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在上一篇文章上杭深城市数字化转型背后的关键密码及对证券行业的启示(上)中,我们介绍了城市数字化转型统一框架中的“双层嵌套治理界面”和“智能协同中枢”,这两者非常重要,但是它们的正常运转却离不开另一个更基础、也是常被忽视的要素:“数字孪生底座”。

3、数字孪生底座:实现物理空间到数字空间的映射

关键词:数字孪生;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泛在化

例子:杭州城市大脑主要建设目标“到2020年,城市整体运行的数字映射基本得以实时呈现”。

数字孪生底座,主要实现的就是城市物理空间到数字空间的映射。哈尔滨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系主任、《公共管理学报》主编米加宁教授在“第六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上就提出我国政府形态正在由过去的物理空间政府向未来的数字空间政府转化。

图14:政府形态转化的模型

图14:政府形态转化的模型

那怎么来理解这个数字空间呢?相较于物理空间它有什么优势呢,为什么称它为整个数字城市的底座呢?我们可以通过一句各个城市数字化转型中都会提到的话来解释: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1)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举一个实际例子:开无犯罪记录证明,之前在物理空间政府,是人跑路。首先去街道派出所,派出所不能直接给你开,会给列一个单子,让先去街道,证明你是良民;然后去税务,证明纳税没问题;去工商局,开一个证明,没有其他问题;再到公安局,开一个证明,没有刑事犯罪。最后回到派出所,办事人员高兴了,可能直接给你过了,不高兴了,说还缺少哪个材料或材料不合格,还得折腾几次。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几次这样“痛苦”的经历。

而到了数字空间政府,比如深圳已实现240项“秒报”事项,均为高频民生事项,比如无犯罪记录证明、小汽车增量指标摇号编码延期等,用户通过App或数字终端申请,秒批就能通过。

按照米加宁教授的观点,数字化形态政府呈现两个趋势:一个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出现的泛在化的趋势,我们将享受随时随地的公共服务,比如各个城市在商场等地提供的便民一体机。另一个是政府的存在方式出现弥散化的趋势,政府就在我们身边,但不会伤害我们。这两点都说明政府将在数字空间实现由审批监管的转变,通过技术和大数据,我们的社会形态也将随之改变,变得更加诚信。

2)泛在化:服务无时不在,服务无处不在

可能泛在化这个名词不好理解,通过杭州城市大脑从“最多跑一次”到“亲清在线”的前后对比,我们对其特点就能充分了解了。

过往,很多城市都设立了市政服务中心,但是它能达到的最佳效果也就是“最多跑一次”,而且受制于这个市政服务中心的位置和开放时间,对于很多市民特别是上班族来说,仍然是不方便。

而有了“亲清在线”,企业就可以在线完成很多事项的办理。比如,过去企业员工为获得“发放企业员工住房补贴政策”的500元补贴,需要提交5~6个材料和证明,现在通过“亲清在线”平台,只需要企业登录确认后,即可实时兑付到个人,实现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最多按一次”的变革。

除了线上App等入口,深圳还将市级部门现有自助办理事项95%以上接入市政务服务一体机,涵盖公安、社保、住房保障、不动产、公积金等14类主题,而这些一体机或服务终端被部署到各个便民场所。比如,社保自助服务终端的位置包括各社保办事服务厅,相关人流密集居民小区、工业(科技)园区、商场超市、医院高校等,真正做到了服务不受时空的限制。

图15:深圳多功能警务自助服务平台、社保自助服务终端

图15:深圳多功能警务自助服务平台、社保自助服务终端

所以说,在数字空间里,我们把物理上的时空进行了压缩,并且通过这个数字孪生底座的建设,让数据可以在这个数字空间里无缝地流动起来,让数据代替人来多跑路,这才实现了“人”的方便。

3)数字孪生底座助推城市从“治理”到“智理”

除了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的转变,数字孪生底座还使得城市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她可以像人一样去智能感知和监测类似人“血压、脉搏”、“发烧、感冒”等一些生命体征和异常风险,然后进行快速反应,城市变得更“聪明”了。

