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主文是我5年前写的了。那是一个催收江湖上的战国时期,各催收公司规模、层次参差不齐,各自为阵,却在鱼龙混杂中百舸争流;正是那个时期,现金贷正好在盛衰切变之际,这又给催收行业带来了各种商机。

那个年代,湖南某催收行业巨头,年营收大几个亿,净利润也有上亿元。而且这个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一家公司就能创造就业岗位数千甚至上万个。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并不长久。2021年3月,“催收非法债务罪”正式纳入《刑法》,这也将使用暴力、胁迫、恐吓、跟踪等手段催收非法债务的行为纳入到刑法的规制之中。

这对整个催收行业而言,是一枚紧箍咒。合法与非法催收之间的界限到底怎么界定,灰色地带能踩多少,其实并没有完全清晰的界定。而如果只能客客气气地打几通电话跟人商量早点还款、一点“吓唬蒙骗”或“爆通讯录”的花招都不好使的话,那催收的效果又从何而来,利润又从何而来呢?

另一个大环境,是消费金融的整体式微,P2P、现金贷们,倒的倒关的关转行的转行,就连部分持牌消金公司这几年都在萎缩。客户们都萎缩了,催收公司的生意自然也就下去了。

一则新闻是,湖南某催收巨头宣布停业了。这一新闻也让大家再度关注起了曾经的这片催收江湖和他们的套路。今晚本号就趁着这一热点当口,重播我们的一组对催收行业的深度调查。

演员的诞生

上海——“开庭通知:关于你涉嫌金融贷款欺诈,根据公安部联合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发的金融诈骗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规定,将对你及你家人的财产进行全面稽查,并请于2017年2月27日下午2点在XXX中级人民法院第二审判庭开庭。请留意法院公告,传票已送出,若缺席出庭,将报公安机关进行刑事拘留,处一年到三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万到20万。”在一家现金贷公司借了千余元未还的小董,从一个1788开头的手机号上,接连收到这样的“开庭通知”。

湖南长沙——“请转告你在家的亲属,我司委外上门催收人员已经抵达湖南省催收,预计下周会到,请转告你家人把钱准备好,家中若有小孩和老人,请让其回避。”临近2017年年底时,刚刚毕业没多久,从一家现金贷公司贷款逾期未还的小陈也收到了催收短信,而且这样的催收短信,他已经收到了数百条。

对于众多收到如上类似短信的现金贷被催收者,他们是会陷入恐慌,赶紧凑钱还钱?还是会无视现金贷平台日益加码的催收手段?

一头是为千夫所指、舆论口诛笔伐的现金贷催收,一头是同样缺乏法律意识、欠钱到连本金都不愿想办法还清的老赖,这场“拉锯战”是如何展开的?现金贷是如何开展各种催收的?接到了软暴力短信的小董和小陈,他们的结局会是如何?“愉见财经”的这组深度调查,试图从幕后揭开现金贷催收行业的神秘面纱。

催收五式

现金贷平台催收,按照“主体”分类,分为“内催”和“委外”。所谓“内催”,即现金贷平台内设贷后管理或资产保全相关部门进行逾期贷款催收或资产处置,一般都是大中型贷款机构才会配备独立的内催团队。对应的“委外”,即现金贷公司将催贷业务委托外包给专业公司来处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现金贷公司在贷款进入一定的逾期阶段(一般逾期超过30天的),就会选择与外包公司合作,进行专业化催收处理。按照“方式”来分,催收又主要分为“电催”(电话或短信等催收手段)和“外访”。

对逾期户采用何种催收方式,很大程度上与逾期时间有关。以月份为区隔,逾期贷款可分为M1、M2、M3等阶段,其中数字代表逾期月数。逾期越久,催收手段越激烈。

外界往往以为,现金贷催收要从借款人逾期的那天开始,即从M1阶段起催。但其实不少管理精细的贷款公司从M0阶段就开始“上手段”了,只不过手段相对比较客气。此处且定义其为催收第一式——“绵里藏针式提醒”。

