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Part 1 Lending Club 财务分析

1. 业务简介

Lending Club Corporation(NYSE:LC) 是全美最大 P2P 平台 , 它以提供贷款批准、 定价、服务支持和管理以及法律框`架为支撑, 为用 户 提供线上借贷服务。

2. 财务分析

2.1 盈利能力分析

Lending Club 自 2016 年至今收入不增反降, 营收从 2016 年的 11.89 亿美元下降至 2019年的 10.05 亿美元,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从 2016 年的 6.08 亿美元下降至 2019 年的 2.79 亿美元, 净亏损并没有呈现很好的收窄趋势。2020 年由于疫情原因, 个人消费者及小企业资金流紧张, 贷款需求大幅降低, Lending Club 业务遭遇重创。在此之前,公盈利能力的困境早有端倪, LendingClub 在 2014 年收购 Springstone 使得其 2015 年经营情况未达到预期反而遭受巨额亏损,彼时 CEO Renaud Laplanche 通过篡改千万美元贷款的申请日期并违规出售以实现 2016 年业绩目标。然而 Renaund Laplanche 的非法操作招致内部调查, 这位原CEO 于 2016 年被公司辞退,与此同 时, 包括华尔街投行在内 的平台资金方纷纷撤离, 并直接动摇了整个美国互联网金融平台中借贷市场投资者的信心。此后, LendingClub 的借贷业务发展后力不足, 单纯的P2P 商业模式是否可行有待商榷。

2.2 营运能力分析

Lending Club 作为线上借贷平台, 资产较轻, 折旧少, 并没有传统行业的库存压力, 但是在总资产周转率上, 由于收入受限, 资产周转率相对不高, 因此建议提高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率。

2.3 偿债能力分析

通过对 Lending Club 资产负债表分析发现, Lending Club 自 2015 年至今, 流动比率大幅降低, 这与公司 14-15 年进行收购有关, 但由于此后公司自身业务发展慢, 收购收益不明显, 公司现金流处于较为紧张状态, 公司通过大幅举债来增加现金流, 导致资产负债率大幅提高, 资产变现能力下降。疫情期间, 公司宣布裁员 30%以缩减开支。

3. 发展趋势

从上述财务分析可以得出 , 目 前 Lending Club 的公司经营处于每况日下阶段, 联系 公司发展历 程, 2008 年 10 月, Lending Club 的业务模式进入证券模式阶段, 通过为客户提供Lending Club 发行的会员 偿付支持债券而间接为客户 提供贷款, Lending Club 的投资者为无担保债权人, 与平台 客户(即借款人) 之间没有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 , 收益取决于投资贷款的业绩表现, 更加突出 其资管的业务特点。然而 2014 年的失败收购案之后, 由于信任危机导致美国 P2P 投资者大幅下降, Lending Club 业务发展受阻, 信贷规模未能大幅扩张, 公司利润原地踏步, 债务大幅增加, 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因此, 基于当 前情况, 依靠原先模式继续扩大盈利较为困难,业务转型是当务之急。

Lending Club于2020年2月收购美国银行Radius,并于10月宣布计划关停P2P平台,暂停为个人投资者提供P2P服务,转而致力于成为基于互联网银行的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该举措在短期来看可能增加公司campx及现金流压力,但在长期来看能够拓展公司业务范围,起到增加公司业务收入的作用,以此重新振作公司。

Part 2 Lending Club经营分析

1. 商业模式和战略

美国的P2P市场起步较早,2005年第一家公益性P2P平台Kiva就已上线,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创业者发放相关贷款。随后2006年Prosper创立,这是美国第一家营利性的P2P平台。Prosper在起步阶段爆发出巨大能量,发展速度惊人,9个月内就获得了10万会员并发放贷款2000余万美元。日后,Prosper顺理成章地发展为美国P2P平台的双寡头之一,这与其较早进入市场抢占资源不无关系。

而Lending Club创立于2007年5月,是美国第二家营利性的P2P平台,发展初期借助Facebook认证的人际关联的借贷环境获得迅速发展,并于同年8月独立创设Lending Club网站,成为了Prosper的直接竞争对手。

