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近日接受《杨澜访谈录》的采访,他就疫情对世界经济、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以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与中国的应对之策,展开分析和解读。
1、第二波疫情爆发概率增加,世界经济两年内不会增长
面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这将是自上个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的经济衰退,而且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进入衰退期。
朱民首先就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进行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4月份的时候预测,今年全球经济是3%的负增长,贸易是11%的下跌,这个严重程度赶上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疫情对整个经济的冲击的情况,其实会比IMF的预测更严重,他认为今年全球经济衰退三个点挡不住。
在疫情持续时间方面,朱民认为由于很多国家并没有把疫情控制到理想状态,致使第二波疫情发生的概率在上升,这会对经济造成很多的不确定性,他估计全球经济到2021年,也就是明年年底的时候,整体GDP能达到2019年水平,也就是说两年世界经济几乎不会有增长。
2、中国的财政政策相对谨慎,倒逼企业内向生长
面对疫情对经济的重创,各国纷纷推出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力挽狂澜。特朗普签署了超过2.2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是美国史上规模最大的财政刺激政策;欧盟出台了总额达2.64万亿欧元的经济刺激措施;日本更是推出史无前例的经济刺激组合,高达234万亿日元;而中国则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推出了6万亿元财政货币政策。
针对各国的经济刺激政策,朱民分析道,日本的经济刺激政策占到了GDP的21.1%,是中国的近6倍。因为日本经济已经进入衰退,如果它这次挡不住的话,就没救了。而中国的救市资金目前为止占到GDP的3.6%,是比较温和的。我们采取的政策第一个是谨慎,因为我们的债务率,特别是企业债务,在全世界对比中很高,所以我们不能加杠杆。
货币政策方面也特别谨慎,如果传导机制不到位的话,货币就会进入房市、股市,没有切实地帮助企业缓解压力,所以这个政策规模是适度的,我们释放的流动资金是6万亿,基本上把企业的流动性解决了,能让它们不至于因为资金断流而破产,然后让银行延长还贷,让它们不至于还不起款而破产,剩下就逼着企业自己提升竞争力,重新去找自己的定位,而不是依赖政府救济而生存。
3、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地位上升,金融改革重点在于金融科技
3月份,美联储、澳大利亚、新加坡、巴西等9家央行 成立了一个临时的美元流动性的互换安排,却将人民币排除在外,引发人们对“逆全球化”风潮下国际金融市场是否也存在“去中国化”现象产生担忧。
而朱民认为,在金融市场上人民币地位只会逐渐地增长,因为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强大。中国越开放,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大,用人民币的国家和公司会越来越多,人民币总体的比重和份额也会随之上升,最根本的是我们在继续金融改革和继续开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走向国际也是必然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关于金融科技方面,中国的金融科技是走在世界前面的。包括蚂蚁金融、微众银行、百信银行这些纯金融科技型的金融机构,对这部分的管理和开放,也体现了我们国家整体实力。
最后一点,就是把金融科技和传统银行结合起来,让传统银行科技化,这将是一个很大的空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体系,如果能够全部科技化的话,将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