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神州信息新动力数字金融研究院 陈洁 赵文杰

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首次明确提出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战略及顶层设计。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2020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也称“30·60”或者“双碳”目标。“双碳”目标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动能。文章通过分析2022年国有六大行在绿色金融业务领域的实践,以期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寻找可借鉴的行动建议。

一、 绿色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随着绿色金融相关政策的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以及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绿色金融业务规模出现很大增长,标志着绿色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一)绿色金融政策为绿色金融发展创造新动能

绿色金融政策渐成体系。继2016年《指导意见》发布后,《绿色投资指引(试行)》《关于建立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等政策纷纷出台。“双碳”目标提出后,《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关于绿色融资统计制度有关工作的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等新政策推动了绿色金融发展进入新阶段。

货币政策形成有效支持。根据2023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截至3月末,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工具余额分别为3994亿元、1365亿元,比年初增加897亿元、554亿元,为绿色金融发展实现了有效的正向激励。为鼓励绿色金融发展,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延续实施至2024年末,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将延续实施至2023年末。

(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升服务绿色产业能力

绿色信贷在传统绿色贷款、能效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之外,推出与可持续表现挂钩贷款、绿色供应链金融、创新绿色权益担保、碳资产相关等创新产品。形成了包括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碳权、碳汇、绿色项目特许经营权、绿色项目收益权、可再生能源补贴等抵质押贷款等多元产品体系,及由信贷延伸的绿色保函、绿色ABS、绿色基础设施REITS等。

绿色债券逐步扩大支持项目范围,涵盖了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绿色装备制造、CCUS(二氧化碳捕捉利用与封装)工程等多产业和领域;推出“碳中和债”概念和具体要求,以及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绿色债券产品。

绿色保险创新发展环境责任险、绿色产品责任险、绿色项目贷款担保保险、指数保险、碳保险、绿色建筑风险保障、巨灾天气风险保障等多种风险保障类产品。新能源保险业产品创新不断,如光伏辐照指数保险、光伏组建效能保险、风力发电指数保险等。

(三)金融科技发展赋能绿色金融发展质效

《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了绿色低碳的基本原则,要求加强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数字绿色金融,运用科技手段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着⼒提升金融服务绿色产业的覆盖面和精准度。

根据北京绿色金融研究院的跟踪调研,金融科技已经在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提供数据供给服务、系统开发服务、SaaS平台服务、针对具体业务场景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与生态服务。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金融科技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绿色项目识别与评价工具、绿色资产管理、环境效益监测、环境数据信息服务、ESG评价、碳核算及环境效益测算、环境信息披露工具等方向

(四)绿色金融规模持续增长创造绿色发展新局面

绿色信贷规模大增。根据人民银行公布数据,截至2022年末,全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全年新增6.13万亿元,存量规模居全球前列。其中,直接减排和间接减排贷款分别为8.62万亿元和6.08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7%。

绿色债券发行加快。根据安融信评统计,2022年中国境内累计发行绿色债券668只,发行规模达8612.92亿元。

绿色基金陆续成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绿色、可持续、ESG等⽅向的公私募基金规模共1178只,合计达8821亿元。2020年7月,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的第一支国家级投资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注册成立,注册规模885亿元,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都以80亿认缴出资金融位列前六大股东。

二、六大行绿色金融业务全面发展

截至2022年末,六大国有行的绿色信贷余额为12.55万亿,占比达56.97%,保持绿色金融服务的主力地位。支持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绿色贸易及绿色消费等领域的发展。

(一)绿色金融各项业务数据亮眼

1. 绿色信贷量速齐增,工行稳居首位

1)六大国有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12万亿

截至2022年底,国有六大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合计达12.55万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3.87万亿元,增幅达44.59%。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四家绿色信贷余额达到万亿级以上。

其中,工行绿色信贷余额达39784.58亿元,为六大行中最高。建行、农行紧随其后,分别为27501、26975亿元,中行绿色信贷余额19872亿元,交行与邮储的绿色信贷余额分别为6354.32、4965.49亿元,与其他四大行有较大差距。

2)六大国有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平均增速超40%

2022年,六大行绿色信贷余额较上年同比增长均超过30%,平均增速更是达到40.77%。同一时期,六大行全行信贷余额增速在11-16%的区间内,远远低于绿色信贷余额的增速。

