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文/融慧金科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 张羽

从行业发展大势来看,我国数字金融当前正处于一个持续迭代、正本清源、能力升级的发展阶段——金融科技3.0时代,它的主要特征是在监管合规前提下,持牌金融机构高度自主风控、自营业务。2022年是金融科技发展的新元年,是新的大政方针和具体行业新规实质性落地的关键一年,金融机构在这个新元年里将会面临新的趋势和新的机遇:

一是形成“金融回归金融,技术回归技术,征信回归征信,流量回归流量”的各尽其职的合规经营局面;二是未来的同业竞争,除了比拼资源之外,更多是能力的比拼,以此奠定自身在新的竞争场景下独到的位置、角色和竞争优势;三是实现精准风控、精准运营和精准获客能力的充分融合,推动普惠金融“增量提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一、行业发展大势前瞻

对于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判断,我们在这五年内从来没有改变过。自2007年中国第一家互金平台“拍拍贷”成立,开启线上化信贷业务,到2013年互金的“元年”,整个行业进入井喷式的高速发展阶段,再到2016年互金的“整改年”,整个行业开始进入合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以P2P网贷为代表的互金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序到合规的发展历程,我们称之为金融科技1.0时代。

直到141号文发布,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里程碑。2017年12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对现金贷业务开展原则、网络小贷清理整顿工作、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现金贷业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其中明确规定:“设立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必须依法接受准入管理。未依法取得经营放贷业务资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经营放贷业务。”此后,市场上可以从事贷款业务的主体仅剩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伴随着监管持续趋严,P2P平台纷纷转型,这一时期,行业逐渐形成互联网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的助贷模式,我们称之为更加合规发展的金融科技2.0时代。

再到2020年7月《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出台,要求金融机构高度强调自主风控和自营业务,标志着金融科技3.0时代正式进入落地期。我认为金融科技3.0时代将是一个持续迭代、持续升级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互联网平台、持牌金融机构、征信机构的角色将更加清晰,金融机构自主风控和自营业务能力成为建设核心。

为什么说2022年是金融科技发展的新元年?是因为2022年将是“新监管”实质落地的开启之年,将是“新趋势”更充分体现的奠基之年,将是“新模式”在金融科技生态相关方落地的起步之年,金融机构在这个新元年里将会面临新的机遇。这些新监管、新趋势、新模式是国内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近十年未有过的,是我们大多数金融科技从业者未经历过的,谁能“号”准新元年的“脉搏”,踊跃拥抱监管、主动把控趋势、积极创新模式,谁将在这充满机遇的新元年建立起有方向、有底气、有信心的竞争优势。

二、金融数字化转型新机遇

1.新监管实质落地的开启之年

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内监管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新的规定和新的法规,不仅仅是在征信业务上,还有围绕金融机构视角上的变化、互联网平台新的方向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一系列新的规定等。显而易见,2022年将是这些新的大政方针和具体行业新规实质性落地的一年。

(1)从征信业务的角度来看,征信的合规化、市场化、集中化特征已经形成。说到征信,大家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人行征信,人行征信主要是作为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主要是来自于银行,而互联网、P2P、类金融等非传统金融领域的信用信息采集工程浩大。随着金融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个人征信的需求也日益升级,2018年百行征信诞生,覆盖非传统金融领域的放贷活动的信息和服务,同时积极尝试非信贷数据的引入和应用,与央行征信形成共同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开启了征信监管建设的里程碑;2020年朴道征信成立,进一步加大了在第三方可替代数据源的合规采集与深度挖掘,标志着中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市场化进入新的阶段。2022年是征信新规的正式实施之年,市场化的征信服务会变得更集中、更高效,而征信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必然会形成。

(2)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自营业务和自主风控能力建设成为其必由路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新规给予了更加明确的界定,自主风控、自营业务被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标准上,属地化管理以及出资比例、集中度指标、限额指标也成为新的监管红线。同时,作为金融科技、消费金融和普惠金融的重要参与方,如网络小贷、融资担保公司等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也面临着更多的规范化管理。此外,在信贷业务产品定价方面,据了解,2021下半年以来,很多金融机构受到了属地金融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要求贷款利率不得超过24%,过渡期1年。利率的进一步降低,也将引发金融机构之间更为激烈的行业竞争。

