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文/王硕(某大型金融科技集团首席战略官,中国金融科技50人论坛青年委员,看懂经济专栏作者)

近日,蚂蚁金服改名蚂蚁集团,突出科技赋能。曾经的京东金融现在的京东数科,也在7月初与四家券商机构签署上市辅导协议,主打数字科技赋能概念拟冲击科创板。可以说,疫情之下,智能化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对传统金融企业而言,如何更好推动数字化转型,转型的路径和方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平安的金融科技发展之路,或许可以作为参考。

一、平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现代金融科技创新史

平安从一家只有13名员工的小保险公司,发展为当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综合金融集团,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平安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十年,探索现代保险业务发展;第二个十年,探索综合金融模式;第三个十年,强化综合金融,探索“金融+科技”双驱动发展。最新的第四个十年,则明确为深入“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转型。

图1 平安发展的四大阶段

在其中,科技从支持业务发展、推动综合金融,到实现并深化双轮驱动,承载的使命越来越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平安的高速发展史,就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科技创新史。

(一)科技支持业务。

作为传统金融机构,平安对信息技术的重视高度和应用广度,业内几乎无出其右。无论早期的数据统一和集中化运营,还是业务系统领先的开放式智能化模块化,数据分析的实时高效可视化可定制,以及内部管理系统的便捷高效。举个简单的例子,平安早在2017年前就推广VPN+云桌面的远程办公模式,快乐平安APP远程视频会议也是常态,所以新冠疫情之下,平安办公运转效率其实并没有受太大影响。反观很多金融机构,在疫情之下才匆忙应对,突击式上线服务器,推进VPN扩容、搭建OA音视频系统等,甚至个别机构签报系统都无法远程流转。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要让产品在线、服务在线,更要让员工在线,才能更好支持业务发展。平安领导层对于金融科技的理解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像是一个金融机构而像是科技公司,包括业内率先实现会计电算化、在线出保单,90年代末实现全网互联互通,建立统一呼叫中心、统一客服中心等,很多都是先人一步,业内领先。当时市场上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花这么大的成本是否有必要?但马明哲始终保持定力,坚持科技研发与创新的投入。而这些标准化、系统化的基础性工作,成为日后平安保险电销、网销业务和综合金融交叉销售腾飞的种子,更为现在的AI客服、智能运营等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技助推业务。

从全球来看,很多金融集团都期望构建客户统一视图,通过综合金融实现交叉销售,把客户价值做深做透。道理大家都懂,但绝大部分机构在客户数据打通环节就面临“肠梗阻”,能落地的寥寥无几,成功的范例更是少之又少。业内常常说“国外看富国,国内看平安”,很多人都知道,综合金融一直是平安的战略总纲,但很少有人了解,综合金融成功的背后,抓手是科技。

2010年,正当市场密切关注“平深恋”时,一项更大的计划在中国平安内部构建,他有个霸气的名字——“万佛朝综”计划。万佛朝宗,在佛经里是万佛去灵山听佛祖说法的意思,在武侠片里,代表如来神掌的第九式,是威力最大的一招,练成了就能独步天下。马明哲借用了这个霸气的比喻,“万佛”就是所有业务单位和改革项目与系统,“朝宗”就是集合公司最好的资源、集合所有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目标,推出了一账通平台,成为十余年来同业学习的热点。从表面看,一账通作为一个开放账户体系,可以解决客户多个账户难以统一管理的痛点,也为实现集团内部客户交叉销售提供帮助。

从深层次看,平安的“万佛朝综”计划,是科技全面深化内嵌到全集团综合金融战略中,核心在于将不同子公司之间的海量客户、账户、资金资产等数据等体系打通,并通过任意门实现客户在不同APP之间无感切换。“知易行难”,很多集团都在打破部门利益的篱笆墙上止步不前,在数据治理的泥潭里反复纠结。而平安通过强有力的执行力,同时依托强大的科技手段,实现数据、账户等信息的统一打通,并为大数据实现客户画像+交叉销售奠定基础。2014年末,一账通4000万客户中,超过75%来自内部获客。而随着平安综合金融战略的深化,客户交叉渗透程度不断提高,客均合同数稳步增加,客户价值逐年提升。到了2019年末,集团核心金融公司之间当年个人客户迁徙3,748万人,平安个人客户突破2亿人,客均合同数达到2.64个;互联网用户5.16亿,人均使用在线服务1.91项,就是“知行合一”最好的证明。

图2 平安综合金融与交叉销售成效

(三)科技赋能业务。2018年年末,发生了一个让平安金融科技人都非常兴奋的事情,即集团Logo中的“保险、银行、投资”,改为“金融、科技”,大家拿着新名片,每次见客户都要郑重介绍一下这次变革。其实,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入应用,科技在平安集团的定位也不断演进。平安集团“金融+生态”的发展历程是“三部曲”,即“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

第一步,“科技赋能金融”,即用科技强化主营业务平安在考虑建立新科技时,始终坚持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于平安现有的核心业务相关,未来平安继续在这些领域逐步构建新的生态。比如平安区块链技术重要聚焦包括同业资产交易、票据、供应链金融等12大金融医疗应用场景,将声纹识别、微表情分析等AI识别和预测技术应用于金融风险防控与“医食住行玩”多个领域,这些技术的应用,让金融核心业务发展得更好,更有竞争力。

