硕(阳光金科集团首席战略官,中国社科院特聘研究员,金融科技50人论坛青年委员,看懂经济专栏作者)

注:本文仅代办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转载请注明出处。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