这两大早期创立的P2P平台企业直接垄断了美国的市场,至2015年二者占据的市场份额一度高达95%以上。但是近年来随着Green Sky和Social Finance等特色细分P2P平台的涌现,其市场统治力有所下滑。

总体而言,美国的P2P平台主要有两种营运模式,第一种是本票模式,即直接由P2P平台作为纯粹信息中介,对资金供给和需求双方进行简单匹配撮合;第二种是银行证券模式,P2P平台引入银行为借款人签发贷款本票,再由银行向投资者发行基于该项贷款的债券,实现债权的受让。

Lending Club和Prosper均采用了后者,首先由借款人向Web Bank这一第三方银行提出贷款申请,并提供自身的资产和收入证明以进行信用评估,随后Web Bank在审核完成并发放贷款的过程中转让贷款所有权给网贷平台;平台则负责对接放款人,发布各类借款需求,对借款人的各类信用信息和贷款用途进行完整披露,供放款人和投资者进行选择并购买收益权凭证,完成这一转化过程。在这一债券按月偿付的过程中,平台会收取还款金额的1%作为服务费。

商业模式基本清晰,具备盈利的持续可能,那么就需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只有Lending Club和Prosper两家做大做强成为了寡头垄断?第二,为什么Lending Club长期采用这一商业模式,仅仅在上市前的2013年实现了盈利,而后长期亏损?

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就第一个问题而言,Lending Club的成功并非其商业模式具备充分的核心竞争力,而是外部环境造就了其龙头地位。

首先,Lending Club虽然成立比Prosper晚一年,利用相同的商业模式但是份额远高于Prosper,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早期搭上了Facebook的宣传便车,通过前期在社交环境中的运行,非陌生的社会结构促使P2P业务快速生根蔓延。

其次,Lending Club和Prosper是最早创立的两家P2P平台,彼时监管尚为落地。Lending Club创立后的第二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恰好顺势出台了严格的监管措施——即注册制“静默期”规定。类似Lending Club所发行的债权收益凭证被SEC归入证券类,需要先完成注册才能进行出售。而注册审批造成的静默期中既不能发放新贷款,也不能增加新出借人,构成了真空阶段。基于此,Lending Club和Prosper当年分别度过了6个月和9个月的业务停滞过程。

正是早早进入了行业,在行业准入门槛提高前完成了基础积累,Lending Club才能顺势成为了巨头,这和国内蚂蚁金服的种种业务扩张具有相似性。以美国市场创立的第3家P2P平台Loanio为例,其2008年10月创立,在早期直接因为注册的静默期耗尽了出借人的耐心,资金链条断裂,被迫终止了注册审核过程并下线。此后进入P2P市场的机构都必须耗费高额费用和接近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SEC方面的申请流程,面对的也是已经被两大寡头垄断的市场环境。

而针对第二个问题,一方面Lending Club在市场具备龙头特质,且商业模式有盈利能力,但另一方面却没能实现长期盈利,最终造成了股价持续下跌,我们认为根本原因是公司的经营战略多次重大失误拖累业绩,乃至动摇摧毁了行业信誉。

Lending Club的第一次重大失误是2014年4月收购Spring stone导致当年转为巨额亏损并在后续带来了高企的人员行政成本,吞噬了规模增长带来的利润。

2014年Lending Club收购本意是拓宽公司信贷场景,Spring stone是一家专攻教育和医疗信贷市场的企业,为此其支付了1.13亿美元和价值2500万美元的可转换优先股,同时附带240万美元的交易费用。这直接使得Lending Club产生了有史以来最大幅度的亏损状况,营业亏损额度触及3,138.2万美元,饱受投资者质疑。

与此同时,Spring stone并入之后后期业绩远不及预期,Lending Club一方面不得不在2016和2017年计提商誉减值,额度达到7,200万美元;另一方面需要长期负担较重的人力成本,连续3年的行政成本增幅均在50%以上,这直接导致公司在2015年营收同比大增103.5%的情况下最终仍然保持亏损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上市前两年股价一泻千里。

Lending Club的第二次重大失误更为严重。公司时任CEO Renaud Laplanche为了达成业绩目标不择手段,直接篡改了两笔总额共计2200万美元的贷款申请时间,再违规出售。这次违规引来了内部调查,并最终于2016年5月被判定为违反内部商业制度,CEO开除当日股价直接再次暴跌了35%。