工行绿色信贷余额增速居于六大行之首,高达60.38%,远远领先于其他五大国有银行。中行与建行绿色信贷余额增速分别为41.08%、40.09%,位列第二和第三,农行、交行和邮储的绿色信贷余额增速分别为36.4%、33.38%、33.28%,落后于平均增速。

3)六大国有银行绿色信贷平均占比超10%

截至2022年末,工行绿色信贷余额的占比在六大行中最高,为17.14%;农行绿色信贷占比紧随其后,为13.65%;建行绿色信贷占比位列第三名,达13.42%。中行绿色信贷占比第四,为11.32%,交行、邮储绿色信贷占比分别为8.71%、6.89%,落后于平均水平。

同时,六大行绿色信贷占比均较2021年末有不小的提升。工行绿色信贷占比提升5.14%,再次领跑六大行。建行、中行、农行绿色信贷占比提升分别为2.62%、2.36%、2.13%。交行、邮储绿色信贷占比提升分别为1.44%、1.03%。

2. 绿色债券持续发展,承销发行并重

1)绿色债券承销规模中行居首

中行2022年承销境内外绿色债券91期,承销资金4539亿元,两项指标均居于六大国有银行之首。农行位居第二,承销绿色债券56期,承销资金666亿元。工行排第三名,累计主承销各类绿色债券67只,主承销规模563.38亿元。建行位列第四名,承销绿色债券51期,为国家管网、三峡集团等33家客户承销发行绿色债券491.49亿。邮行承销7笔绿色债券,承销规模117.7亿元。交行主承销绿色债券9笔,承销金额共计71.65亿元。

2)绿色债券承销增速农行第一

从绿色债券承销规模的增速来看,六大国有银行2022年绿色债券承销规模平均增加35.2%,农行增速最快,高达76.7%,中行排名第二,增速高达61.24%,二者远远领先于其他四大银行。交行增速为43.95%,高于平均水平,而建行和邮储的增速分别为25.79%、13%,低于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工行绿色债券承销规模相较于2021年下降11.46%,承销金额由2021年的636.37亿元下降至2022年的563.38亿元。

3)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中行最高

中行2022年境内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高达877亿元,居六大行之首。交行紧随其后,境内发行绿色债券300亿元。工行排在第三位,分别是在境内发行100亿元、境外发行26.8亿美元。农行位列第四名,其在境内发行200亿元、境外发行9亿美元。建行在境外发行10亿美元和10亿人民币的“一带一路”主题绿色债券,发行100亿元境内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绿色金融债券。邮储银行未披露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境外发行金额使用2022年美元兑人民币的平均汇率6.72进行换算)。

3. 其他绿色业务多面开花

1)绿色基金

工行工银瑞信发行14只以生态环境、新能源、ESG、碳中和等为投资方向的基金。在投资方式上涵盖主动管理产品和被动管理产品,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混合型基金、生态环境行业股票型基金、新材料新能源行业股票型基金、美丽城镇主题股票型基金、中证180ESG ETF 等产品。农行则存续ESG主题投资基金2只,2022年末时点规模合计171亿元。

2)绿色理财

工行中证工银理财“碳中和”资产配置指数与绿色金融主题理财产品获评“绿色可持续金融最佳资产管理产品奖”。截至 2022 年末,农行存续 ESG 主题理财产品合计43只,时点规模合计490 亿元。中行中银理财存续绿色金融主题产品51只,累计产品规模约 203.74 亿元。邮储中邮理财推出ESG主题理财产品——邮银财富·鸿锦封闭式2022年第5期。

3)绿色保险

工行工银安盛人寿保险资金投资绿色债券余额2.5亿元,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投资绿色债券余额1亿元。农行农银财险推进建立“绿色保险”银保联动机制,为绿色金融业务提供配套的保险和再保险服务,探索开发绿色技术装备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农业保险和绿色产业财产保险等产品。中行中银保险共开发绿色保险产品85款,承担保险责任约1656亿元。交行交银人寿共投资绿色金融产13.41亿元,涵盖清洁能源股权投资计划、绿色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等业务。