一家设有现金贷业务条线的金融公司内催团队负责人向“愉见财经”介绍,他们内部对坐席的要求,是从客户借贷到期前第3天就开始催收,只不过这种“催收”更多表现为“提醒”,用词礼貌,请对方务必按时还款;到期前最后1天需再次致电,虽然这时表现仍为“提醒”,但用词不再客气,嗓门也会变大,以警示对方,如果当日不还贷款,将会有不良记录。

一个小细节是,电催人员还会进行电话“盯梢”,追问借款人当天预计的还款时间、打算采用的还款方式,对非即时到账类还款方式,还会要求借款人用手机拍照还款凭条或截屏还款信息等证明,即时发回。

过了最后还款日借款人还没有还钱,那么随着天数的增加,催贷方式也多样起来。在催收行业浸淫十余年的催收外包公司管理层老林,对“愉见财经”披露了更多内情。

据老林称,在M1阶段,即逾期1个月以内,业内主要用的是催收第二式——“骚扰式”,对借款人进行“电话/短信轰炸”,一天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电话都属于“家常便饭”,对借款人形成心理压力、扰乱其正常生活节奏,被借款人拉黑了就再换公司的另一个号码打过去。

更有甚者,有一些催收人员会使用“呼死你”等软件,连接WIFI来不停呼、变号呼、设定挂断秒数呼。

在老林看来,“骚扰式”催收对三种人最管用:

  • 其一,不耐压、胆小怕事,一旦生活被打扰,听到威胁性言辞就开始焦虑;
  • 其二,要面子,或对亲朋好友还有责任心,他们往往不想把事情闹至父母、单位、老家村委会那里去;
  • 其三,听得进道理,在意不还贷对后续个人征信的影响,也不想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倘若这种“骚扰式”催收还不见效怎么办?这时候,行话称为“通讯录骚扰”的催贷第二式就来了,即对借款人的亲朋好友(尤其是配偶或父母)进行“电话/短信轰炸”。对一些在异乡打工的借款人(这一“蓝领族群”本就是现金贷的目标客群),一个好办法是催收催到他老家、催到村委会和村支书那里去,这些原本在老家留下“去了大城市混得不错”印象的人,可以在大城市无牵无绊,却最怕老家人知道自己欠债还不起。

由于现金贷借款额度较小,往往只有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亲戚好友如果被电话骚扰得不胜其烦,想想也就这么点钱,还不如出钱买个耳根清净,不少就掏钱代偿了。”老林透露,这就是他们屡试不爽的“第三人代偿”套路。

但上述两式用尽,还是没有追回贷款,催收员判断还款人有还款意愿,却实在无钱可还,这种情况下接下来怎么办呢?

办法当然有。这就是催收第三式——“提供接盘侠”。

“其实就是把客户往更大的火坑里推,推荐他们去更差的、利息更高的平台借款,做一个资金‘过桥’,也就是拆东墙补西墙。”老林说,“催收员都很清楚哪些现金贷平台贷审很松、对共债的客户也是放贷的,他们会怂恿客户先去这些平台借款来还给自己(平台),然后再来本平台‘复借’。”

即便有这三式,真正的老赖未必吃这一套。随着逾期天数的增加,这些债权也会进入M3、M4……催收公司会将人员分组,处理不同阶段逾期的人员也不同。逾期期数越久,对应的催收人员话术里施压的部分就会越多,态度也会越强硬。

这就到了后期阶段比较典型的催收方式,即第四式——“软暴力”催收。

老林有一句经典语录:“催收是介于‘客服’和‘黑社会’之间的角色。”他在培训员工时说,催收如果太松、态度太温和,就变成了电话客服,形成不了威慑力;但也不能恐吓得太过头,比如扬言要动手动刀、泼油漆泼硫酸等,那都是“黑社会”暴力讨债的招数,也是没必要且使不得的。

