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作为第一家开业的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已经经历了6个完整财年。

从其刚刚发布的2020年财报来看,成绩依旧亮眼,全年下来表现一如既往的稳健。

财报显示,截止到2020年末,微众银行资产总额达到3464亿元同比增长19%;负债总额同比增长18%至3254亿元;有效个人客户数突破2.7亿,在民营银行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市场和媒体高度关注的微众银行,通过拳头产品「微粒贷」奠定发展基础之后,微众银行也一直在锻造自己的技术护城河,并试图扩展自己的能力边界。

其中,2017年启动的「微业贷」——线上无抵押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经过了3年多的打磨也渐渐成长为微众银行重要的增长极。

从年报来看,2020年微众银行小微企业管理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07%,远高于各项业务的平均增速。

截至去年末,「微业贷」服务已触达超过188万户企业法人,为其中超过56万户提供了信贷服务,在贷企业法人客户数占服务业务覆盖地区小微企业总数的比重逾6%。

其中,全年新增的「首贷户」达10万户,超过60%的企业客户系首次获得银行贷款。

2020年财报,与其说是一份年度成绩单,不如说是微众银行迈入新阶段的宣告书,沉甸甸数据证明了微众银行「已经初步具备了全面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

1.「新的增长极」

按照工信部在2018年划分的标准,我国的小微经济体可以分为三类:生产性农户、自营劳动者、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三类的总体数量约3.3亿个。而按照授信额度、有无抵押、期限长短等也有不同的产品和与之对应的企业、机构。

其中,以招行为代表的股份行,以泰隆银行等为代表的城商行主要覆盖的还是50万、100万授信左右的小微企业(含信用和有抵押担保贷款)。还有一些民营银行、小贷公司等则更为下沉,主要提供户均10万以下的纯信用贷款。

相较之下,微众银行的微业贷则着力于中间区域,具有「50,30,20」的小额特征,即户均授信约50万元、户均余额30万元、笔均借款20万元(都为无抵押信用贷款)。

从覆盖的企业规模来看,微业贷覆盖的企业中超过60%的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下,超过70%在1000万元以下,员工人数不超过5人的占比67%。有60%的企业在授信时没有任何银行企业贷款记录。

抗风险能力弱、存活周期短是小微企业的典型特征。以中国为例,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年左右,成立3年后的小微企业正常营业的约占三分之一;再加上信息获取成本高、风控难度大,金融机构介入的动力长期不足。

这也是包括微众银行内的互联网银行一直在努力探索的方向。

相较于消费金融,小微金融仍难做到完全去「人工」,针对不同额度细分市场,目前在获客、反欺诈等环节依然需要少量人工介入。但经过了这几年的实践,引入数字化手段对于小微金融业务降本增效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微业贷所着力的企业+法人双维度就是可以更多服务于征信白户、无抵押品的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而线上化、数据化的风控模式也更多解决了效率与体验问题。

上线三年以来,结合不同的客群类型和服务场景,微业贷演变出了不同的细分产品,比如,科创贷款、供应链金融等。

以供应链金融为例,微业贷以供应商/经销商主体的信用数据、交易数据、债项数据、物流数据等的智能化、线上化为基础,摆脱了对于核心企业信用和货物抵押品的依赖。

目前,微众银行已和广泛分布于快消、新能源、基建、3C、农业、绿色产业等多个领域的超过200家核心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逾5万家的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了授信。

不仅如此,在传统信贷服务的基础上,微众银行还升级了小微金融服务。于去年10月上线了企业金融「微众企业+」服务体系,包括微业贷、微闪贴、微众企业爱普APP、微众企业+保险、微众企业+卡、微众企业+名片六大产品。

长久以来,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大多数存在规范化、标准化不够的问题,无法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力管理、客户管理人员,这加大了其在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度。

不同小微企业由于客户特点的不同,管理需求也各有侧重。比如面向B端与C端的企业,前者的支付账期较长、交易金额较大,需要更好的现金流管理能力;后者的交易则以高频低额为主,对账等账户管理需求则更迫切。