第二步,“科技赋能生态”,即用科技去搭建生态,搭建的生态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等场景,通过生态融入到社会,融入到客户当中。其实,很多机构都在建立生态,但平安有其独到之处。马明哲强调,在选择和建立新生态时,平安会有的放矢,遵循“入口、门槛、规模、价值、可复制”的五大原则,从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是入口,必须是行业和生态的核心和主要抓手;其次是门槛,平安要进入有能力构建起差异化核心竞争优势的领域;第三是规模,进入的行业规模市场必须是巨大的;第四是价值,未来必须可以实现价值转换的领域;第五是可复制,建设未来完全可以向全球发展并快速复制的生态系统。入口是互联网思维,门槛是竞争力,规模是市场潜力,价值是商业可持续,而可复制也点出了生态的根本,快速延展。目前,平安的科技能力已经向“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生活场景深入的全方位落地。

图3 平安五大生态圈布局

第三生态赋能金融,即通过生态建设来反哺金融业务。

如果说,过去传统的金融模式是先卖产品再做服务,现在是先提供服务再提供产品,通过生态搭建从各大生活场景出发,不断推出创新服务,带动相关流量、数据和客户等,进而形成更大的“金融+生态”能力。以金融生态赋能为例,面对新冠疫情很多金融机构展业困难的现状,通过应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推出了智能办公、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产品、智能运营五大解决方案,赋能金融机构线上业务的各个环节,帮助金融机构从前端的获客、营销,中端的风控、产品,后端的系统、运维以及经营管理全面实现线上化,全面提升金融机构线上化水平。比如疫情期间,壹账通为保险生态伙伴,推出的远程事故定责+远程查勘定损等全流程线上化,帮助当事人、交警与及保险公司在线处理交通事故。从效果看,平均处理时长从40分钟降低为5分钟,每天民警处理事故量从人均20件提升到300件,每天轻微事故拥挤时间从1小时减少到15分钟,城市减少交通拥堵、缩减警力、减少接触时间,又有助于降低保险公司成本、提升市民满意度,实现共赢。目前,壹账通客户已涵盖6大国有银行及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99%的城商行和46%的保险公司。此外,陆金所、平安医保科技等独角兽也不断崛起,“生态赋能金融”效果显著。

其实,“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的背后,是对市场的深刻认知。从国内看,2C已经是寡头横布,无论是BATJ,还是TMDP,流量红利耗尽。广大金融机构虽然一直在探索场景金融,但直面C端市场,往往力不从心,而依托还相对牢靠的企业和政府平台,开展2B/G和2B/G2C业务建立生态,形成突破,已是必然的选择。就像介绍平安创新历程的《无止之境》书中提到,“在平安,金融呼唤科技—科技投入形成强大能力—科技能力与现实场景结合—场景与数据反向赋能金融,这一完整闭环正在形成。”平安2019年全年新增客户数3,657万,其中40.7%来自集团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而这些依托科技搭建起来的生态壁垒,将是平安未来坚实有力的护城河。

二、平安金融科技成功的三大要素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平安在金融科技上的成功,核心在于三大要素。

(一)领先的战略布局。

如果说平安早期对标的是花旗汇丰,那么现在的对标就是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当年在平安工作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马明哲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按季度检视,甚至有时候会亲手画ppt来指导方向,咨询公司更是集团的密切伙伴。“马明哲对创新的追求、对新模式的研究可以说淋漓尽致。在平安,有马总参加的战略会、头脑风暴会议,一年里可能有几十场,甚至上百场。为了做一个未来五年规划的模型,马明哲一共开了 187 次会议,最长的 4 小时,最短的两小时,反复讨论,反复推演。”《无止之境》中提到的马明哲这种亲力亲为的实干态度,让平安始终保持着对市场和新机遇的敏锐。 正如平安2019年年报所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企业竞争,“先 ”为要义。战略上要占据先机,做到 “先知、先觉、先行”。同时,一旦认定战略赛道,平安也舍得资源投入,过去十年在科技方面投入了超过500亿元,未来五年平安的科研投入将达1000亿元。战略的重视和天量的投入,为平安金融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图4 平安的发展战略布局

(二)优秀的人才队伍。

进入平安,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外籍高管多、专业型人才多,而且每个领域都有不止一个国内甚至国际领军人才。截至2019年末,平安拥有10.1万名科技从业人员、3.2万名研发人员、2200名科学家的一流科技人才队伍,这些高手的眼界、经验和资源可以带给平安一波又一波跨越式发展。同时,大家的拼搏意识很浓,“7*24,白加黑”是业务的常态,平安的狼性和考核有目共睹。在这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不是停留在纸面,从O类到C类,各层级人员均保持一定流动比率,特别是强化动态淘汰与调整,这点是很多国企难以企及的。优秀人才的不断接棒,使得平安将马拉松变成了百米跑,形成业内独特的平安雁阵,实现瞩目的成绩。以专利为例,平安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21383件,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

图5 平安的金融科技投入与成效

(三)创新的文化氛围。

有了钱有了人,不一定能成功。而平安成功另一个秘诀,就是创新包容的文化。一方面,容许大胆试错,既成功孵化出陆金所、平安壹账通、平安医保科技,也有失败的PA18、平安好车等,都是范例,成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另一方面,也是创始人马明哲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创新是平安的DNA,马明哲经常半夜给公司高管发邮件,讨论的往往都是各类前瞻性问题、技术创新趋势等,其对发展趋势的理解和把握让人叹服。同时,平安崇尚尊重平等,崇尚专业,“不唯上只唯实”,这样的文化也是各层次人才在其中迸发活力的关键。

32年只争朝夕,随着平安从跟跑者、并跑者,再到全球金融科技的领跑者,很多领域已经进入了无人区,这也预示着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崛起。疫情之后,世界经济面临再平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希望以平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金融机构,以及广大的金融科技公司能够继续知行合一,在探究《无止之境》的路上越走越远!

注:原文刊发于《看懂经济》,数据和图表等源于公开信息整理和麦肯锡咨询报告,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转载请注明。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