而在逾期更久的阶段,除了在话术上强硬外,催收员们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吓唬”,其中包括多项“角色扮演”。最常见的,就是扮演公检法,比如制作假的法院传票、传达假的开庭通知、模拟各类相关红头文件等发给客户,或是冒充公安部门发短信,抑或是冒充和公安部门“有关系”,扬言可以对客户进行拘留等。

正如本文开头的现金贷逾期户小董出示的发送自催收员私人手机号码的所谓“开庭通知”,言辞凿凿称借款人已经涉嫌金融贷款欺诈,并谎称有关部门会对借款人及其家人进行财产稽查,并通知借款人开庭时间。短信中不乏法条误用及措辞漏洞,但这样的“角色扮演”依然会让不少借款人产生心理压力。

此外,催收中也时常运用现金贷公司出具的律师函,律师函真假都有。但事实是,现金贷平台面对的案件量大、单件金额又太小,起诉的时间、费用等各项成本都较大,走诉讼路径其实划不来,因此很多律师函即便是真实的,最后也不了了之,不会真正起诉。

除了上述“角色扮演”之外,个别催收人员也有“剑走偏锋”的做法,比如业内都传为“笑柄”的威胁“HIV携带者上门催收”、“大妈催收团”、用扩音喇叭去借款人单位或居住地播放讨债信息等,这些知名招数甚至被一些催收员互相模仿。

但老林对此却嗤之以鼻。在他看来,任何行业都有“正宗”与“不正宗”之分,这种吓唬人话术都属于“不正宗”的催收公司的下策,实则回款效果并不佳,还很容易被客户反过来录音录像抓住把柄投诉,对甲方公司(即现金贷公司)形成舆论风险。

老林的经典语录又来了:“你说我们骗人?但我认为催收跟销售差不多,真真假假,都是‘话术’。好的销售也经常把死的说成活的、没用的说成有用的,也可以让消费者一时受到蒙蔽、脑子一热就买了;催收员也可以让欠债的一时受到吓唬、脑子一热就还了。”

如果这样仍然不奏效,还会有其他办法吗?第五式“外访催收”随之而来。

不过老林也补充称,这种派外访员催收贷款的方式,往往只适用于逾期时间较长、借款金额较大,通常达到数万元的客户,多数小额现金贷,一般不采用外访,“因为金额太小,成本都划不来。”而山东冠县那场众所周知的催贷恶性案件被曝光后,行业内外,均垫高了外访底线。

幕后是非

催收,在外界口中声名狼藉,但内部来看,又充满辛酸。

即便是在催收中背负骂名和怨念最重的外访环节,对一些现金贷催收公司而言,都有着自己的难言之痛。比如老林,有自己的外访黑名单。“一般情况下,不去。”

老林说,在他黑名单中的,除了东北的几个城市,还有南方的潮汕地区,原因不外乎“民风彪悍”。“外访员上门,讨债的气势没有欠债的大。”

老林忆及此前在潮汕某村催债的经历:“外访员刚进村,就被一群人黑压压围住,里头很多还不是债务人自家人,都是村里的邻里村民,不分青红皂白就来帮忙,一致对外,催收员简直像中了‘十面埋伏’,只摸到了债务人的家附近,连债务人的家门都没进成。”

更倒霉的是,外访员和电催员其实是两批人,外访员上门是头一回接触债务人,本没有任何暴力动粗之意,就是想实地了解情况。“天晓得这电催员在电话短信里是如何施压了,债务人对外访员仇视得很,那群把外访员们围住的人,不由分说对他们就是一顿打。”老林说。

类似的例子还有,在某直辖市,催收员刚进门,欠债的一哭、二闹、三上吊,哭喊着打派出所电话。民警过来了,听完情况也只是两头批评。对债务人好言相劝,欠债总要还的;对催收员,也明确表示了,别进人家家里,以后要谈,就楼下公共场所谈谈。

