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从现金的结束到加密货币的崛起,金融创新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货币的转变将会重写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而允许我们随时随地进行银行和金融交易的智能手机,似乎也只是快速变化的金融格局的一小部分特征。作为全球货币研究权威人士,普拉萨德在《金钱的未来》一书中阐述了科技给金融业带来的剧变。本文为该书节选内容。

2018年5月,瑞典央行副行长塞西利亚·史金斯利(Cecilia Skingsley)预言到,我们所熟知的货币将会被终结。在谈到瑞典国内实物现金的使用量逐年下降时,她指出:“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到2030年,最后一张纸币将会回到瑞典央行。”换句话说,等到那个时候,人们在瑞典境内就不再使用纸币进行商业交易了。

瑞典中央银行成立于1668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央行,也是最先发行纸币的银行之一。因此,一想到瑞典可能成为最先停止使用实物现金的其中一个经济体时,我们就不免感叹这大千世界竟有这般巧合之事。

中国也面临类似的问题:人们将很快不再使用现金。在新冠肺炎爆发之前,我经常去中国。我总习惯在钱包里放上一些钞票,可后来越来越觉得自己有些落伍了。每当我掏出钞票,而不是手机,去付餐费或是买咖啡时,我的中国朋友就会一脸迷惑地在一旁看着。还没等我开始点钞票,他们总会抢先拿出手机,扫码付费。

再举一个巧合的例子。几百年前,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公元7世纪时,金属货币的使用成为制约商业活动的主要因素,在偏远的城市间做生意时更是如此。第一张纸币是由信誉好的钱庄出具的存款凭证,并以存储的贵金属或商品做担保。钱庄良好的信誉推动了这些存款凭证在商业交易中的广泛使用,从而使商人摆脱了用马车运送金属货币这等苦差事。

中国的另一大亮点是,早期的纸币无需存储的贵金属或商品做担保。这种货币的发行方不是央行,而是14世纪的忽必烈可汗政府。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也是元朝的创建者。这位被尊称为“大汗”的政治家颁布法令:朝廷发行的纸币是一种法定货币,臣民必须接受这种偿债形式,违反者将处以死刑(谢天谢地,这个法令没有延续至今)。

如今,这两个国家(瑞典和中国)再次走在了革命的前沿,而这场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所熟知的货币的本质。在主要经济体中,这两国的央行有可能是最先发行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央行之一。这种数字版的官方货币将与纸币和硬币一起流通,而且可能有一天会取代后者。但是,这两个国家不会成为首批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其他几个国家(包括巴拿马、厄瓜多尔和乌拉圭)已经在央行数字货币方面进行了各种大胆的尝试。然而,有了中国这样的世界性大国敢于冒险一试,央行数字货币就不再是让人感到有趣和好奇的概念。而在央行货币的本质所经历的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中,央行数字货币成了重要的一步。

事实上,逐渐减少现金(货币和硬币)的使用既是当下其他重大变革的外在表现,也是这些变革的必然结果。金融界即将经历一场巨变,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会对家庭、企业、投资者、央行和政府产生深刻影响的新情况。短短几年间,无论是美国和瑞典这些富裕国家的民众,还是印度和肯尼亚这些贫穷国家的居民,他们购买生活必需品时的支付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如今,不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都可通过手机进行银行和金融交易。实物现金一度被视为最稳定的货币形式,可现在似乎即将被淘汰。这只是飞速变化的金融领域的一个缩影。消费者面临着各种重大的变革。他们或积极主动,或犹豫彷徨,这跟他们的年龄、科技知识以及社会经济地位有关。企业也在努力适应这一变局。

金融领域真正颠覆性的变革似乎已经发端于比特币。大约十年前,中本聪创造了比特币。管理比特币的是计算机算法,而不是某个人。这种加密货币很快激发起公众的想象力,包括精疲力竭的金融家、精通科技的千禧一代,还有寻找下一个大热门的人们。比特币被设计成一种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这是指比特币不受政府机关或金融机构等中央权力机构的管理。其神奇的技术,外加有可能巧妙地躲开政府和银行的监管,完美地体现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精神。2015年,比特币的价格还不足500美元,可等到2017年12月,其价格已飙升至20000美元。接着,炒作遭遇了现实的阻击。人们期望比特币的价格会一路飞升,但人们慢慢冷静了下来。从本质上讲,比特币只不过是计算机代码而已。尽管有人对比特币的价值持怀疑态度(包括像我这样的经济学家),但在比特币的价格于2021年伊始超过30000美元之前,其价格在2017年达到峰值后的三年里,多数时间都在4000美元至15000美元之间徘徊。

尽管市场对比特币的热情很高,可其基础技术——那些真正具有创意和创新的技术(我们将在本书后面章节中看到)——有可能要比加密货币本身更具有持久的影响力。而且,虽然这项神秘的技术让人着迷,可金融界即将出现的其他变革预示着一场更重大、更务实的革命的到来。