4)绿色租赁

截至2022年末,交行绿色租赁资产余额最多711.84亿元,占其租赁资产余额的22.47%。其次是农行农银金租绿色租赁资产余额55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3亿元。工行绿色租赁业务余额(银保监口径)约436.0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7.58亿元。中行中银金租绿色租赁资产余额175.87亿元,占全部租赁资产的37.04%,其中,中银航空租赁自有飞机价值位居亚洲飞机租赁公司第一,且拥有最新绿色节能新技术飞机。

(二)绿色金融服务推动碳减排见实效

1. 碳减排信贷发放超4000亿,农行规模居首

自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以来,六大行碳减排信贷整体规模超过4000亿元,其中农行居首,碳减排贷款发放1048亿元;工行和建行紧随其后,分别为1045.12亿和969.42亿;交行和邮储2022年投放金额分别为186.05亿和309.79亿。

2. 支持碳减排总量超7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工行支持减排量居首

工行、农行、建行利用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带动年度碳减排量均超2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位居前三,其中工行碳减排量高达2463.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而邮储、交行的年度碳减排量均不足1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交行仅有364.7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减排量,与工行、农行、建行差距甚远;中行未披露该数据。

3. 碳减排项目超1500个,农行项目数居首

从碳减排项目总数来看,农行和工行表现亮眼。农行积极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截至2022年末,累计共向939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工行2022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申报工作的通知》,合计向846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交行和邮储2022年碳减排项目数分别为322个和312个;建行与中行未披露相关数据。

(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百花齐放

1. 绿色信贷

(1)中行打造“中银绿色+”全球品牌,涵盖5大类35项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出“绿色信农贷”“惠如愿•碳惠E贷”“惠如愿•高原特色畜牧贷”等绿色普惠产品发布。

(2)农行构建总分协作联动的绿色信贷创新机制,创新开发国家储备林贷款、乡村人居环境贷等绿色信贷特色产品,以及绿水青山贷、森(竹)林碳汇贷等区域特色产品。

(3)建行在江西赣州创新推出全国首笔绿色可持续挂钩 + 住房租赁贷款;浙江分行创新“碳优贷”业务,基于当地人行构建的企业碳账户指标体系,将客户碳账户指标情况与信贷业务相结合,2022年累计发放“碳优贷”34.4亿元;苏州分行打造“1+N”综合服务体系,推出“绿色发展贷”“绿色智造贷”、光伏企业“绿色设备贷”等金融服务产品。

(4)邮储围绕“污染防治”“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等重点领域,推出光伏发电设备小额贷款、小水电贷款、排污贷、垃圾收费权质押贷款、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极速贷、小微易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竹林碳汇贷”“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两山贷”等产品,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

2. 绿色债券

(1)工行发行了境内首单商业银行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100亿元人民币。

(2)中行发行欧洲首只、全球金融机构首笔以美元计价的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

(3)农行承销转型债券、碳排放权质押债、粤港澳大湾区蓝色债券、“碳中和+专项乡村振兴+科创”三标债、“框架发行”可持续发展债券等。

(4)建行发行了境内首单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券等创新品种;落地市场首单光伏资产、风电资产绿色类REITs及首单“绿色+科创”双贴标资产支持票据;承销市场首单绿色、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挂钩三贴标债券;为匈牙利财政部成功发行绿色主权熊猫债20亿元

(5)交行推动了全国首单绿色双币种自贸区离岸债券(“明珠债”)——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10亿元人民币、5000 万欧元自贸区离岸债券成功落地。

(6)邮储投资国内锂电行业首笔绿色美元债券发行全国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能源保供”债权融资计划;落地系统内首单蓝色债券业务,募集资金用于海上风电场建设项目。

3. 绿色理财/基金

(1)工行工银理财综合运用债和股、非标和标等多种工具,大力支持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生态保护、节能环保、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创新推出3只ESG主题理财产品。

(2)农行设立“碳达峰”清洁能源基金,以投贷联动模式服务优质新能源项目。

(3)建行与中国宝武、建信投资、绿色发展基金共同发起设立国内市场上规模最大的碳中和主题基金之一“宝武绿碳私募投资基金”于 2022 年 3 月正式落地。

(4)邮储发行ESG产品——邮银财富·鸿锦封闭式2022年第5期,均衡配置股债资产,投资“STOXX邮银ESG指数”成分股;在德交所发布“STOXX中国邮政储蓄银行A股ESG指数”,是中德金融机构首次联名在全球市场上发布的兼具国际标准和本地化特色的A股ESG指数基金。