可见,债并不是好催的,“欠债还钱”也并非是人人都愿遵从的道理。相比于传统银行业个位数的坏账率,即便是在监管风暴前,一些现金贷平台的实际坏账率也接近令人咋舌的20%,而当监管收紧,在还钱这件事上,现金贷遭遇的又是“墙倒众人推”的局面。

在百度输入“现金贷、坏账”检索,跳出的第一条便是,“现金贷坏账烂账那么多,是不是我就可以不还了?”近期数家中小规模的现金贷平台用户首次逾期率、入催率,均已飙升至50%左右。

从“欠债还钱”本身来分析,不难发现,时至今日,现金贷平台催债,已成为它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放贷—逾期—催收”的传导链条里,随着催收不断升级,在互联网上不断发酵的负面影响随之扑面而来,监管升级,赖账成风,又加剧了本该方便民众小额金融需求的现金贷平台的坏账风险,继续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它是否又会是下一个“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金融监管案例?

是非之间,解铃还需系铃人。它仍需从贷前、贷中、贷后管理的各个环节细化,从根子上寻找问题,重新摸索现金贷平台的出路。

以催收第二式“通讯录骚扰”和“第三人代偿”为例,催收公司之所以可以拿到债务人亲朋好友的通信方式,在于借款人在借贷平台进行注册,或通过APP借款时,有一项必选条款是准许平台“调取用户通讯录”。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隐蔽的打勾项给了平台或催收方以某种托词,即获取用户通讯录,甚至在电商或社交媒体上留下的信息,是用户自行授权的,等到用户逾期,爬虫软件获取的用户各类通讯录上的联系人,便可能因此收到骚扰电话或信息。

这也是目前对公民隐私侵害的灰色地带。另有现金贷平台人士对“愉见财经”辩称,贷款讲究抵、质押,而现金贷本身是一种无实体抵、质押物的贷款,借款人授权查看通讯录,这“通讯录”所关联到的借款人的面子、人际关系等,就成了一种变相抵押品。

而比通讯录更严重的抵押品,就是“裸照”。截至目前,催收环节最黄、最暴力的也是裸贷。女学生因裸贷离家出走、自杀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已突破金融合规及法律底线。

至于催收第三式——“提供接盘侠”、“骗客户先还再借”,也颇耐人寻味。

“能到我们手上的客户,很多都是靠借新还旧维系资金链的,我遇到过谈恋爱开支很大的、打游戏砸钱的、打赏直播主播上瘾的、好赌博的、靠借钱买奢侈品成习惯的,很多人长期入不敷出,都不是用收入在还贷,就是用新借的钱还旧的。”前述现金贷平台人士说。

悖论的是,这些会短期逾期、频繁“复借”的客户,在传统金融的判断里不是好客户,但在不少现金贷平台眼中,却恰恰是目标客群。

为什么逾期客户还可以“复借”?“传统金融认为不逾期的客户才是最好的客户,逾期意味着风险;现金贷认为短期逾期,但最后总能还上钱的客户才是最好的客户,逾期意味着利润。” 该现金贷平台人士说,逾期利息、滞纳金、罚息等累加,事实上是现金贷公司们又一项重要利润来源。

回头来反思,这种利益为上的行业性风险控制,实则合谋了大量“借新还旧”风险的隐匿。

一旦进入“抽水期”,水落必会石出。

一名消费金融公司集团副总裁对“愉见财经”表示,“复借”与“逾期户反而更受欢迎”的逻辑,叠加起来,就是“现金贷自己谋杀了现金贷”的囚徒困境线索。“正是因为这一套把风险留在体系内无限藏匿、循环、加杠杆放大的逻辑,才造成了一旦流动性紧张,行业就会泥沙俱下。”

