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每一次购物,都会从产品的特征上判断该产品是不是适合自己,比如颜色、包装、材质、尺寸等等。然而用到消费金融产品,很多人都傻眼了:摸不着的东西怎么看?一般情况下,用户会对比使用消费金融的手续费。而这,远远不够……

手续费里有猫腻

消费金融主要的客户群体为20岁-40岁的年轻客群,男性客户占比达50%以上,本科以下学历的客户占80%左右,收入水平以月均收入5000元上下为主。使用消费金融的客群特征,很可能意味着他们对消费金融的知识集中在如花呗、白条等互联网产品上,最关注的是消费金融产品可以分几期还、手续费是多少。

其实,金融机构跟其他开门做生意的公司一样,目的还是为了盈利。“100个人里面有1人违约”与“100个人里面有10人违约”意味着客群风险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客群所面对的产品定价是不同的,授信额度也是不同的。消费金融存在小额化、分散化的特点,如果暂时欠几千块钱不还,金融机构也不大可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线下追回这笔钱款,如果面对风险水平较高的客户群体,为了保证盈利性,消费金融产品可能会有一个偏高的定价。

也有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金融产品,会把产品定价拆分利息、手续费、服务费等名目,这种情况下借款成本乍看上去不高,其实综合成本也许并不会低,甚至有分期平台依托消费场景,把手续费隐藏在商品价格里面也是有的。

不要为了能用“6期免息”而沾沾自喜,在自己不懂的行业里寻找利益,就要做好当韭菜的准备。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现金贷曾经是消费金融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之一,而现金贷的利率畸高一直备受诟病。

据一本财经统计,现金贷平均年化利率为158%,部分发薪日贷款利率高达598%。金融机构如果不对服务客群进行“划线”,法律法规如果不对金融产品利率进行限制,都可能导致资本的逐利本能露出丑陋嘴脸。过高定价的消费金融产品虽然能让我们提前购买到心仪的产品,却也容易让借款人陷入“债务陷阱”,承担更高的借款成本,或者不得不借新换旧,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偿还最初的债务。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12月1日,监管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守住年化利率36%的红线。如果发现自己用的“现金贷”存在违规,超出36%的部分可以不用支付。

其实,消费金融产品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很多新型消费金融产品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淘宝上购物时用的花呗,作为一种支付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便利。消费金融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而了解消费金融能够识别消费金融机构的一些“猫腻”,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主动避坑,避免过度借贷,避免高利贷。

在《消费金融:模式变迁和风险管理》一书里,针对消费金融的发展史以及消费金融业务的盈利模式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流量、资金、风控是金融机构经营消费金融业务的三大命门,流量为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带来了客户基础,资金则是消费金融产品的直接载体,而风控则决定了金融机构对消费金融客群的选择偏好。同时,流量获客成本、资金成本、风险成本也构成了消费金融业务的关键成本项。作为客户的我们,要能看穿金融机构的营销活动目标,提供消金产品的价格底线,以及风险管理过程,就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消费金融的产品形态、触客渠道,以及为什么要求一系列的信息授权。

结语

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你真的遇到了“馅饼”,记得拿起放大镜仔细看看这个“馅饼”的真假,有没有过期;或者参考下《消费金融》一书,再决定这个“馅饼”要不要吃。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