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2022年,各股份制银行围绕“双碳”目标,全面落实绿色金融发展相关政策要求,聚焦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重点领域,加强顶层规划,制定行动方案,创新产品、模式和服务,持续加大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

一、 绿色金融业务延续快速发展

各股份制银行加强绿色金融业务顶层规划,深化整体布局,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积极创新参与绿色债券业务,创新开展绿色基金、绿色理财、绿色租赁等业务,推动绿色金融业务持续发展。

(一)绿色信贷实现高速增长

绿色信贷是支持绿色金融的主要产品,截至2022年底,12家股份制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合计达2.79万亿元,整体增幅达43.81%平均增速51.33%,远远高于平均信贷余额增速;绿色信贷的平均占比已经超7%

1.绿色信贷余额近3万亿,兴业银行规模居首

兴业2022年绿色信贷余额6370.72亿元,居股份制银行之首;浦发、招商和中信紧随其后,分别为4271、3553.57和3340.82亿元;渤海、恒丰和广发三家银行2022年绿色信贷余额不达千亿,分别为273.05、446和899.13亿元。

2.绿色信贷余额平均增速超50%,广发银行增速最快

2022年,12家股份制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较上年同比增长均超过18%,其中广发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长最块,达98.5%;中信、民生和恒丰都高于平均增速,分别为62.63%、67.65%和87.39%;广发和恒丰绿色信贷余额总量较少,但增长势头十分强劲。华夏和渤海增幅较小,分别为18.49%和10.46%。

3.绿色信贷平均占比超7%,招商银行占比领先

截至2022年末,对比全行信贷规模,招商的绿色信贷占比最高,为16.95%;占比在10%以上的还有兴业和华夏,分别为12.79%和10.87%。高于平均占比7%的还有浙商和浦发,分别为9.57%和8.72%,其余股份制银行的绿色信贷占比均低于平均值。

从发展角度看,各股份制银行2022年绿色信贷占比均较2021年均实现了占比正增长。其中,招商绿色信贷占比提高12.21%;兴业、中信、浦发、恒丰和广发绿色信贷占比相较于2021年均提高2%以上;渤海占比增幅较小,仅为0.27%。

(二)绿色债券的承销与投资

各股份制银行在创新绿色债券业务的同时,也显示出承销和投资规模的差异,需进一步提升绿色债券的服务能力。

1.绿色债券承销规模差异较大

2022年绿色债券承销金额在各股份制银行之间呈现出差距较大的现象,招商和兴业分别以391.7亿元、354.5亿元承销金额领先。平安、恒丰、浙商、民生、中信和光大的绿色债券承销规模均在100亿以下。

2.绿色债券投资余额民生居首

从绿色债券投资规模来看,民生以422.26亿元居首。兴业和平安的投资余额分别为331.56亿元和206.76亿元,排在第二、第三位。有披露数据的7家银行中,仅广发投资余额在100亿元以下。

(三)其他绿色金融业务

绿色基金/理财。2022年,招商基金有8只ESG相关投资产品,存续规模36.62亿元,较2021年增长150.48%;招银理财绿色和ESG相关公募产品规模为14.1亿元;兴业发行ESG及绿色理财产品957亿元;中信信银理财绿色主题理财产品存续12支,规模29.96亿元;恒丰理财发行5支绿色主题产品,募集资金48亿元。

绿色租赁。2022年,招银金租全年绿色租赁投放额383.69亿元,占总投放额的42.97%;兴业绿色租赁业务余额581亿元;中信金租绿色环保领域租赁余额占比近六成,绿色租赁余额达274.74亿元;华夏绿色租赁业务余额449.12亿元,较上年增长121.85亿元。

(四)以金融大力支持碳减排

截至2022年末,兴业累计支持碳减排项目800个,投放金额445.28亿元,已获审批碳减排支持工具优惠资金265.63亿元;浦发向180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239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达58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民生带动碳减排当量466.08万吨;招商支持181个项目,带动碳减排当量364.36万吨。

光大、华夏与恒丰在碳减排方面亦有亮眼表现。光大支持碳减排项目14个,带动年度碳减排当量为32万吨;华夏向8个碳减排项目发放贷款6.52亿元,带动的年度碳减排当量为8.68万吨;恒丰累计实现贷款投放项目12个,带动年度碳减排当量90.70万吨。