合规张力

对催收公司及催收员来说,赚钱显然靠回收,而更激烈的言辞、更出格的恐吓手段有利于提高回收比例。但问题是,“老赖”们也变得更加精明,善于利用催收方的过错,反被动为主动,他们会电话录音、短信截屏,向甲方公司或向监管部门投诉,或将内容公布于互联网上,裹挟反现金贷的舆论来口诛笔伐。而这些又会给甲方公司造成困扰,严重时甲方公司还会断了与乙方(即催收公司)的合作。

“有些甲方公司对声誉风险看得很重,它们有的有上市打算,有的怕监管部门来找它们麻烦,有的怕负面舆论太大会影响它们资金方的合作意愿。”老林说,“我有一家甲方公司,一年砸了大钱去做形象工程,但一个债务人的投诉闹大了,装成被逼得自杀,还把带血的图片放到网上,甲方公司觉得形象工程都白做了。”

“他们宁愿这种单子就不催了,也不愿意为了收回一千块钱摊上恶名。”老林说。

在这种张力之下,为了增加回款量,电催员也会用一些小花招。比如不少电催员都有自己私下的几个手机号码,即所谓“马甲号”,它与公司无关,是非实名的手机号码。他们会用这些“马甲号”去骚扰客户,辅以过激的手段,一旦曝光,电催员可以不招认是自己干的,反正无凭无据。

对于上述花招,现金贷平台和催收公司即便知道,也会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而当前现金贷逾期的大面积爆发,也使得催收合规与赚钱之间的张力更甚、情况更为复杂。

一方面,对现金贷的监管已经趋严。在《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风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中明令禁止“通过暴力、恐吓、侮辱、诽谤和骚扰等方式催收贷款”,这让还在求生的现金贷平台公司催收态度更加回撤,以免撞上监管枪口。

另一方面,逾期爆发让一些中小平台将之前的利润大幅回吐,接近生死临界点。

不为人知的一点是,不少现金贷平台之所以能从信托、P2P等处获得资金,现金贷老板要为此承担个人无限连带责任的,以至于有业内人士调侃称,哪个现金贷老板要是不承担几千万乃至几亿的担保,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现金贷的。

在这种情况下,生死一线的现金贷平台,在催收上就可能反而“加码”,不只是给外包催收公司或催收员增加业务量和提成,还可能是在催收手段上,也会“狗急跳墙”,趋于激进。

此外,容易忽略的还有恶意欠款的“老赖”们的变化。

“愉见财经”发现,这波现金贷危机,也同时被不少“老赖”利用。最为典型的便是,“老赖”们在社交媒体上集结成各种“反催收”群,互通信息互相打气,这也使得催收不管在业务量,还是业务难度上,都大幅上升。

愉记自己所在的某个“反催收”群中,一名债务人在群中传授经验,称其顺利激怒催收员、并将电话内容录音,他表示打算用这段录音四处举报,并反过来讹诈现金贷平台免除其所有债务。

更为戏剧性的是,“反催收”还催生了“反反催收”。比如有家消费金融公司,甚至靠免除反催收群群主的债务来促使其将“反催收”大群解散,甚至向群友谎称已经乖乖还债“上岸”。群友顿时就慌了——群里精神领袖竟然倒戈了。

据媒体援引网贷中介的监测,近期每天都有上百个类似“反催收”社交媒体群新成立,十天可以有上千个群成立,人数十几万。

摊开的账本

在任何行业,人,以及驱动人的体制机制、利益分配及绩效薪酬模式,都会是影响外部表象的内在动因。在现金贷风暴中被推向舆论风口浪尖的催收行业,也不出其外。

接下来这一部分要揭示的催收行业的财技——一本正随外部环境变化的现金贷催收账本。

账本一:现金贷与外包催收之间

在和愉记谈起此话题的过程中,外包催收公司人士们常提及两个关键词:回收和佣收。这是他们获利的根本。

现金贷的催收,分为“内催”和“委外”,多数现金贷平台有合作的外包催收公司。催收业务的利润来源,主要靠佣金收入(下称“佣收”)。现金贷平台给到催收公司的佣收是按回收金额(下称“回收”)计算比例的,影响此比例的变量是贷款品种、逾期时长、贷款地域等,简而言之,是依据经验数据判断这一资产的质量及回收概率。