而Lending Club的这次违规操作不仅给自身股价造成了严重冲击,也极大地拖累了自身未来乃至美国P2P行业的整体发展。投资者和潜在放款者对公司内部的经营情况、风控稽查、信用合规等多方面产生负面评价。信任机制一旦不复存在,就会产生类似于刚性挤兑风潮,投资资金开始全线撤离P2P行业,就此导致其陷入一蹶不振,这和中国P2P野蛮生长直至最终爆雷进而满地鸡毛的过程颇有类似之处。

至此我们得出了Lending Club股价持续下跌的第一方面原因:商业模式不具备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依靠外部环境先发获得优势;而随后的两次重大战略失误分别摧毁了自身的业绩和未来,顺带着美国P2P行业也陷入泥潭。

2. 经营风险和后来的竞争者

我们认为Lending Club的经营风险主要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块。外部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资金风险和信用风险。资金风险主要针对上游放贷者而言,容易出现不稳定的状况,包括前文已经提到的挤兑或抽离现象等;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下游借贷者,包括潜在拖欠或违约可能以及风控体系漏洞等。内部经营风险则主要聚焦于其高费率、市场定位等问题。这里我们主要通过和其他竞争者对比的方式来进行直观说明。

(1) 外部资金风险

再次回顾Lending Club在2016年发生的信息欺诈事件细节可以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资金紧张阶段的筹措。Lending Club为了争取向投资银行Jefferies LLC出售贷款打包的证券,修改了其中300万美元的贷款日期,最终败露了马脚。不难看出,Lending Club的深层动因应当是流动性。

而此举的结果就是雪上加霜地造成原本不充裕的资金进一步减少。事件爆发后,包括高盛、Jefferies以及多家社区银行全部宣布暂停购买Lending Club的信贷资产。这样一来,Lending Club的资金端几乎断绝。

根据数据披露,2015年高峰期美国P2P平台向机构投资者发行债权认购比例约为1:4,负面事件发生后至2016年第四季度该比例下降至1:1。而类似Lending Club的平台大多以机构投资者的资金作为主要来源,所以外部资金风险日趋加大。

而在降低外部资金风险方面做得较好的有两家代表性企业——Realty Mogul和Green Sky,它们所采取的措施模式可以供Lending Club借鉴。

Realty Mogul是专注于房地产贷款需求的P2P平台代表,它采取的创新点是除了通过证券化转移债权给机构投资者筹措资金,还提供给投资人股权投资产品。也就是说,投资人的资金用于借款人对房产进行升级改造或购买后,借款人后续获得的租金收入或卖出房产的增值收益要划归部分给投资人,等同于变相“持股”该房产项目。Realty Mogul通过这一方式有效提高了放贷者的收益而并不增加额外风险,获得了诸多机构青睐。

而Green Sky是前两年上市的另一家大型P2P平台,其相比于Lending Club的一大优势就在于不使用自有资金放贷,完全规避流动性相关风险。Green Sky通过自身的应用程序,一边对接了十几家合作的银行,另一边对接12,000多家客户。这等于回归了P2P的本质意义,成为资金对接的通道性平台,而不参与证券化过程中。

(2) 外部信用风险

Lending Club的放贷依据主要是借款人的FICO信用分数。根据其平均借款人画像,FICO分数需要达到699分,而目前美国人均FICO大约为695分。从各种渠道综合来看,Lending Club的信用分数下限为660分左右。进一步根据信用报告,Lending Club将借款人划分为5×5个等级,给予不同的贷款利率。

尽管Lending Club采用了相关措施,但是反映到风控效果上,外部信用风险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贷款逾期率和坏账核销率长期居高不下。从2015年起,Lending Club的贷款逾期率已经超过了美国银行业消费贷款的平均水平,而这恰好与公司开始违规操作的起始时间吻合,反映出这一时期公司风险控制和价款准入门槛的降低。尤其是2016年违规事件爆发后,贷款逾期率提升更加明显,或主要由于客户流失而不得不转向低质群体的原因。与此同时,坏账核销率也在2016年攀升至行业高位,并且长期没有改善。