图16:城市可以变得更“聪明”

图16:城市可以变得更“聪明”

上海市徐汇区城运中心的智能巡逻车的例子3就是“更聪明”的城市的表现。为了应对极寒天气带来的道路隐患,智能巡逻车通过车顶的摄像头抓拍街上的突发情况,比如水管破损、路面结冰,如果发现一些异常情况会直接发送到徐汇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城运中心再将工单分派给具体的处置人员,处置人员10分钟之内必须赶到现场,然后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整个处置过程。当然,听上去很简单,其实背后是一整套复杂的技术支撑,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比如要通过不断地机器学习来优化识别出路面结冰等各种情况的算法模型)等。

图17:徐汇区“一网统管”实战平台

图17:徐汇区“一网统管”实战平台

总结来说,通过从物理空间到数字空间的突破,我们得以全局视野实现精准映射、感知交互、智能监测、模拟仿真等能力,真正做到城市“智理”。

三、对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启发

以上介绍的这个三要素的统一框架对证券行业来说也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可以根据行业特点做一些适当裁剪后借鉴使用。当然,在这个框架的使用过程中,除了前文提到的场景驱动等之外,还有几点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1、数据在线:要有数,更要用数、治数

在智能协同中枢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提到数据互联是业务协同的基础,相应地数据中台的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证券行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还是可以的,所以过往积累的各类系统或数据还是不少,很多人会认为数据都有了,你需要什么数据,我都可以提供给你。但是很多时候,问题就出在这里,数据都存在了数据库,但是这些数据并没有真正被日常在使用,数据没有“在线”,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

  • 数据系统被封闭了,只是被少部分人使用,而很多真正的用户却无法访问这个系统。
  • 数据被保存下来了,但也仅限于保存在数据库,对这个数据有需求的人无法在线访问这个数据。
  • 没有提供相应的数据可视化工具,用户只能通过最原始的方式(比如SQL)来使用这些数据,使用门槛太高。
  • 没有形成数据维护的机制保障,数据只是建设的时候落地了,后续缺乏持续性的数据运营,导致数据质量很差,慢慢地就没人用了。很多券商有这个问题,很多数据应用的系统规划得挺好,但是缺乏持续性的数据维护和更新保障,一问可能是1、2年前更新的数据了,自然而然不会有人在用。

因此,在数据中台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秉承“数据在线”的思想,要“以用促建”,要让有权限的用户能够方便、便捷地使用到需要的数据,甚至通过用来反哺数据,提升数据质量。另外,在机制层面和团队保障层面要跟进,保证数据能持续不断地更新以及有专人负责数据质量的提升。

2、用口号统一思想:形象化表述、一图解读

在研究各个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案例时,有一个点对我触动很大,就是各个城市使用的非常接地气的形象化表述,比如杭州城市大脑中的“城市大脑”、“最多跑一次”、“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这些表述非常形象、贴切、易懂。还有诸如“智能交通、便捷泊车、舒心就医、30秒入住、20秒入园、数字旅游专线、应急防汛、叶菜基地管理、食安慧眼、电梯智管、易租房、智慧环保”这些场景名称。还有诸如广州的“粤省事”、深圳的“秒批”、“不见面审批”、“全城通办”,上海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牵好场景应用这个“牛鼻子”等。

而且,对于不同阶段的任务,都有提纲挈领的一图解读,比如下图“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

图18:一图解读示例

图18:一图解读示例

其实,这些形象化表述不仅仅只是为了喊喊口号,它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 对这个事情想得比较透彻,所以才能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很多公司搞数字化转型,弄了一大堆理论和高大上的设计,就是落不了地,一直在务虚层面停滞不前。数字化的战略或路径是否足够清晰了,能不能用口号式的话语喊出来,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 有利于统一思想。数字化转型涉及到不同业务方、不同部门,参与的角色也各种各样,大家对这个事情接收到的信息、具有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千差万别,如何更好地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将事情稳步向前推进,一句形象化的表述、一个通俗易懂的图解比所谓高大上的PPT更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比较欣喜的是,对于一些数字化转型走在前列的券商,我们也能透过类似的表述一窥他们转型的决心。比如中金公司的“三化一家”、财通证券的围绕“三二一”、做好“四五六”以及中泰证券的“一个统领、一个中心、两个支撑、四大战略”。