根据贷款逾期的时间长短,债权资产被划分为M1、M2、M3等等阶段(数字代表逾期月份数),监管风暴之前,外包催收的业内行情约为:对M1的佣收定价是回收的5%~8%,M2是12%~18%,M3是20%~25%,M6一般在40%~50%。

就贷款品种而言,前期风控越差的债权,佣收定价也会越高。

比如催回同逾期阶段的消费分期逾期贷款的佣收,就比一般信用卡的要多赚几个百分点,现金贷分期比基于场景的消费分期再高几个百分点,而Payday Loan(发薪日贷款)、APP借款等则会更高。

在催收行业浸淫十余年的催收外包公司管理层老林对“愉见财经”透露,即便在本次监管风暴之前,其所在公司的现金贷M3回佣比例已经是25%起跳了,某家总部位于北京、累计撮合交易额已超600亿元的头部现金贷公司,外包出去的M6逾期佣收比例则开到了50%。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当前现金贷逾期大面积爆发,现金贷公司的催收量及现金流压力骤升,为了加快回款速度,给到催收公司的佣收比例再次被调高。这背后对应的则是,近期有数家中小规模的现金贷平台用户的首次逾期率、贷款入催率均已飙涨至50%一线。

“一是加班加点也催不过来;二是‘老赖’出现了集体逃废趋势,催收难度简直几何倍数增长,我们现在对包括消费金融在内催收,各期限佣收比例都全线上调了,高的翻了一倍了。”老林补充说,我们给催收员的提成也翻了一倍。

账本二:催收公司与员工之间

在催收公司自身的账本里,一般按4:3:3的比例来分账,即收入的40%用于员工薪酬(包括交金、底薪、提成),30%用于固定成本,30%作为利润留存。

在这一轮现金贷风暴冲击下,催收公司对员工的考核更加单刀直入,基本都以创佣多少来提成,且提成比例大幅上涨。

仍以老林公司为例,从前的水平线是,催收员底薪近3000元,拿足底薪还需要催收员获得“通时满分”(通话时长、处理件数考核达标),且需“零投诉”。对此,还有专门人员对电话进行抽样质检,比如监听催收员对客户是否使用了侮辱性、谩骂性言辞等。

进一步细化至老林公司的M1“电催”岗,这轮现金贷逾期爆发前,通时满分是每日4小时(绝对通话时长),但逾期爆发后,这一岗位人员的每日通时已经飙升到了6小时左右,大家都在加班加点催。

在过往案例中,催收员底薪3000元,假设其为公司创收了佣金2万元(相当于M1岗催回约20万债务、或M6岗催回约4万元),催收员可提成约5000元,即月收入总共8000元。

但近期,当行业整体逾期增加,带动外包公司业务量直线上升,这导致催收员的工作时间被拉长、催收案件更多、提成比例也增高了。据悉,近期月收入翻番的催收员不在少数。

账本三:现金贷急速转让资产包

除了催收,现金贷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也包括出售逾期资产包,有资产管理公司,也有不少大中型催收公司愿意受让这些不良资产包。

“比如我买个不良资产包,2000万元的资产才花100万元,折扣很低,相当于我催到5%的帐就保本了。”老林说。

从甲方公司(贷款公司)态度来看,他们也愿意快速回笼资金。靠催收效率太慢,直接转让资产包能增加资金的周转率和利用率,也能使报表上的资产质量更好看,吸引投资人。而对乙方公司(外包催收)来说,他们也愿意买不良资产包,这些不良资产在报表上体现为“应收账款”,对本就呈现为资产管理公司的催收公司而言,有很好的报表妆点作用,甚至还能使公司估值变大。