为此我们认为Lending Club可以参考和对比学习的公司是Upstart和OnDeck这两家美国的P2P平台,他们在信用风险控制上有一些独到心得和方式方法。

Upstart是2012年才进入P2P市场的机构。对于借款人,它不仅和许多机构一样看重FICO分数、信用报告和资产收入等状况,同时其模型会尤其注重对借款人就读学校、专业领域以及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考察。这家机构认为由此可以判断借款人的财富潜力和还款意愿,以此作为控制不良、打出差异化的重要手段。对于Upstart的产品,如果在同等其他条件下,提供良好学历背景的借款人会获得更低的利率;如果尚不具备收入及达标FICO分数的学生群体,只要其教育背景优良,也能够申请贷款。

OnDeck则是美国第一家上市的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P2P企业,它在审核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借款企业的现金流稳定程度而非借款人本身信用分数。同时它还自己建立了一套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进行打分的信用系统OnDeck Source,构建了自身的核心技术竞争优势。

(3) 内部经营风险

最后,Lending Club在自身的经营细节上也存在一些风险漏洞。一方面就是前文有所涉及的费用管控方面。尽管其营收保持了增长态势,但是长期被高成本、高费用掩盖了利润,归根结底是经营管理能力较差。

从横向比较来看,尽管Lending Club的成本收入比表现略优于Prosper,但是和中国几家上市的P2P公司对比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长期亏损态势并未出现扭转。而从纵向剖析来看,Lending Club的成本构成状况始终由营销费用和行政费用两个大头构成,且愈演愈烈没有改善迹象。

这里同样可以借鉴美国P2P上市企业Green Sky。不同于Lending Club占据营收40%的营销费用,Green Sky的营销费用占比为1%。这主要在于营销客户主体的创新思考。Green Sky瞄准的是房屋装修和翻新贷款,如果它向零散的家庭房主进行营销,也将是不菲的费用预算。但是Green Sky聪明地将营销目标定为全国12,231家合作商,这些合作商既包括美国第二大零售商家得宝这样的建材销售商,也包括一般的独立承包商,再通过它们向客户推销贷款。基于这一思路,Green Sky的营销费用长期维持在极低水平,总额也不超过500万美元。

对Lending Club的另一块经营风险则是自身市场定位的问题。作为P2P行业的巨头,Lending Club覆盖范围和客户群体是极为广泛的,但是近年来在一个又一个的细分领域都出现了专营品类贷款的机构,其专业性和聚焦度远高于Lending Club,往往也容易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蚕食Lending Club的领域。

以美国著名的瞄准学生贷款的P2P平台Social Finance为例,它创造性地把社交和贷款长期结合起来。面对庞大的在校学生群体以及贷款刚需,SoFi从已经毕业的校友处募集筹款,作为资金的放款人,将贷款服务提供给他们的学弟学妹。在这个过程中,毕业校友能够接触到有发展潜力的后辈,为公司的招聘提前争夺人才;在校学生可以获得和前辈学习、交流的宝贵机会,进而得到人生建议或工作邀约等。这种极富吸引力的社交关系为贷款切入提供了稳固的市场基础,使得SoFi大大坐稳了学生贷款市场的细分龙头地位。

3. 监管环境影响

最后监管环境整体情况对于Lending Club业务的不利影响以及限制状态。

前文已经有所涉及的是2008年SEC第一次从注册制度和静默期提高了准入门槛的制度。虽然当时短期拖慢了Lending Club的扩张步伐,但是给后入者带来的复杂流程和高昂成本使得大量平台望而却步,无法承受进入市场的初始负担,长期看是对其有利的。

而美国在P2P领域的监管严格程度远远超出中国,总体上还是给Lending Club带来了不少限制因素和不利束缚。首先,P2P平台如果要在美国发展全国性业务,除了在SEC办理注册手续之外,还需在计划出售证券的各州另行办理注册手续,并且每年均需要支付注册登记费。这就直接给Lending Club这样的大型机构提高了固定成本,全国性地铺开业务变得尤其困难。除此之外,各州申请还包括资金端和资产端两个方向,需要分别申请方可开展对应的业务,手续繁杂程度可见一斑。