3、重视运营:要建设更要持续地运营

在各地的数字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也都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现象,好在各个城市都意识到运营的重要性,像上海就成立了专门的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作为协调各方、实现“一网统管”的中枢所在,像上文举的徐汇区智能巡逻车的例子,就是通过城运中心来将各方资源有机地串联起来。

华为企业BG总裁彭中阳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建议中,就认为要打造运营体系和安全体系这两个体系。

城市数字化转型不能只关注建设而忽略运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数字化是一个“养孩子”的事业。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在持续投入建设的同时也需要构建运营体系和运营组织。城市数字化转型运营需要考虑“基础设施运营”、“数据运营”和“业务运营”,通过持续运营才能避免数据不鲜活、业务系统僵尸化等问题。

图19:华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1234”

图19:华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1234”

对运营的重视同样也反映在数字化转型先行者华泰证券的身上,在华泰证券数字化转型三步走规划中,第二步数字化运营最具挑战,具体表现为一级部门数字化运营部的成立和“大运营体系”的建立,会在每个业务领域都设立由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数字化转型推进小组,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推进华泰证券各核心业务领域的数字化运营。

4、组织机制保障:“技术+制度”双轮驱动

数字化转型,我们常提到“业务+IT”双轮驱动,殊不知还有一个双轮驱动也同样重要:“技术+制度”。在“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中,明确提到要“技术为基、制度为要”,要坚持“技术+制度”双轮驱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推进到哪里,制度供给就要跟进到哪里,及时研究制定一批标准、规则、政策、法规,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比如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数据,其价值的充分发挥就需要以完善的要素市场为基础。近年来,以贵州为代表的一些省市不断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上海也建立了市场化运作的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数据的确权、流通、定价等机制尚未形成,数据安全保障和治理体系也仍待完善,因此上海今年5月27日就专门召开了上海数据立法研讨会,讨论的是列入2021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项目的《上海市数据条例(暂定名)》,目的就是希望从制度层面解决数据要素的流通和利用问题。

制度的保障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时候系统建好了,初始数据也导入了,就是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数据没人更新,导致用的人少了,数据更加没人愿意更新,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另外,很多券商现在都在大力推进以用户为中心的业务协作,但是不在制度层面解决好协同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的话,再怎么打通系统、数据共享也枉然。

5、揭榜挂帅: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

对于一个平台或生态来说,建设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让他们能主动参与进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互动。

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去使用系统、反馈意见,比如广州“粤省事”就招募“试客”来给他们挑bug,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要从机制层面去激励大家利用这个平台去针对某类问题创造性地提供解决方案,服务好特定场景。

上海的做法是从企业市民和城市运行高频急难的问题难点中发现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场景,形成“揭榜挂帅”的建设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数字化转型场景运营,全面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比如在2月27日举行的普陀区数字化转型暨“数智普陀”启动大会上,就发布了100个解决方案和10个需求清单,公开向科技企业、市民征求意见和方案,旨在进一步调动各方积极性,鼓励更多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揭榜挂帅”让我联想到了被国际知名咨询服务机构Gartner评为“全球数字化转型创新案例”的广发证券“人人都是数据分析师”项目,有了数据之后,该如何让每位员工都充分认识数据的价值,并在实际业务场景中用起来一直是一个难题。而“人人都是数据分析师”这个项目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思路,可以有效地将一线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正形成“有数、用数、治数”的数据文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每家券商在借鉴其他行业经验的同时,有战略决心,有信心,更要有恒心,真正认识到数字化的机遇并行动起来。顶层设计很重要,行动力也同样重要,要舍得投入,敢于投入,数字化转型不是PPT规划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注释:

3、详细描述见参考资料2。

参考资料:

1、【第六届首都治理论坛】米加宁丨深圳城市智慧治理的思考

2、“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孪生城市”是什么?它就要来了!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