不过,一般较少有现金贷公司愿意出售M6以内的逾期债权(因为回收比例还是较高),卖出来的很多都是逾期一两年的资产。对于现金贷不良资产包的定价,它和期限高度相关,同时也按借贷发生的区域来定价。一到两年的逾期资产,有些定价就在5个点左右。但这高度非标,无法一概而论。

也有资产包里的逾期债权,是长短期限搭售的。以深圳某线上借贷平台最近卖出的资产包来看,他们采用的是多种逾期期限的债权打包在一起卖,有一些90天的、180天的,但大部分都是一年以上的。这样打包也是为了资产包的“品相”更好看、投标者更多。这种资产包对外招标要价可能在5%~10%,但受让方也会讨价还价,参照行业当地近一年的回收比例来定。

前辕的辙印

“战国时期,各自为阵。”这是某浸淫行业十余年的催收公司老总对行业的八字评价。就整个境内催收行业而言,目前公司规模、层次参差不齐。

技术上而言,有的催收公司已经进入了AI催收时代,而有的则连基本的催收系统都不具备,还在人工做笔记进行案件分类的初级阶段;经营上而言,有的催收公司受让不良资产包、进行资信评估,已然进入了集资产管理、商业保理、信息科技、私募基金多条线运作的集团式经营阶段,而有的则是一名催收组长挖了几单客户资源就单干了,全公司上下不过十几号人。

观察这近20年催收行业从无到有的进化和流变,或可更为长远地展望到行业未来变局。早于大陆而起的台湾卡债风暴善后中的催收经验,或也可作借鉴。

催收流变

在早期,催收行业中的公司大多是上了一定规模的,很多催收打法,包括和甲方公司的委外合作模式,常常有对港台经验的借鉴。彼时不少催收公司的高管就是港台人士,或是有些公司本身就是外资法人的,由港资台资所创办。

外包催收公司们最早的甲方(客户)多为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中心,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反而是早年的那些公司,业务流程上反而较为规范。有监管看护、更注重合规及声誉风险的商业银行,对外包催收的选择往往也更为谨慎。

境内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主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在90年代末那几年,发展并蓬勃起来的,因此到了2000年左右,开始有了一批需要外催的逾期卡债,这也是早期催收公司们的衣食来源。

彼时的催收行业规模处于稳步增长,并无一夜爆发之契机。据上述催收公司老总回忆,在2007年左右,行业有过一次变动,即监管限制了商业银行与外资法人(包括港资台资)催收公司的合作,且必须有相关部门批准的“接受金融机构委托对贷款逾期客户和信用卡逾期客户进行电话和上门通知服务”这项经营许可才行。

在这名催收老兵的感知里,“当时虽然是发展的早期,但整个行业比现在规范有序”。

一夜春风

忽如一夜春风来。让催收行业本身有了跨越式增长的契机有两次:一是近年来,小贷、P2P、消费金融、现金贷这些细分行业一个接一个蹿红,实现爆发式增长,这也让催收公司们的业务来源不断拓宽;二是这一次的现金贷风暴,让一些本身处在“乙方”地位的催收公司,业务量一时间大到忙不过来,还开始对“甲方”公司有了对佣收比例的议价能力。

但这些爆发契机,也使催收行业的队伍逐渐变得鱼龙混杂。

据称,催收行业内,既有深耕多年的老牌催收公司,也有一些十几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小公司,有的甚至就是一名催收组长跳槽后创办,靠一些挖墙脚关系、接一些单子,就做起来了。“愉见财经”走访发现,个别公司甚至连一套像样的、可辅助案件分类及管理的催收系统都没有。

