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浩瀚奔涌的数字经济浪潮在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加持”而陡然加速,从购物、娱乐到教育、金融,“宅经济”在以旋风般的速度改变我们熟知的这个世界的样貌。并且尤为深刻的是,“宅经济”带来的洗礼不仅针对行业企业,而且涉及普罗大众,不仅影响行为方式,而且冲击认知思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常态的疫情防控叠加下行的经济走势,让人们在捂紧钱包的同时更使得“宅理财”的理念入脑入心。然而目前,在金融机构的线上渠道以及互联网企业平台售卖的理财中,个人理财几乎占据了所有版面,仅有的对公理财产品中也基本上是结构性存款。毋庸置疑,“宅理财”时代已然降临,对公理财业务能否搭上这趟线上化、数字化的快车,也“宅”起来吗?

一、什么是宅理财

在探讨对公理财业务的“宅”化可能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目前所谓的“宅理财”趋势到底是什么。

总结学界、业界多数研究观点,“宅理财”也称非接触式理财,作为一种线上进行理财的方式,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对财务(财产和债务)进行管理,以实现财务的保值、增值。

“宅理财”从属于“宅经济”,而“宅经济”这个词,最早可上溯到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时期。经过岁月的冲刷,“宅经济”曾因危机而繁盛,却没有因危机的平复而逝去,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2009年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淡化,但其催生的“宅经济”形态——如网络购物、在线教育、居家办公,在近些年都有着备受瞩目的发展。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解读“宅理财”。实事求是的说,“宅理财”在近期得以实现井喷式的增长,固然“得益”于疫情爆发,是疫情防控期间应对线上化服务需求的重要举措和服务手段;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它也是金融服务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由疫情催生的宅理财,并不会随着疫情平复而消失,反而将会进一步固化和深化。

那么,“宅理财”能否取代传统理财?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宅理财的实质依然是理财,与传统理财相比,宅理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线上化的理财方式,无需排队,尤其是在疫情防控要求下,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到投资知识、购买适合的理财产品。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相较线下理财,线上理财由于沟通受限,存在着产品结构设计、风险状况更不容易被投资者重视的发展困难,且发售机构还将面临网络欺诈、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更多挑战。

通过对“宅理财”的本质分析,不难看出,“宅理财”并没有扭转理财业务及其风险逻辑,所带来的改变更多面向金融服务渠道和客户行为习惯。因此,“宅理财”与传统理财之间绝不是取代关系,“宅理财”作为传统理财的补充和升级,为传统理财开辟了新的营销渠道、购买渠道,是传统理财的有益补充和升级;不过,传统理财能够保证沟通的充分性、并对技术进步依赖较小,未来仍将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二、“宅理财”为什么先从个人业务火起来

与理财业务相对应,“宅理财”自然也分为对公理财和个人理财。前者存量规模虽也可观,但不难看出眼下金融机构、理财子公司以及互联网企业如火如荼的业务线上化却几乎只集中于零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个人理财范畴。那么为什么这些机构的理财线上化布局都着眼于个人业务,对公理财甚至不能“雨露均沾”?让我们先来看看个人理财有哪些特点使其成为线上化布局的“宠儿”。

首先,相较于对公客户,个人客户的理财需求更加简单,标准化产品更受青睐。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个人客户,主要指广大的普通民众。与此相区别,个人高净值客户的理财需求则是复杂化、个性化并且讲究私密信任,金融机构将为高净值客户提供的服务称为“私人银行服务”,其业务逻辑更像我们所讨论的对公理财层面,在这里不再展开叙述。

言归正传,个人客户的理财需求主要集中在收益率与稳定性,通过线上完成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自己的风险偏好,进而根据自身的收入情况、家庭状况、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选择风险等级不高于自己风险偏好的理财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财产品结构越单一、形态越标准,就越受客户青睐。

其次,相较对公理财,个人理财金额起点低,适用于家庭随时理财需求,市场更广阔。2018年,银行理财新规将个人理财产品的起购金额降低至1万元,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个人理财产品的获客群体,除了新增理财需求小于5万元的客户外,原货币基金产品的客户也部分转为购买理财产品。

第三,相较对公理财,标准化的个人客户理财拼的是获客渠道,而线上化为金融机构及平台带来的正是销售渠道的变革。如前所述,理财线上化并未改变理财的业务实质,只是为传统理财开辟了新的营销渠道、购买渠道,而各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在争夺个人客户时,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获客渠道,因此,个人理财的线上化将为理财销售方带来更为明显的收益,使其更有动力为提供线上化服务“买单”。

综上三点不难看出,在新冠疫情带来的“宅经济”旋风加持下,作为其外延的“宅理财”在个人业务领域受到普通民众、金融机构、网络平台的普遍追捧,确有其必然性。

三、“宅旋风”短期能否席卷对公理财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由于对公理财尚不具备个人理财线上化的基础,因此其线上化是各家金融机构都在进行的尝试,但短期内不会呈“井喷式”增长。