缩合词“金融科技(Fintech)”是对近年来金融科技领域内持久创新的高度概括。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发现金融科技革命是如何影响了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当然,金融创新并非什么新事物,但我们不应忘记的是,任何革命都有其消极的一面。

当创新最终导致金融体系崩溃时

21世纪初,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市场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从表面上看有望打造一个更安全、更高效的金融环境。在此期间,出现了旨在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方式的产品。这些创新不仅使贷方和借方更易于实现对接,而且促进了风险管理。例如,银行通过剥离一笔贷款的各部分(付息和本金),然后将这些要素作为独立的证券进行出售,以便投资者便有更多的金融工具可以选择,并可借助这些金融工具,加强对自己的投资组合的风险管理。由于银行可以把贷款包装成证券,然后出售给投资者,因此银行更愿意放松贷款的资格审核,从而使借方更容易获得贷款,用来买房和购车。

随着监管标准不断修订并趋于宽松,金融业得以摆脱以往繁重的监督,在金融创新方面变得更大胆了。监管机构减少了对私营部门的干预,毕竟私营部门目前无须政府的干预和监督,完全有能力独立开展更有效的风险管理。要说自己面临的种种风险、那些心甘情愿去承受的风险,还有谁会比私营银行、企业和家庭更心知肚明呢?它们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全新金融工具的作用,只在它们认为合理的范围内承担风险,想方设法通过保险以规避风险造成的损失。透过这些金融创新,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傲慢的观点,即通过构建起复杂的模型,便可排除风险,而且仅凭金融工程就可创造价值。

无论是资金的境内流动,还是资金的跨境流动,借助于全新的资金流动渠道,金融资本将与投资价值最大的市场中利润最丰厚的项目进行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全球资本市场的梦想有望实现,从而使储户既能确保自己的投资组合获得最大的收益,还能通过国际多元化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同时,大企业、小公司和想法大胆的创业者都将轻松地从全球储蓄池中获取资金。

可现实并非如此。事实上,随着境外产品的涌入和监管措施的放松,本身就脆弱的金融体系更是雪上加霜。金融机构一心想着如何提高短期利润,投资经理们不惜冒着高危风险,追逐更丰厚的奖金。他们往往借用大笔低成本的资金进行投资。在“沸腾岁月”里,房价和股市似乎永远不会下跌,而但凡有人告诫说这类资产的价格有一天会下跌时,我们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根本不相信这种无稽之谈。而且,风险并未在金融体系内蔓延,而是在金融体系的某些领域内不断积聚,结果使整个体系更加脆弱,随时面临崩溃。像雷曼兄弟这样的一些实力雄厚的大银行,它们曾经是金融稳定的“定海神针”,但由于其他银行在资金上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银行业巨头最后竟然成了脆弱的金融体制的“裂缝”。当雷曼兄弟投入的巨量资金成为坏账,继而导致这家老牌银行轰然倒塌时,很多其他银行也受此拖累,濒临破产。

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全球金融市场的表现开始让人费解。但凡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资金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这是因为后者拥有大量的投资机会。这样的资金流动既能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还能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收益。但实际情况是,资金从金融体系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向入不敷出、存在巨额贸易逆差(进口超过出口)的发达国家流动。一些发达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和英国,多年来一直存在贸易逆差问题。随着资金流入这些拥有成熟金融市场的发达国家,流入的资金加剧了市场中的投机活动。

不论是在发达经济体的资本市场,还是在国际资本市场,功能紊乱问题最终导致了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几年后,欧元区债务危机接踵而来。这些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促使各国积极推进监管改革,努力建立更抗风险的金融体系。银行必须增加其持有的权益资本,从而增强其承担亏损的能力,进而避免破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这场疫情重创世界经济,使金融体系承受重压,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承压能力变得更强了。即使海面上波涛汹涌、潮涨潮落,但一股股更难察觉、更强大的暗流却在不断涌动,推动着金融市场的一次次变革。

新一轮巨变:创造性,还是破坏性

金融界即将步入一个颠覆性变革的时代。此次,这场变革的推手是全新的金融科技。虽然像比特币这种加密货币的出现已频频见诸报端,然而科技进步带来的更大范围的变革最终会给金融市场和各国央行产生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

总体来说,这场巨变会在多个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场巨变有望实现金融民主化,通过降低贫穷家庭获得储蓄和信贷产品的门槛,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可供储户选择的储蓄产品更丰富多样,小企业主可通过银行以外的其他渠道获得资金,毕竟银行往往有严格的贷款审核和抵押规定。境内和跨境支付都变得更省钱、更便捷,而从中受益的不只是消费者和商家,就连那些汇款回母国的经济移民也不例外。

然而,全新的金融科技也会带来不小的风险,包括目前尚未引起监管机构重视的风险,但这些风险最终可能会损害经济困难群体的利益。当非传统意义上的新型金融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甚至威胁到银行及其他现有金融机构时,监管机构将设法紧跟金融市场上即将到来的飞速变化。政府如何应对这些新趋势,尤其是政府如何来评估和应对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利益和风险,这些将会对风险—利益平衡产生显著的影响(本文节选自《金钱的未来》)。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