二、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突破创新

各股份制银行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产品的持续创新各行积极推进首笔首单业务落地,结合碳权益、碳市场,创新信贷、债券、基金、投资、消费多业务品种服务

(一)落地首笔首单业务

兴业承销市场首批“碳中和债”、首单社会责任债、首单民营企业绿色熊猫债、首单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推出首款ESG理财产品等。招商落地风电设备行业首单“ESG表现挂钩贷款”;发行行业首批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浦发投资全市场首批“碳中和”债券、首批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首单绿色主权熊猫债、首单“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绿色”双概念公司债等。广发落地绿色应收账款债权融资计划等多笔创新业务;参与投资深圳能源集团国内首笔清洁能源公募REITs项目。恒丰落地首单“恒爱至善—山恒水丰”慈善信托项目。浙商落地市场首批绿色债券同业担保品业务,帮助客户盘活存量绿色债券。

(二)碳挂钩产品创新发展

兴业完成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对接技术工作,构建“碳权+碳汇”为核心的碳金融产品体系。落地全国碳配额质押融资业务4.6亿元,质押配额达629.40万吨。平安落地全国钢铁行业首笔CCUS高碳转型项目贷款,试点碳减排可持续挂钩项目创新产品。发行国内首支挂钩碳中和利率债结构性存款产品。光大推出“碳易通场景金融”模式,推广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创新信贷产品。浦发与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公司签署结算银行资金结算业务合作协议,实现与广期所存管系统对接,逐步打造基础服务、产品创新、碳市场交易+做市、研究和能力建设四位一体碳金融业务布局。华夏开发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产品,成功落地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业务。民生以碳交易结算服务为基础,推出“碳路前行”综合服务方案;发行挂钩碳中和ETF。

(三)个人碳账户与绿色消费金融

中信上线个人碳减排账户—“中信碳账户”,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消费者生活。通过手机银行与动卡空间双APP登录,2022年实现开户量超68万户,累计减排温室气体超500吨。平安上线全国首个借信双卡碳账户平台“低碳家园”,积极融入新能源车、ESG投资理财及农户光伏贷款等个人绿色金融业务场景。渤海探索零售碳账户业务模式,不断增强绿色金融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增长能力。招商依托招商银行App及掌上生活App,搭建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专区,倡导和鼓励绿色消费。广发上线银联绿色低碳信用卡,升级新能源汽车购车分期优惠力度,释放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置需求。

(四)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各行还围绕排污权抵押、碳资产质押、绿贷资产支持证券、林权按揭贷、 “股+债”一体化业务、分布式光伏零售租赁业务、与绿色金融债挂钩的结构性存款产品等进行创新。

三、服务能力和绿色运营持续升级

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战略的引领,专业绿色组织的推动,考核激励、授信管理、风险管理等政策的支持,同时各股份制银行也积极践行绿色运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一)做好发展规划,深化整体布局

平安发布我国银行业首部绿色金融白皮书;开展客户、产品、作战“三张地图”专项行动,推进绿色产业中坚客群长效经营和资产投放。兴业成立兴业碳金融研究院,追求“研究赋能”绿色业务;把绿色金融等指标纳入高管人员薪酬体系。招商发布《绿色发展规划(2022年版)》,从绿色金融业务、绿色风险管理、绿色运营体系三大维度搭建绿色发展的整体框架。光大完善“双碳”工作组织架构和体制机制,制定中期行动方案、绿色金融市场开发指引等策略。浦发迭代升级《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3.0版》,打造 “6+N”服务体系,推出“浦发绿创”品牌。民生执行《绿色金融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等工作部署,制定《绿色金融管理办法》,持续加强“峰和”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华夏建立企业级绿色金融数据管理机制,实现公司客户绿色信贷业务统一认定管理;积极践行“行业+客户”营销策略,增强绿色金融对客服务能力和经济可持续性。浙商以《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2021-2025年)》《绿色金融发展三年提升方案》等规划路径,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广不断健全和完善“1+N”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渤海构建完整的战略框架体系和实施路线图,制定《关于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绿色金融支持政策。

