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前天,写字楼的物业发出通知:防疫管理转入常态化,楼内企业员工及访客凭借 “北京健康宝”的“未见异常”状态并在大堂接受体温检测无异常后入楼。“北京健康宝”即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整合了个人防疫相关信息。后疫情时代,大数据不只是给防疫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也让互联网医疗迎来“春天”。

线下医疗的困境

还记得2018年看哭了几亿人的《我不是药神》吗?“世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就医之痛不只是因为穷,更大的原因是我国线下医疗的发展遇到了困境:医护人员紧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

截止2018年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为410万,每千人拥有的注册护士数仅为2.94名,远低于日本(11.5名)的水平。医疗资源向一二线城市集中,而且愿意从事医疗行业的人数远补不上如此巨大的缺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国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量问题由来已久。

据《2017年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显示,超50%的受访医生表示自己平均工作在60小时以上。举个例子:北京儿童医院的医生在忙碌的时候每天可接待80-100名儿童,最高可达150名儿童,中间无休连续问诊10个小时,平均每3分钟看一个病人,而四五线小县城的医院却是门可罗雀。

而这次新冠疫情暴出线下医院另外一个弊端:信息孤岛。我国线下的1442家三甲医院虽然累积了大量的患者数据,彼此之间的数据并不共享,医生不能及时得知患者过往病史、近期检查结果等信息,患者在辗转不同医疗机构时也不能享受到及时有针对性的诊疗,在大医院就诊需求高度集中时,反复排队检查、等待出具检查结果、延后治疗时间等情况就很容易发生。尽管目前已有多地在尝试医疗信息系统的打通,或者三甲医院的检查结果互认,但实施效果仍是局部的、实验性质的。

大数据来了

此次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从之前的“云”购物拓展到现在的“云”看病。由于享受互联网医疗没有物理限制,患者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APP进行寻医就诊,同时能够跨区域享受其他城市相关领域专家医生的诊疗服务。

国金证券医药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曾秋林表示,互联网医疗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用突出,线上咨询、问诊有效缓解了线下医疗资源紧张,同时引导患者就医能够分时段就诊,尽量减少患者在院内的聚集,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比如不能出家门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可以能够通过手机在网上挂号、问诊,药品直接通过快递邮寄到家。

其实,互联网医疗的神奇之处不仅表现在便捷的看病方式,更在于依托于互联网医疗大数据更有可能打破信息孤岛,给医疗行业带来新的变革。每个患者通过手机等设备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登记和管理,由此产生的大数据能够及时、真实地发现真正的患者医疗需求,实现诊疗服务的精准化,便于医生、保险公司等对患者健康情况与病症发展情况的跟踪,及时提供诊疗方案,或提供保险服务,如今我国的互联网医疗已经实现常见病症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诊疗。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中国在线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千亿元,保守预测2026年达到2000亿元。目前,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平安好医生的市值已达1200亿港元。

医疗保险或迎来变革

2020年3月2日,《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对符合要求的互联网医疗机构为参保人提供的常见病、慢性病线上复诊服务,各地可依规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这给医疗保险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诸盛管理认为:互联网医疗的蓬勃发展会累积大量的数据,这种数据的打通、联接与运用,更是使得医疗服务从狭义医疗领域能拓展至健康管理领域,调整生活方式,治未病,为个人健康风险管理提供一种可能性。目前已有国内保险公司在此领域展开创新尝试,在用户授权下通过区块链技术链接医院诊疗与病历信息,对健康险投保人进行保险差异化定价。还可基于大数据为每个用户打上标签,建立对用户的健康跟踪,指导投保人日常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换取保费优惠。

结语

目前,互联网医疗作为线下医疗的有效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医生的压力,也为患者节省了时间和金钱。丁香园、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平台的涌现,说明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前景大好。而医疗保险能不能借此“东风”,从线下成功转型到线上的“互联网医疗+保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钱从哪里来》、《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