4. 其他绿色金融创新

(1)工行积极稳妥开展碳金融、数字供应链等投融资产品创新。

(2)农行创新成立绿色投行,通过绿色银团及并购贷款为环境治理、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企业提供融资;发布“农银-全国碳质押指数”,客观反映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配额交易价值水平和变化趋势;创新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参与银行间市场首单新能源兼光伏资产类REITs项目。

(3)中行打造“中银智链·绿色链”品牌,推出碳减排票据再贴现、碳排放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资金结算等服务,推动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合作伙伴开展更积极有效的减碳行动;推出个人绿色账户,发行单位绿色存款产品;牵头中资银行的首笔环境、社会、治理(ESG)可持续挂钩银团贷款。

(4)建行的建信信托依托“链通宝”创新绿色产业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管理与融资式服务;建银咨询持续打造“绿色金融+咨询”特色服务模式,创新开发绿色咨询创新产品;通过手机银行 APP、建行生活 APP 等终端识别碳足迹,建立个人“碳账本”。

(5)邮储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金融产品,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权融资计划及可持续发展挂钩保理业务;应用中央结算公司推出的通用式绿色担保品池,成功落地首笔绿色债券质押式同业存款业务;以绿色能源融资租赁保理为抓手,落地“直租+融资租赁保理”模式;推出数字人民币票据贴现产品“绿色G贴”,为其绿色产业客群的绿色融资行为生成“绿色G分”权益,进而节约贴现成本的线上化贴现产品;推出个人碳账户、绿色低碳卡。

三、六大行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完善

在绿色金融领域,六大国有行在战略引领、组织架构、制度政策、授信管理、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做了积极探索实践,为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沉淀了诸多良好经验。

(一)加强绿色金融战略引领作用

1.工行致力于成为具有良好国际声誉的绿色银行

《工商银行“十四五”时期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加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并就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重点布局。发布“工银绿色银行+”品牌,经营宗旨是以绿色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2. 农行以绿色金融为三大战略之一

《农业银行“十四五”规划》确定了 “三农”县域、绿色金融、数字经营三大战略,建立绿色金融重大项目库,推进绿色债券、绿色银团贷款、绿色并购贷款、ESG主题理财产品等多元化产品创新。

3. 中行以“绿色金融服务首选银行”为目标

“十四五”规划把绿色金融作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消费金融、财富金融、供应链金融、县域金融等八大金融之一,制定了“中银绿色+”产品体系和服务方案。

4. 建行:以成为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发展银行为目标

通过《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2022-2025年)》,将绿色、可持续理念融入经营管理与战略决策,打造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等类型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5. 交行把绿色作为全集团业务经营发展的底色

打造普惠金融、贸易金融、科技金融、财富金融四大业务特色,并把绿色作为全集团业务经营发展的底色,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四项机制”“五项体系”,从行业产业、区域、产品等多维度引导全行绿色低碳发展。

6. 邮储致力于建设一流的绿色普惠银行和气候友好型银行

明确发力普惠金融、财富金融、产业金融、绿色金融四大领域,大力发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打造科技金融、生态金融、协同金融、产业金融、绿色金融及风险合规贯穿始终的“5+1”战略路径。

(二)完善绿色金融组织架构设置

在突出董事会领导地位,优化监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社会责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组织职能的基础上,设立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等专业组织。

工行优化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绿色金融(ESG与可持续金融)委员会职能,作为高管层对绿色金融与ESG相关工作实施统筹领导及协调推进的辅助决策机构;农行组建了绿色金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委员会,加强绿色金融战略统筹力量;中行在高级管理层(执行委员会)下设有绿色金融委员会,并有专业团队开展绿色金融工作,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落到实处;建行设立绿色金融发展委员会,统筹规划和推进集团绿色金融工作,下设“双碳”工作小组,研究和推进资产组合层面以及自身运营层面的碳达峰、碳中和;交行以高级管理层及其下设的绿色金融发展委员会根据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制定全行发展绿色金融、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工作举措,并积极推动落实;邮储在总、分行成立碳达峰碳中和暨绿色金融领导小组,总体部署和系统推进“双碳”工作,累计成立碳中和支行、绿色支行和绿色金融部门等绿色金融机构23家。