(二)优化组织架构,增强专业能力

各股份制银行一般会在经营管理层下设战略与ESG委员会、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绿色金融办公室、风险管理和绿色金融委员会、绿色金融领导小组等,实现对绿色金融业务的全面的统筹规划。

也有银行设置绿色金融业务专业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如兴业的ESG管理中心和绿色金融部;平安建有绿色金融事业部,在风险部门和分支行设置绿色金融业务岗;浦发设有绿色金融部和分行跨部门绿色金融议事机构;招商在总行办公室设立ESG秘书处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委员会。

(三)细化授信管理,强化风险管理

各股份制行通过对绿色金融实施差异化管理策略、把ESG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实行绿色信贷FTP定价优惠、用好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方式对绿色金融进行细化管理。

1.兴业细化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制定《ESG相关授信政策》《客户ESG指标体系》《企业金融客户ESG内嵌授信流程方案》《ESG内嵌小微企业授信流程》《零售信贷客户ESG内嵌授信流程方案》《同业客户ESG指标体系》《同业金融客户ESG内嵌授信流程方案》等制度。调整绿色项目贷款审批权限、优化相关行业授信政策,根据风险评估标准将客户分为A、B、C、D四类,采取差别化的管理策略;将ESG管理全面运用到企业金融、零售金融、同业金融三大业务条线,并融入尽职调查、风险评审、合同签订、融资发放、存续期管理等授信流程各环节。建立“能耗+技术”的绿色评价体系,以降碳转型为重点,加强对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传统产业领域企业碳减排业务的授信支持,重点支持高碳领域工艺流程先进、能效指标领先、经营发展稳健、财务表现良好的企业,优先支持符合绿色转型要求的优质项目融资。

2.招商严控两高一剩行业投放。梳理十大行业政策并纳入新开辟的绿色板块,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将绿色金融和ESG相关要求纳入授信业务全流程管理,对绿色信贷授信申请优先审批。严控高污染、高耗能相关行业信贷投放,修订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信贷政策,对于环境表现恶劣、社会风险巨大的企业坚决压缩退出,实行“一票否决”制。

3.中信加大绿金研究支持力度。制定绿色金融授信政策,明确绿色金融各项政策及业务导向,积极支持绿色产业。开展绿色金融领域行业研究,完成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碳交易等多个绿色低碳领域,以及煤炭、钢铁、水泥、火电等减碳压力较大领域的行业研究。

4.民生注重ESG风险全流程管理。明确在尽职调查、合规审查、授信审批、合同管理、资金拨付、贷后管理等环节,执行ESG风险监管要求,坚持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实行差异化信贷政策,逐步压缩退出“两高一剩”行业低效、落后企业及产能;通过“白名单”方式适度增加节能减碳、产业升级、安全高效等领域支持力度。

5.光大制定差异化授信和投资政策。将ESG风险要求嵌入授信和投资风险管理流程,规划绿色金融工作目标和行动方案;采取单列重点领域信贷计划、差异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强化平衡计分卡考核等激励约束举措支持绿色金融。

6.华夏健全环境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全方位推进ESG理念,深化环境和社会风险在授信业务全流程中的管理;积极利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绿色贷款结构化FTP优惠政策,加大小微企业绿色贷款投放力度,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壮大。

7.广健全和完善“1+N”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制定印发相关制度文件,涵盖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绿色行业,在重点行业授信策略中明确绿色信贷管理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和社会风险“一票否决制”。

8.渤海将ESG风险管理要求纳入行业授信政策。制定《环境、社会及治理(ESG)风险管理政策》,执行差异化ESG授信策略,鼓励信贷资源投向符合ESG相关要求的绿色产业领域。加强高碳行业项目管理,支持传统行业节能转型。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绿色低碳企业低成本融资;设立绿色金融考核指标,运用考核工具引导落实绿色金融监管政策

9.浙商环境因素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加强对企业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管理;优化考核激励机制和资源配置,推行碳易贷、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产品和服务模式。