(3)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角度来看,平台机构合作模式创新突破的诉求越来越强烈。针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从“约谈”到“整改”再到“纳入常态管理”。2021年,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对13家互联网平台进行约谈,直接对其引流、助贷、联合贷等业务进行一定程度限制,要求平台机构不得将个人主动提交的信息、平台内产生的信息或从外部获取的信息以申请信息、身份信息、基础信息、个人画像评分信息等名义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同时,关于“断直连”的具体方式也是行业持续讨论的热点,大概率也将在2022年逐步落地。

临近2021年年底颁布的《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非持牌机构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不能以“分润”模式导流,并在金融业务营销推广及销售环节对互联网平台进行限制和规范。在新的监管要求下,监管和金融机构对于平台机构模式创新突破的合规性诉求越来越强烈。

2.新趋势更充分体现的奠基之年

行业的新趋势是在行业监管的新法新规下必然的演进,也是监管意图在一个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然体现。

(1)从“角色不清、边界不明”到“各尽其职的合规经营、互通互补的多元生态”。过去几年,大家对于金融科技的边界是比较模糊的,每一个公司或持牌金融机构的界限也不是很清楚,经过这一系列的监管落地,金融机构、第三方科技公司、征信机构、互联网平台必然会形成“金融回归金融、技术回归技术、征信回归征信、流量回归流量”的各尽其职的合规经营局面,这种合规经营是全产业链、是全业务维度的。但这种各尽其职的合规经营又不是完全独立割裂的,而是各主体互通互补形成多元生态,生态中的持牌金融机构、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征信公司、流量平台等都会深刻的参与其中,为健康的金融科技新局面贡献各自力量。

(2)良性竞争促动创新突破,资源整合加速能力分化。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上,不管是银行、消金、小贷,还是其他的放贷主体,客户就是“用脚投票”,比如风险比较高的客户不会重视体验,只重视能不能得到贷款,就会找风控比较弱的金融机构;相反,高净值客户的信贷需求没有那么强,但是有需求的时候就会寻求能够给他提供更优质授信体验的金融机构。因此金融行业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将进一步突显。在当前的监管形势下,金融科技的市场竞争将更加健康、良性,除了比拼自己的资源之外,更多比拼的是自己的能力,能力将奠定在新的竞争场景下独到的位置、角色,以及未来的竞争优势。

总的来说,金融业务需要通过持牌金融机构服务到具体的客户,哪些持牌金融机构能够坚定数字化转型,坚定业务发展,坚定科技投入,充分借力市场上成熟的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征信公司、流量平台的优势,有效整合资源,哪些持牌金融机构就能在金融科技的新局面下赢得更大的市场,争抢到“马太效应”的优势,加速拉大与其他持牌金融机构的差距。

(3)普惠金融“增量提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监管新规、行业分化、同业竞争以及各种资源整合和能力的优势补充,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普惠金融上。监管希望的是普惠金融能够围绕“增量”和“提质”做得更好,“增量”就是“普”,旨在引导持牌金融机构打造产品和风控能力,服务更多的客户,尤其是优质客户和需要重点支持的客户,这与前文提到的金融科技互通互补的新局面是一脉相承的;“提质”就是“惠”,旨在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实现金融资源更加精准供给,更加重视金融服务科技创新,高质量的服务优质用户,这里的高质量更多的要体现在服务效率高和服务定价低两个层面。

总而言之,就是如何把精准风控、精准运营、精准获客能力实现充分地融合,使需要得到授信支持的,不管是个人还是小微企业经营者,都能得到更加便捷、更加合适、更加低成本、更加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3.新模式广泛落地的起步之年

在新监管、新趋势下,什么样的模式才能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

(1)监管要求持续升级,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竞争与挑战”。首先,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他们正面临着怎样的“竞争与挑战”,如下图所示:

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管新政密集出台,不仅提高了精准获客的要求、展业转化的要求及风险管理的要求,还提高了精准定价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从金融机构自身的能力现状来看,在监管新规下,风控能力和获客能力都成为金融机构自己的“看家本领”。但互联网金融平台直接输出“强风控能力”的环境在2022年以及未来会越来越弱,不仅要数据“断直连”,而且要业务“断直连”,失去了互联网平台风控能力支撑的互联网金融,从能力现状到监管要求这二者之间的缺口将持续扩大。

特别是在同业之间、金融机构之间竞争比拼的过程当中,精准获客、自营业务、自主风控和优质客户体验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这将成为2022年和未来几年的主旋律。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从助贷模式转向自营业务和自主风控,要想解决获客、数据、系统、风控、运营等必要问题,除了必须“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人才培育、体系建设,更需要以开放的心态与平台公司、征信公司、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在合规前提下推动自身体系建设从“数据要素的空白填补”向“价值驱动的能力增强”转变;在决策体系方面,从“基于风险或业务量”向“客户价值导向”转型升级,并随着信贷资产组合的扩大,从“侧重新增管理”向“加强对资产质量的实时监控与风险预警”转变。

众多持牌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新模式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自建体系的成本消耗巨大,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底层、架构层及应用层的改造),试错成本非常高。除了资金和人力外,时间成本是关键,过去或许可以花费几年的时间来总结踩雷经验,但当下“十四五”规划窗口期时间是不等人的,同业竞争是不等人的;二是需要大量优秀、合适的人才,而如何找到和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金融和科技的复合属性人才,也是金融机构的一大难点。不仅如此,一个相对完整的风控团队至少需要十几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需要持牌金融机构有很大的决心进行人力方面的投入。

互联网金融应该怎么做,“坑”在哪里,如何做到快速持续的发展,如何操好大盘,让自己的业务能够跑赢大势,跑赢竞争,赢得客户,是金融机构每天都在问我们的问题。金融机构寻求像融慧金科这样的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的支持,主要看中以下几点:一是合规保障,以技术赋能角色,确保行方自主风控;二是发展保障,帮助银行“多快好省”地实现规模化业务拓展;三是利润保障,不盈利不收费,确保银行零售信贷业务健康发展;四是提升保障,首创全程“白盒”交付,与合作机构深度分享实战中的技术能力及经验沉淀,助力业务能力提升和团队成长。

(2)金融科技深度赋能,助力金融机构实现数字化转型。近两年,我国金融数字化创新迅猛发展,一部分先行起跑的持牌金融机构已经享受到了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价值效益。结合自身实际,我向大家分享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银行数字化转型成功实践案例:某头部城商行深度打造模型验证及模型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战略。

在数字信贷领域,模型是高效解决业务痛点的“天使”,但管理不好也可能成为反噬业务的“恶魔”。国际上因模型风险引发的重大金融风险事件比比皆是(如LTCM破产、美国次贷危机、伦敦鲸事件等),如果没有有效的模型风险管理,模型所具有的效率优势反而会迅速将缺陷产生的风险转化为巨大损失,从而对银行经营产生威胁,甚至会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巨大冲击。因此,监管和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已充分意识到,必须从全局视角,对模型全生命周期进行统一化管理,有效防范模型风险,实现自身稳健发展,方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在这一背景下,该行秉承开放银行战略,针对模型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引入融慧金科模型验证及管理咨询解决方案,对标国际领先的“三道防线”原则及国内金融业务模型风险管理最佳实践,从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框架搭建、模型验证、模型优化三个发力点,“多快好省”地落实金融监管要求及内部风险管理要求,实现对全量模型的自动化监控与管理,更好地赋能业务,推动普惠金融服务稳健发展。

我们非常希望在后监管时代,能够与大家一起面对新的形势,迎接新的挑战,同时创造新的机遇。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以专业、价值、开放、绿色的服务理念与数字金融行业一起共同成长。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