这些市场需求也成为了互联网银行进一步拓展小微金融服务的契机。

对于互联网银行而言,他们的线上化优势,以及他们本身嵌入生态、开放协作的模式使得他们有能力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率、获得用户认同感,进而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

比如微众银行在新品牌下发布的两款新产品「微众企业+卡」、「微众企业+名片」,前者是专属小微企业的数字银行卡,它与经营场景无缝衔接,一卡满足小微企业账户管理、便捷收付款及流动性管理等需要。

后者作为一款非金融产品,为企业主提供专属社交服务,可通过AI技术根据企业的行业分类、经营地、业务规模、信用表现来为小微企业精准推荐靠谱人脉关系,持续帮企业做「好的生意」,做好「生意」。

除了微业贷,其它几个产品——微粒贷、微车贷、微众银行APP、小鹅花钱等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至此,微众银行布局大众消费和小微金融的「双矩阵」已愈发清晰。

2. 穿越周期

除了披露去年的业务数据和财务表现,年报还透露了微众银行下一步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其中,如何面对后疫情时代银行业经营环境的重塑与调整,成为了微众银行的长期课题。

麦肯锡在《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20)》中预测,未来几年(2022年-2024年,甚至可能更长),需求萎缩、净息差收窄以及长期零利率环境,会超过风险成本,成为全球银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具体在中国市场来看,后疫情时代,整个金融行业都面临着规模收缩、风险攀升和交易停滞的局面,市场环境与用户习惯也开始发生结构性调整。对于年轻的互联网银行而言,道阻且长。

从整个银行业眼下的发展趋势来看,加快数字化、修炼科技「内功」是大家共同的选择。在这一点上,微众银行以及其所处的新兴银行「梯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敏锐度。

年报显示,2020年微众银行研发费用支出高达19.44亿,同比增长42.62%,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则高达9.8%。相较于传统银行业的研发/营收比例大多还处于1%到3%的区间,微众银行的优势可见一斑。

2017-2020微众银行研发费用及研发/营收占比(单位:亿元)

尤其是在2020年动荡的市场环境下,微众银行仍能够保持对于研发的大规模投入,显示出了其「投资未来」的决心。

但除此之外,麦肯锡也在前述报告中强调,与上一轮金融危机不同,新冠疫情带来的不是单纯的银行业危机,而是让实体经济也受到了极大冲击,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运作。

因此,银行业要做的不仅是提升自身的发展韧性,还需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麦肯锡认为,ESG(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的简称,分别代表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事宜)将成为后疫情时代银行业长期发展的重点之一。

最近一段时间里,监管部门提出的「碳中和」目标、出台绿色金融政策、强化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和战略,也对应了这个趋势。

回归新型银行的发展来看,对ESG加大投入也是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功课。

例如,微众银行还依托微业贷等产品持续增加绿色贷款投放规模。截至2020年末,微众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4.7亿元,较年初增长117%。

 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也在年报中强调,面对后疫情时代银行业经营环境的重塑与调整,「责任+1、消保+1、合规+1」是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此外,还有更为直接的举措体现在给小微企业减负让利方面。在去年疫情期间,整个银行业都在通过下调利率、延期还本付息、减免手续费等措施促进消费复苏、加快复工复产。

以微众银行为例,其在2020年全年向实体经济让利15亿元,惠及19万客户。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发放利率较2019年下降1.35个百分点。

金融是一个比拼耐力和韧性的行业。每一次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周期震荡来临时,银行业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挑战。

但事后来看,每一次危机的出现,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银行业的巨大变革,无论是从银行的风险理念转变、技术模型迭代,还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监管规则、市场环境等。

对于包括微众银行在内的新兴银行、民营银行们而言,虽然在发展的短短几年内就遭遇了巨大的市场挑战,但也未尝不是一次自我验证、逆势增长的机会。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