(三)提升绿色金融管理体系效用

1. 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

(1)工行制定《工商银行投融资绿色指南(试行)》《关于贯彻落实<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有关事项的通知》《2022年度行业投融资政策》《关于加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金融服务的意见》《关于加强绿色金融统计标识管理的通知》《关于开展全行绿色融资统计数据管理自查工作的通知》等政策制度,强化绿色金融的专项管理。

(2)中行完善“1+1+N”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2022年发布了20余个配套政策,形成涵盖加强考核激励、优化经济资本、差异化授权、配置人事费用等13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包,对绿色金融发展形成有利支撑。

(3)交行完善“2+N”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制定《交通银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行动方案》《交通银行绿色金融政策包(2022年版)》《交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办法》《关于加快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的意见(2021年版)》《关于落实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的意见》等政策,从行业产业、区域、产品等多维度引导全行绿色低碳发展。

(4)邮储印发2022年碳达峰碳中和暨绿色金融工作要点、小企业绿色普惠金融服务工作方案、“三农”金融条线绿色金融发展等文件,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健全激励机制。

2. 优化绿色金融授信政策

(1)工行将绿色产业主导行业包括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水电等均定位为积极进入类行业,下调经济资本占用系数,匹配授权等差异化信贷政策。

(2)农行修订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行业信贷政策,明确行业管理策略及绿色发展导向。对符合条件的绿色信贷业务,在授权、评级、行业限额及产品创新等方面实施差异化政策安排。

(3)中行制定或修订了氢能、风力发电、抽水蓄能、林业等近10个绿色相关行业授信政策,新制定《关于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押品管理的指导意见》,为业务开展提供细化指导。

(4)建行出台75个行业信贷政策,涵盖农业、电力、林业、矿业、交通运输、材料、建筑等重点行业;制定《大中型对公客户信用审批申报材料模板》,将客户或项目的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作为客户选择准入调查评价、授信审批、贷后管理等环节的重要内容;将符合绿色信贷标准项目纳入“绿色通道”,执行差别化流程,提高业务办理效率。

(5)交行以“一个纲要+三个维度延伸”的授信政策体系(在《纲要》《行业投向政策》《一行一策》《专项政策》)完善绿色金融相关管理要求。新增清洁能源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项授信策略指引,以及风电项目、光伏发电项目、光伏制造产业链3个新能源领域审批指引,并在能源、制造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授信政策中融入绿色低碳发展要求,重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领域,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6)邮储在授信政策中推动金融资源向生物多样性领域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倾斜;单列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授信政策指引,将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垃圾发电、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铁路、轨道交通等行业列为鼓励进入类;积极支持煤电、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高碳企业绿色转型发展,保障其合理融资需求;坚决执行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度。

3. 强化绿色金融资源保障

为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六大行在信贷资源、资本占用、资金定价、考核激励、专业人才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强化差异化自由投入支持,实现对绿色金融的有效保障。

信贷资源方面,六大行都安排绿色贷款专项规模,优先保障绿色产业信贷的投放。资金价格方面,对于绿色贷款实施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优惠激励措施。对于绿色金融的经济资本占用采取差异化计量策略。在绩效考核方面,工行将绿色金融纳入对分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社会责任板块;农行则挂钩绿色信贷配置专项激励费用;建行则实行薪酬与可持续发展挂钩,考核新兴产业贷款和绿色贷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情况;在专业人才方面,农行不断充实绿色金融专业人才;中行印发了《中国银行绿色金融人才工程方案》,建立3个层次6个方向共计1万人的“十四五”绿色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4. 提升绿色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1)工行制定《工商银行投融资绿色指南(试行)》,为投融资业务ESG风险防控提供丰富的操作指南,通过ESG风险识别关键点、最低准入标准、优秀标准、绿色投向领域,有效提高ESG风险防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通过“融安e防”信用风险监控系统,依托大数据及工业遥感识别技术,实现基建、绿色能源等领域贷后智能监控。

(2)中行制定《客户环境(气候)、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政策(2022年版)》,加强对信贷及投资全流程的管理,包括客户分类、尽职调查、业务审批、合同管理、资金拨付、贷后管理、投后管理等各个环节。对于钢铁、水泥、电解铝、煤化工等ESG风险较高的行业,明确特定条件下的授信由总行审批。对积极增长类的绿色相关行业扩大授权支持,下放部分光伏行业的授信审批权限,上收炼焦等部分行业的授信审批授权。严格遵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禁止为严重损害生物多样性的行为提供信贷支持。

