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在新一代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经济社会各领域,疫情促使金融业按下数字化转型“快进键”的大背景下,提升消费者数字金融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消费者数字金融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还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提升消费者数字金融素养是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包括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力、科学施策、久久为功。

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

金融素养是消费者做出恰当或者稳健的金融决策并最终实现个人财富保值增值所需要的金融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等要素的集合。数字金融素养是数字化时代到来体现金融素养的新维度、新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数字金融基础知识、数字金融风险意识、数字金融使用和风险管理技能、数字金融消费者责任能力和权利能力等方面。在数字化浪潮蓬勃兴起的当今时代,如何与时俱进地提升消费者数字金融素养已成为摆在金融管理部门、从业机构、行业协会等各方以及消费者自身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提升消费者数字金融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经济社会各领域。而近一时期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促使金融业按下数字化转型的“快进键”。在这么一个时代背景下,更突显了提升消费者数字金融素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首先,这是数字金融领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随着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的推进,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从2013年12月的45.8%提升至2020年3月的64.5%,网民规模达9.04亿,手机已成为人民群众触网最基本、最普及的工具,手机网民规模也接近9亿。同时,国家推动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脱贫攻坚战、发展普惠金融等战略的政策举措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移动支付、移动借贷、数字银行、网络保险、网络理财等数字金融服务竞相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金融服务方式和渠道日益数字化的情况下,及时并相应地提升消费者的数字金融素养,有利于缩窄数字鸿沟,降低金融排斥,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加充分地享受数字金融红利。

其次,这是完善数字金融治理、维护数字金融市场秩序的迫切需要。数字金融作为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产物,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和风险属性,而恰恰其所处的数字化时代所具有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数字金融领域更容易产生业务、技术、数据、网络等方面多重风险的叠加。数字金融消费者作为数字金融市场的重要主体,他们是参与者、推动者,但同时也面临风险的考验,只有着力提升其数字金融素养,才能帮助他们适应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变化和挑战,缓解数字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增强其防范数字金融风险的意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最后,这是全球适应数字金融时代到来的共同选择和必要准备。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通过的《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将“重视消费者数字技术基础知识和金融知识的普及”列为八项高级原则之一,并提出开展数字金融能力评估、加强信息披露等行动建议。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洲银行管理局等组织和机构也高度关注数字金融素养问题,提出建立数字金融信任,推进金融教育数字化,加强金融数据管理,帮助消费者避免数字侵权,重视学生、老人、贫困人口等重点群体的针对性教育等具体行动建议。此外,美国、英国、欧盟、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也将数字金融素养相关内容纳入消费者保护、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等领域的政策规划和工作措施中。

我国消费者数字金融素养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金融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从业机构在金融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各方对数字金融素养的重要性日益达成共识。2016年,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制订消费者教育规划、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等要求。2019年,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要求普及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相关知识,培养消费者现代金融理念。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作为国家级行业自律组织,一直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推动互联网金融知识进校园、进军营、进会员活动,针对首次代币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简称ICO)、现金贷、虚拟货币交易等情况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并通过公益广告、网站专栏、知识丛书等方式,助力提升消费者的数字金融素养。

尽管各方在推动消费者数字金融素养建设方面做了积极尝试,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与数字金融创新深度和发展速度相比,我国消费者数字金融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还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

数字金融用户规模较大且构成复杂。根据工信部以及《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相关数据,截至2020年3月,我国金融类应用程序(App)下载总量达647亿次,占第三方应用商店App分发总量的5.86%;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7.68亿,占网民整体的85.0%;网络理财用户规模达1.64亿,占网民整体的18.1%。同时,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从业机构能够为不同区域、年龄、职业、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提供多元化数字金融服务。上述这些情况将提高金融教育的覆盖成本,增加精准施教的难度。

数字素养和金融素养基础有待夯实。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4.96亿,其中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59.8%,有51.6%的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是网络使用技能缺乏。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调查显示,2019年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平均值为64.77,比2017年提高了1.06,说明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从上述两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消费者数字素养和金融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也给数字金融素养提升工作带来了现实困难。

数字金融发展提出更多素养新要求。随着近年来金融科技应用的蓬勃兴起,金融业呈现出“无科技、不金融,无数据、不金融”的特征,将越来越多的长尾客户纳入了服务半径。实践中,有些数字金融产品尽管依托数字技术降低了门槛、便利了销售,但产品背后的金融专业性和业务复杂性并没有降低,对消费者特别是长尾客户的数字金融素养要求不降反升;很多数字金融应用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营销获客和业务管理,需要消费者进一步增强金融数据敏感性和隐私保护意识。此外,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利用仿冒App、钓鱼网站对消费者实施精准欺诈,这也要求消费者提升对伪数字金融的判别能力。

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提升消费者数字金融素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包括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力、科学施策、久久为功。一方面,应从数字金融消费环境入手,建立完善数字金融监管和自律管理长效机制,共同营造良好的数字金融生态,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更安全的数字金融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另一方面,应从数字金融素养本身入手,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基础性工作:

加强数字金融素养理论与实务研究。做好政产学研联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和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国情和金融实际,加快推进数字金融素养核心要素、评估指标等基础性研究,开展数字技术对金融素养的影响、金融教育数字化创新等实践性研究,探索将数字金融素养相关内容纳入各类金融知识读本和国民金融素养问卷调查。

构建多元协同的数字金融教育格局。建议金融管理部门将提升数字金融素养作为新一轮国家普惠金融规划的重要内容,明确工作重点和分工安排,并将数字金融教育纳入金融消费者权益日、金融知识普及月等活动。行业协会应依托论坛讲座、网站专栏、风险提示等载体,深入开展数字金融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各类从业机构应切实履行消费者保护和教育的主体责任,持续完善信息披露、合同规范、合格投资者认定等制度,增强数字金融服务全流程透明度,真正落实“卖者尽责”要求。广大消费者应注重数字金融素养的自我提升,树立“买者自负、风险自担”的理念,维护个人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和健康。

促进金融教育工具精准化和数字化。结合数字金融服务模式多、覆盖广、频次高等特点,开展数字金融知识和技能需求调研,统筹提升数字用户的金融素养和金融用户的数字素养,在购买产品、理财咨询等“可教育时刻”,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开展更加精准有效的数字金融教育。同时,注重线上课程与线下活动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培训相结合,探索开发知识网站、计算工具、比价软件、财商在线测试等数字化工具,不断提升金融教育的创新性和适用性。

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20年6月刊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