对于这些靠外部红利而非信息技术无序生长起来的新型公司,操作更为规范的大型催收公司也表示无奈。“有个别的,催收路子很野、套路很低级,他们就想赚快钱,没想深耕行业,但他们的做法,可以让整个催收行业声名狼藉,等于也增加了我们的成本。”一名有台湾催收管理背景的业内人士称,台湾有催收行业协会,大陆地区暂时还没有统一的行业自律组织,个别地区虽然有自发组织的自治团体,但都没有铺开到全国。

在发展过程中,各催收公司比过资源、比过谁查得到更多资料。行业里甚至有过一个公开的秘密,哪家催收公司如果有当地公安资源,那在市场上就炙手可热,甲方公司排队来合作。当然,随着互联网信息获取技术及手段的日渐丰富,行业当下的发展,又走上了另一种比拼:科技及技术。

他山之石

具体落到对现金贷的催收,在当前阶段,尤其对于那些有意欠钱不还的“老赖”,催收公司若真不靠骚扰、软暴力、侵犯借款人隐私“爬”通讯录的话,要完成催收难度不小。

在司法流程上,对现金贷客户的催收,犹如“哑巴吃黄连”。采访中,不知是否是巧合,多名催收业内人士都提及了那句网红段子:“我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试问对着这样典型缺乏法律意识的逾期户,催收公司如果单靠普法、讲道理,胜算几何?

现金贷债权和银行信用卡债权不同,信用卡欠债,银行往往一告一个准。但对现金贷公司而言,要走上司法诉讼成本就很大。一方面,如果往刑事方面靠,现金贷公司对债务人是否存在合同诈骗、贷款诈骗等,举证难度很高;那么退而求其次,包括现金贷在内的小额贷款公司与借款人之间借贷行为实质就是一份借款合同,受到《合同法》的保护,是典型的民间借贷行为,借款人欠钱不还构成民间借贷纠纷,可走民事诉讼。可这条路,又遇阻于现金贷逾期案件量大、单件金额又太小。

为了单件几百块钱的payday loan,还要一件一件去法院告?别的成本不说,光是时间成本就划不来。

某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层私下向笔者透露,他们因与跟当地法院有点交情,起初诉成了好几单,但后来法院那名“有交情”的工作人员发现,原来后面还有一大堆案子要起诉,态度就变了,就开始拖延排期。

已经走过卡债风暴的中国台湾,是否有他山之石可鉴?上述有台湾催收管理从业背景的人士说:“其实最初,台湾的催收也是有软暴力的,一样是一个电话过去就直接‘问候他母亲’了、一样有各种吓唬恐吓,后来卡债风暴延伸出太多社会问题,比如债务人离家出走、烧炭自杀等恶性事件屡次发生,催收也被更严格地管理了。”

然而,就靠管死、不给路走,只能暂时掩盖、拖延或传递问题,却解决不了问题。

借鉴台湾卡债风暴善后,一方面是适度减轻债务人负担。当时台湾出台债务人更生条例、债务整合等相关措施,拉长债务人还款时间、降低银行收取的利息等措施,但归根结底,债还是要还。

如果不还呢?那么另一方面,就是让老赖赖账有成本。一是在社会征信体系上,老赖会留下污点,这种污点将影响其未来的工作、生活、消费;其次,据称台湾有过对一批案件合并起来诉讼审理的特许机制,这就解决了一单一单诉讼成本太高的问题。而且,老赖们一旦接受了判决,后续还会辅以一些强制措施,比如强制扣薪等。

当下大陆的现金贷风暴与十年前的台湾卡债风暴,从债务情况来看有类似之处,所不同的是,现金贷危局中,当老赖的成本似乎较低,所谓“欠债不还也不痛不痒”。

所幸,央行牵头的个人信用信息平台“信联”正在破冰发展,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实现行业信息共享,诸如现金贷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有望逐渐接入“信联”。一旦机制成熟,老赖欠债就有了信用成本。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