(3)建行加强全面管理:客户准入方面,评估客户环境与气候风险程度,实施“一票否决”机制。贷中审查方面,根据客户环境与气候风险高低程度,实行差别化授信审批策略,对钢铁、水泥、煤炭开采、火电等社会、环境与气候风险较高领域,实施风险升级管理流程,将新增项目贷款审批权集中于总行;贷后管理方面,在贷后检查中增加环境与气候风险的内容,加强风险预警核查跟踪管理,及时核查预警信号。对于存在重大环境与气候风险的客户,严格控制信贷敞口,加快风险化解。

四、六大行自身绿色运营能力提升

六大行都积极推行绿色运营,明确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推行绿色办公、线上会议、双面打印、光盘行动、低碳出行、节水节电等要求,并在加强碳核算、绿色网点运营与服务、绿色采购等方面做出有效成果。

(一)加强碳核算与碳足迹管理

工行投产自主研发的碳足迹管理数据统计系统,利用收集的历史碳排放数据,分析节能降碳潜力,为下一步低碳运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农行建立碳盘查体系,制定 “碳盘查”实施方案,持续优化“碳盘查”工作方法和流程,提升碳管理能力,推进全行的节能降碳。中行持续推动运营环境信息盘查,并增加了水、纸张、废弃物和绿色建筑等盘查项目。建行积极完善监测诊断、能源审计和维护保养等制度,建立分类统计台账,定期统计、分析能源消耗数据,深挖节能潜力;开发应用碳排放数据管理平台,全面盘查2022年全行能源及资源消耗状况。交行制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明确能源计量目标,以加强能源计量管理;通过盘查了解自身运营碳排放现状,制定自身运营碳减排目标,明晰重点落实举措。邮储启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对全部自营机构2019—2022年度的天然气、燃煤、液化石油气、汽油、柴油、电力、热力等碳排放数据进行盘查与测算,科学制定针对性的碳减排计划。

(二)推行绿色网点建设及服务

农行明确绿色网点建设思路,以网点升级改造为契机,深入践行绿色运营和低碳发展理念,细化节能减排措施,推进网点绿色化运营;中行制定《中国银行网点绿色建设规范》,从布局选址、室内环境、装修施工、资源利用等维度规范网点绿色建设要求,且已建成绿色金融特色网点157家;建行通过使用绿色低碳建材、降低用能负荷、拓展可再生能源使用等方式进行网点新建或装修,并且持续推进网点实施交易电子化无纸化,扩大回单、凭证及印章的电子化应用范围及绿色低碳柜面业务服务;邮储在全行自营网点开展绿色支行示范网点创建工作,2022年度已有25家绿色信贷发展环境好、硬件设施完善、管理基础扎实的支行成为“2022年度绿色支行示范网点”。

(三)强化绿色采购和绿色建设

六大行均重视绿色采购和绿色建设。如中行在集中采购项目新增“绿色采购”标识;参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政府采购对于环保节能产品、环境标准产品、绿色产品体系等目录清单的要求合理评估节能环保要求;落实绿色数据中心建设要求,新建数据中心设计充分考虑绿色节能措施。建行制订《绿色采购商品目录》,夯实绿色采购管理基础;在选型测试、供应商资格审查、采购执行环节关注供应商及商品的绿色指标;强化运营数据中心节能管理;强化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分析研究,推行低碳节能措施。邮储则建立健全数据中心能耗监测机制和技术体系,建设新一代动环监控系统和AI能效管理智能化管控系统;持续开展空调群控节能调优;强化新建机房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等。

五、数字技术赋能绿色金融发展

《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要求“在绿色金融领域,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绿色定量定性分析,强化绿色企业、绿色项目智能识别能力,提升碳足迹计量、核算与披露水平……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绿色信息监测与分析模型,搭建风险知识图谱实现对企业的风险监控,量化环境效益和转型风险,提升绿色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六大行在以数字技术赋能绿色金融方面做出了前沿实践。

(一)提高绿色智能识别能力严防“漂绿”“洗绿”