第一,“宅理财”时代,各家机构对公理财业务的线上化动力明显不足。

对于产品发售方而言,“宅理财”对于传统理财的比较优势在于获客渠道,而线上的获客渠道对于对公理财来说,优势并没有那么明显。公司购买理财,不是某个高层基于广告宣传、网络直播就购买的行为,而是公司权力部门根据公司资金安排、经营需要做出的决策,因此,金融机构、网络平台在布局理财线上化的时候,对公理财远排在个人理财、甚至高净值客户私行理财之后。

第二,对公理财的着力点在于产品组合的定制化,线上化很难有所助力。由于每个公司的经营方向、公司规模不同,导致其闲置资金的期限、存取灵活度、风险承受度均有不同。对公理财业务的核心优势在于金融机构基于对公司的全面了解,为其提供适合其经营周期、经营情况的不同期限、不同风险等级的组合化理财产品方案。相较于“宅理财”,线下作业对此显然更有优势。

第三,对公理财线上化对合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粗放式的发展并不适合公司业务。相比于个人理财,对公理财产品的结构设计更为复杂,并且线上化后合规部门如何把控线上宣传是否真实准确、结构设计是否符合企业能承受的风险水平、兑付过程是否按要求执行等问题,也将制约着对公理财线上化短期内呈规模的发展。

四、对公“宅理财”长期来看是否“有戏”

如果说着眼当下,对公理财的线上化进程仍受到一定制约,然而放眼未来,在一次次数字化浪潮冲刷之下,“宅旋风”最终能否席卷对公理财业务,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又有哪些?

首先需要正视的是,对公理财原本所面临的问题,并不会随着线上化而自然规避。

近期,多地银保监局下发要求,提出结构性存款增长过快的金融机构需要逐月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切实杜绝“假结构”等问题。监管部门此时出台这样的政策,自然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原因,比如一是高付息率将抬高金融机构的发放贷款的利率,不符合央行引导企业融资实际利率下行这一趋势;二是部分企业利用从银行获取的低息贷款去购买结构性存款,造成资金空转套利,并未流向实体经济,从而影响了多项为鼓励银行投放释放实体经济活力的政策的执行效果,等等。

虽然结构性存款和一般理财还有区别,但其核心都是高于普通存款的收益,监管机构对结构性存款的警示同样适用于理财业务领域,诸如如何防止有兜底的“假理财”造成的资金空转套利等问题显然不会因“宅理财”的引入而结束,仍是各方需要正视的问题。

其次,防疫常态化,将为对公理财线上化发展带来“红利”。

由于新冠病毒潜伏期长、传染性强,尽管我国疫情防控逐渐向好,但各级政府重点强调了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常态”为不出门、不接触的“宅经济”发展再次助力,而“宅理财”作为“宅经济”中的重要内容,随着金融机构线下到线上的“迁移教育”的进行,将在“新常态”下获得更多的客户群体和持续的关注度,其发展仍将呈现阶梯向上方式,对公理财线上化作为宅理财的一个分支,也将水涨船高地收获“红利”。

第三,DC/EP的试行及下一步推出,将对对公理财线上化有着深远意义。

作为数字法币的DC/EP的推出,将使货币具有可标记性,在资金管理和溯源、防止资金空转、挪用等方面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可以设想,当资金投向可溯源时,一方面“假理财”的存在将难上加难,另一方面具备“定制化”特色的标准化产品将成为可能,从而真正带来对公理财线上化的革命性变革。

第四,监管手段的数字化提升,将为对公理财线上化保驾护航。

一则,监管部门需要平衡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投入更加数字化、智能化的监管科技手段,夯实发展基础设施,鼓励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引导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二则,监管部门连同司法机构要进一步明确电子单证、电子影像、电子签章、电子数据的合规性、合法性,为金融服务数字化作业扫清“绊脚石”;三则,坚持与时俱进,对反洗钱、监管检查及审计等工作要求纸质材料留痕等制度进行适度调整,为包括“宅理财”在内各种非接触服务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提供有力支持;四则,高度重视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结构设计,在疫情期间及之后复杂经济金融环境下,确保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划型能充分反应其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

最后,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的联合发展,将为对公理财线上化增加新的色彩。

“宅理财”及其代表的业务线上化、数字化趋势对金融机构科技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展望未来,金融机构有必要与科技企业联手,通过5G通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使用,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隐私安全方面提出新的方案;在产品设计、场景应用、客户引流方面提出新的思路;在定制化方面提供诸如“企业全息画像”等新的手段,这些都将为“宅理财”中对公理财的发展增加新的色彩。

五、总结

虽然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但我们依稀也能看到其影响消逝的曙光。然而随着疫情的离场,其激荡的数字化浪潮显然不会随之退却,反而会奔向更远的未来。有别于个人业务,对公理财虽然短期不能为数字化的“宅旋风”所裹挟而直上青云,但时势如此,其不免也被前沿科技及其作业模式所改造。也就是说,对公理财当然有“宅”起来的可能,但“宅”是终点吗?显然不是。以数字化发展为契机,在监管部门指导下,业务方、场景方、技术方等通力合作,为企业提供更安全、更多样、更便捷、更效率的投资方案,赋能实体经济,才是对公理财发展永恒的出路。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