在日常业务开展中,SEC对于Lending Club这类被列入证券类的机构始终进行融资项目信息的严格审查,对其信息披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一旦出借人发布的消息出现虚假、有误导性情况并造成了投资人的损失,P2P平台就要进行赔偿,严重时甚至要停业。2008年中Lending Club就一度因为未满足相关信息披露要求而被勒令停业,直至达标后方可继续营业。除此以外,美国P2P平台的信息披露还包括季报、半年报、年报以及日常重大事项等诸多方面,平台机构在这一方面的压力较大。

最后,尽管美国P2P平台允许个人投资者进行投资,但实际上从数据也能明显看出参与程度并不算高,主要仍然是自有资金或者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美国对合格出借人的限制政策。为了充分保障出借人的资金安全和限制投资风险,美国政府以净资产100万美元(不包括住宅),或者上一年度个人收入超过20万美元或与配偶收入之和超过30万美元作为合格出借人的标准。在这种政策导向下,中小散户投资者逐渐推出P2P投资市场,留存的均以机构为主,极大地限制了P2P平台的资金来源。尤其是一旦出现危机,几个主要大型机构就会撤资,造成强烈的负面影响。截至2019年6月,Lending Club的资金端散户投资者已下降至5%,银行则占据45%。

综上所述,三大方面下的诸多风险和负面情况导致了Lending Club上市以来的股价一路下跌,市场对其认可度正在逐渐消耗殆尽。

Part 3 中国P2P行业发展历程

2007年,我国诞生了首家网贷平台,P2P网贷作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被引入中国。从诞生到发展,再到消亡,P2P行业的发展吸引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也为我国监管层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提供了经验教训。2020年10月,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表示目前全国实际运行的P2P网贷平台已经从和行业顶峰时期的5000余家下降至9月末的6家,同时借贷规模也持续下降。接下来,我们将回顾P2P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 起步期

2007年6月,“拍拍贷”在上海成立,这是国内首家P2P网贷平台。随后,包括宜信、人人贷在内的其他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一阶段中,受限于互联网尚未在全国范围内高度普及,P2P行业发展相对缓慢。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国内的网贷平台数量约为60家,但是其中活跃的少于20家,月平均成交额为5亿元,投资用户约为1万人。

在该阶段中,绝大部分的从业人员既缺少民间借贷方面的经验,也缺少专业的金融风险防控的知识技能,因此主要的业务为信用借款。但是由于当时我国的信用体系很不健全,不同平台之间缺少信息的沟通与连接,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由此引发的问题,例如,一名借款人在不同平台开展信用借款。在发展的过程中,P2P平台逐步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2011年开始收缩授信额度,然而很多借款人不能及时还款,最终导致集中违约现象的出现。综上所述,该阶段P2P行业艰难起步。

2. 扩张期

该阶段中,P2P行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网贷平台数量迅速增多,这主要得益于P2P网贷平台属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当时对这一行业的监管政策仍十分宽松,甚至缺乏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具有民间借贷经验的创业者也纷纷加入该行业,大量投资机构也开始看好网贷平台这一行业。得益于前一阶段发展的经验教训,P2P平台开始改变自己的经营模式,逐步采取线上融资和线下放贷相融合的方式,谨慎选择放贷对象,对借款人的资金用途、还款来源、抵押物等多方面进行评估。通过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借款风险。总体上看,该阶段网贷平台的业务平稳发展,但也出现了少数平台发生信用风险而最终挤兑倒闭的现象。

3. 风险爆发期

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问题平台的数量不断增加,高风险平台被不断曝光。2013年国内的各大银行开始收缩自己的放贷规模,迫使那些资金面临重大缺口的企业和有高额高利贷借款的投机者纷纷通过P2P平台进行贷款,在融资后偿还银行贷款、高利贷等。随着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阶段中各大网贷平台的运行也逐步成熟,并开始以月息4%左右的利息去吸引投资人。一方面,如此高的利息加剧了平台的风险;另一方面,监管政策的缺位也使得网贷平台的风险逐渐暴露。最终,部分P2P企业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不得不倒闭,不利于金融秩序的稳定。

4. 整治期

2015年,诞生了中国P2P行业IPO第一股,宜信公司旗下的宜人贷在纽交所上市。这一年中,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表明国家在态度上是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自此之后,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纷纷制定相关监管措施,加强了对P2P行业的监督与管理,以保证其合规运营,防止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2017年8月25日,原银监会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这也标志着资金存管、备案、信息披露三大主要合规政策的正式落地。