工行构建客户行业、项目与绿色产业的映射关系,使用系统智能识别与人工核实纠偏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绿色贷款识别效率和管理水平;农行运用大数据和金融科技手段,围绕“精准识别、管理赋能、风险管控”等,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和业务精细化管理水平;中行投产绿色金融管理系统一期,支持智能识别及环境效益精准测算;建行开展绿色信贷认定工作及系统优化开发,规范绿色信贷业务认定流程,严防“漂绿”“洗绿”行为;邮储正式上线绿色标识自动识别和节能减排数据测算功能,满足绿色金融数字化发展管理需要。

(二)加强数字技术在碳足迹与绿色风险等方面的管理

工行投产碳足迹管理数据统计系统,不断提升自身低碳运营水平;建行苏州分行开发“绿色金融GIS管理平台1.0”,定制智能绿色信贷管理、AI智能辅助识别、企业环境风险监测、区域环境监测、碳排放指标监测等五大功能模块,提升绿色金融业务管理能力;邮储推动绿色金融大数据平台建设,依托 “金睛”信用风险监控系统,推进人民银行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项目“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绿色信贷服务”,率先接入蔚蓝地图等环保数据,完善环境信息数据库,缓解绿色金融市场交易活动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构建对公客户自动化ESG评价体系和个人“碳账本”

建行构建全量对公客户自动化ESG评价体系及ESG评级工具并在全行推广应用,由系统自动生成客户ESG评级结果,支持信贷投资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通过手机银行APP、建行生活APP等终端识别用户在日常低碳生活及金融场景中的绿色行为,引入权威碳排放计量规则,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基于数据中台建立可全行共享的碳减排计量数据服务,进行碳减排测算,形成个人“碳账本”,记录消费端个人碳足迹。

(四)金融科技输出赋能企业客户绿色低碳展业

交行开发完成了“智慧企服”系统平台餐饮管理模块助力光盘行动。系统根据餐标建立菜品库,按规则自动生成菜谱,结合用餐人数自动生成食材采购量,通过大数据积累不断完善菜单、食材采购的合理性、科学性,降低采购成本,避免过量采购,造成食材浪费,同时降低因过多备餐而带来的水、电、气的浪费。

六、对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建议

(一)明确绿色金融战略定位

商业银行应把绿色金融提高到企业级战略高度,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融合自身绿色转型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和里程碑计划,清晰绘制时间表和路线图,把绿色金融业务作为重点业务领域,建立专门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创新机制、激励机制,结合《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的通知》的要求,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二)建立绿色金融专业组织

商业银行应在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社会责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高层组织的领导、决策职能基础上,建立如绿色金融委员会、绿色金融业务部、绿色金融专营支行等专业部门或业务单元。通过专业组织在绿色金融业务规划、产品创新、流程优化、风险防控、绿色营销等方面形成合力。

(三)强化绿色金融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应搭建绿色金融全面管理体系,从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绿色企业或项目准入政策、绿色业务授信政策、绿色信贷管理流程、绿色金融资源匹配、绿色风险识别与管理、绿色业务统计分析、绿色金融科技应用等多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策略,形成涵盖差异化授权、信贷投放、考核激励、经济资本占用、资金成本优惠、专业人才培养、绿色风险防控、环境压力测试、金融科技支持等全方面的管理体系。

(四)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商业银行应深入研究绿色项目、绿色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和需求主体特点,围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行、绿色基金等方面,探索碳创新中和、可持续发展挂钩、绿色权益担保等相关绿色金融产品,融合科创金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领域,构建绿色金融服务场景,加快综合化转型进程,以绿色产品创新助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五)提高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商业应聚焦绿色企业和项目智能识别、碳核算与环境效益测算、环境信息披露、ESG评价等重点环节,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构建绿色标签知识图谱、绿色深度识别模型、绿色风险防控模型,构建绿色资产管理系统、绿色信贷系统、环境风险监测预警系统、ESG评价工具等科技应用,实现绿色业务数据和资源的有效管理,精准施策、有效支持,以数字技术为抓手,助推绿色金融发展。

随着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完善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将能够更好地服务绿色产业,服务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绿色风险管理的精确性,以先进大行先进经验为参考,加快绿色金融的业务场景创新,构建差异化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策略,以金融的力量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注:内容资料来源于主要六大行2022年度报告,参考ESG报告作为补充,不同银行可能存在数据口径差异,如有误差请指正。实习生文晋贤对文章亦有贡献。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