P2P行业的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2018年6月,唐小僧平台“爆雷”,该事件直接成为网贷行业震荡的导火索。此后,数百家问题平台在2018年6月至9月短短数月内集中爆发风险,P2P行业的暴雷引发了整个金融行业对其的担忧,加剧了市场运行的风险,同时也加速了自身的消亡清退转型之路。

5. 清退转型期

在该阶段中,随着社会对P2P网贷平台信任度的下降,越来越多的平台选择主动退出或是被清退,全国各地的行业自律组织也陆续出台了网贷机构退出的相关指引。2019年7月,互金整治领导小组和网贷整治领导小组召开了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在本次会议上,监管人员首提“监管试点”,并且重申引导绝大多数机构退出或转型。

Part 4 P2P发展前景和趋势

1. P2P的国际发展历程

英国的Zopa是世界上最早的P2P网贷公司。Zopa于2005年3月在英国伦敦成立,在美国、日本和意大利得到相应的推广之后,现在已经成为了英国规模最大的P2P平台。Zopa利用P2P社区平台,提供1000-25000美元之间的小额贷款服务。Zopa模式的特点是其利率完全由会员自主商定,出借人和借款人都可以对自己能够接受的贷款利率进行选择之后进行进一步的匹配。整体的运行机制是:会员通过运用信用评分的方式,将借款人按信用等级分为A*、A、B和C四个等级。出借人通过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金额大小以及借款时限对借款人进行综合打分,之后提供相应的贷款服务。为了降低出借人的风险,Zopa平台会自动将出借人的资金分割为50英镑的小份额,每一份额的借款人可以由出借人自己选择,而借款人则有义务按月分期偿还贷款。

在Zopa模式中,Zopa代替银行成为了交易中的中间人角色,承担相关的事务工作,但Zopa并不负责对交易进行担保。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较好的分散贷款、划分信用等级,同时可以自己设定利率,并且强制按月还款,通过让平台担负更多工作的方式来控制风险。

2006年,prosper在美国成立。在2008年,prosper的贷款业务遭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禁止,但prosper在2009年重新获得了贷款业务资格并且重新开启了业务。在prosper平台上,借款人需要特别说明自己的借款理由和还款时间,同时可以申请特定利率下的无担保贷款,贷款。所有具有美国合法公民身份的注册者,在个人信用评分超过520分的情况下,均可以在prosper上进行借贷交易。借款流程为:在prosper官网上进行注册,之后通过填写问卷让平台了解相关信息,之后,平台会根据借款人的个人情况,朋友评价和社会关系以进行信用评价(最高为AA级,最低为HR级),并反馈给借款人。借款人需要进一步登记资料以对信用征信进行评估,之后,借款人需要提供相关的计划书,详细阐述自己借钱的用途,并且需要对自己所能接受的利率范围进行限定,之后等待出借人放款。而出借人需要借助prosper平台,先转入一笔存款,之后会根据借款人的相关信息与所给出的利率范围进行相应的拍卖。而最低利率的出借人会被平台组合为一个贷款组合提供给借款人。

在Prosper模式中,Prosper负责交易的全流程。Prosper 的优势在于,由于其信用体制较为完善,Prosper可以迅速完成身份验证,从而提高借款效率。与Zopa的相似之处在于,prosper也是通过分散贷款、划分信用等级的方式实现信贷平台的作用,同时平台对信贷流程无担保。

2007年5月在加州上线的贷款俱乐部lending Club则已经成为了全球首家上市的P2P公司,由于前文已经对Lending Club有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2010年,Funding Circle在英国创立,主打中小企业贷款,而Funding Circle现在已经成为英国第二大P2P平台;同年,Rate Setter在英国创立,采取了利用准备金保护出借人的模式。

除了以上各大平台之外,还有一个非盈利性质的借贷平台,Kiva。Kiva针对的借款人是发展中国家中资金能力薄弱的企业。出借人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企业的所处地区、经营方式、风险程度以及获取利润大小等,决定借款企业。借款人需要出示的信息证明也非常严格,需要详细的企业介绍,并且对借款数额、用途、借款时间等进行说明。Kiva采取积少成多的模式,集合出借人资源进行小额贷款。一位出借人只需要借出25美元,而平台会在可出借量达到一定金额时,一次性将其借出。

用户在登录时可以使用手势登录,登录页面支持在线找回/更改密码。首页设置有电子卡、转账、收支明细、我的奖励、钱包 Plus、好会花、小鲸喜、商城等功能键。底部导航栏设置有首页、财富、生活、我的。

2. P2P在国际上的发展前景

以美国为代表,考虑中美市场存在的差异。在中国,P2P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但在美国,P2P的平台相对来讲,发展较好。这是由于中美市场的差异化导致的,因此下面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

(1)  美国的金融体系更为完善,市场更为有效

在这样的市场中,P2P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通过体系内各个组成部分的自行运转,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在中国,P2P平台在不那么完整的金融体系中,显得价格较低且效率较高,因此爆炸式增长,从而迅速催生了很多问题,这样的情况在更为完备的市场中是可以避免的。同时,在这样的金融体系下,创新性的金融业务发展更为迅速。但在中国的金融背景下,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受到市场的牵绊,无法达到高效率的发展。

ü  美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较好。通过将传统银行、借贷平台与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可以更高效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P2P平台的发展具有天然优势。P2P平台本身需要借助网络进行发展,因此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P2P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

(2)  美国的征信系统更为完备

P2P平台在中国进行不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用问题,在较为方便的借贷系统中,对于信用记录的调查疏漏导致大量存在信用问题的人开始想要借助于P2P平台,从而对平台造成了一定的方面影响。而在美国,个人或企业的信用记录相比于中国更为透明,且信用机制更为成熟,因此发放贷款的时候可以根据信用记录进行评价,因此具备发展的前提。

(3)  美国市场对于P2P的监管采取的是准入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监管部门对信息披露的要求详实并且非常规范,同时愿意接受相关人员和企业机构的监督。同时,P2P平台直接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管理,对于P2P平台的监管极为严格。除此之外,对于P2P的法律法规发展页较为完善,对于P2P一类的证券产品,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对其进行管理,并且整个监管的法律体系非常完善。因此,尽管P2P平台在中国短期内发展非常迅猛,但其实并不具备长线发展的能力。

(4)  美国的消费文化适合P2P平台的发展。

美国在很早之前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超前消费文化,因此借贷者其实并不是没有能力还款,只是习惯了超前消费的消费形式。但是,在中国,很多利用P2P平台借款的人实际上是没有能力进行还款的,他们利用较好借贷的平台进行借款,但实际上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应接不暇的状态。因此,P2P平台的发展受到这方面的限制。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的差异,尽管P2P平台在中国发展出了较多问题,但在国际上应该仍然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是,良好的发展前景建立在完善的金融体系,良好的信用体系以及强监管之上,对于那些不具备这样素质的国家来讲,P2P平台的发展可能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P2P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上可能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而在其他国家市场上,则可能出现较多的问题。

3. P2P的发展趋势

考虑到P2P平台在中国和美国发展的不同之处,我认为,P2P平台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点:

(1)  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进行新一轮的发展

P2P平台的关键之一是要对信用和风险等级进行明确的等级分类。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可以对客户的信用等级和风险等级进行更为明确的确认,从而降低风险,提高交易的效率,更方便监管。

(2)  与商业银行进行合作

尽管大多数P2P平台的诞生都是由于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模式有所不满,但实际上,在小微信贷业务中,两者仍然有一定的合作空间。P2P平台可以借助商业银行的资产优势,同时借助自己低廉的成本和高效率,从而达到互利共赢。

(3)  监管和立法的严格化

监管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对P2P平台的不规范之处进行强监管;同时,应当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法律监管,以增加从业人员、交易人员的警戒心,推动整个体系的进一步规范化。

(4)  定价能力专业化

大部分P2P平台采取拍卖的方式对利率进行定价,但很多时候这种模式不一定适用于交易双方,甚至可能催生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更加专业的模型对相关的参数进行更科学精确的定价,从而促进整个体系的完善。

综上所述,P2P平台应当趋于智能化、规范化、强监管化并且与其他金融平台实现合作,从而实现进一步的规范调整。

(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2020级硕士生查汉斌、赵文涓、王洁璇、徐豪)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