(四)践行绿色理念,开展绿色运营

1.加强碳管理与电耗管理

兴业开展碳盘查、碳核查专项工作;制定《绿色运营评分标准》推进绿色运营工作;完成三地总行办公大楼绿色建筑改造方案、净零能耗建筑改造方案等。光大深入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管理,2022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6.1万吨,能源消耗总量118,521.68兆瓦时。推进节能减排及双碳管理子系统开发,持续完善用能数据实时监测和可视化;2022年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共节电413.84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38吨。民生印发《能源管理办法》《节能管理办法》《绿色办公管理办法》等促进绿色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进行绿色数据中心升级

招商上海张江云数据中心通过提高自然冷源利用率、精细化管理空调运行,2022年节约用电120万千瓦时(kWh)。兴业实施上海张江机房改造项目,改造完成后可将电能利用效率PUE由2.0降至1.25以下。广通过采用精密空调风机自动化控制等措施,南海数据中心机房电能利用效率(PUE)指标从原设计的2.0优化至1.45,每年节省电费27.50%;广州机房PUE指标优化为白天最高1.56、夜间最低1.35,较上年同期PUE2.0-1.8实现质的飞越,机房能效指标提前3年满足小于1.5的最新监管要求。

3.持续推动绿色业务运营

招商加强如纸张管理,2022年通过无纸化报销流程节省纸张约160万张;支持业务和协议的无纸化办理,节约纸张约1664万张;通过无纸化信用卡账单,累计节省账单用纸19.86亿张。中信面向对公客户推出电子发票管理—信票夹产品,到2022年末累计为8838户企业客户提供电子发票全流程管理服务,减少因打印会计凭证造成的浪费。浙商2022年节约办公用纸45.20吨,资源节约率同比提高27.27%。

四、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

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投入与支撑通过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建设绿色金融服务系统,在绿色项目识别、环境效益测算、环境风险预警等方面,提高业务效率、降低业务风险

(一)兴业持续升级 “点绿成金”,开发光伏综合服务平台

“点绿成金”系统早已有之,该系统是国内首个由金融机构自主研发的绿色金融IT支持平台,主要包括绿色客户管理、绿色业务识别、环境效益测算、赤道原则评审等功能模块,拥有自主研发环境效益测算模型40套。2020年二期升级,对标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绿色信贷、绿色金融债等要求增设绿色资产管理模块;首次引入人工智能AI模型,开发地理信息系统(GIS)模块,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绿色项目识别与客户服务效率及营销精准度。2022年升级上线重点用能企业绿色信贷评估模块,新功能强化金融与非金融数据的融合应用,支持重点用能企业能耗表现智能化评估。引用司法、征信等数据,对重点用能企业进行风险筛查,实现对重点用能企业的风险预警。新版本还包含了“绿色借据信息管理”模块,具有补贴管理、碳减排贷款管理等功能。

此外,基于光伏业务场景,兴业自主研发了“光伏综合服务平台”。平台围绕“光伏贷”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服务开发,实现了发电收益对账分发、自动还款、电站发电风险管理等功能,解决光伏电站所有人、经销商、安装商等贷款融资难点。同时,该平台还将结合碳交易市场机制,探索光伏发电碳减排线上核证与碳交易服务,进一步拓宽农户电站收入来源,助力绿色双碳和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目标。

(二)平安“绿色金融系统”与“平安绿金”大数据引擎

2022年平安正式上线“绿色金融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绿色业务智能化线上认证、绿色业务数据线上自动化汇总统计,以及报表生成。正在研发的“绿色金融系统”二期,将涵盖包括环境效益测算、环境及社会风险分类、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环境表现监测及环境风险预警48等功能。 “平安绿金”大数据智能引擎,可以对绿色项目识别与预警系统。建设ESG评价系统,将ESG信用画像全面纳入信贷管理流程,补充财务指标评价。

(三)浦发升级绿色金融管理系统

2021年以来,浦发加快了绿色金融的数字化步伐,开发有绿色金融管理系统,实现了“识别绿色项目、测算环境效益、生成监管报送报表”等一系列工作的自动化处理,在节约人力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为操作的差错率。

(四)广发信贷管理系统丰富绿色金融管理能力

在信贷管理系统基础上优化改造,设定绿色信贷新字段,开发绿色标签智能辅助识别、环境效益自动化测算,对环境、安全风险企业实施名单制管理等功能,提高绿色信贷投放效率和绿色金融管理能力。2021年进一步强化绿色数据管理,引入绿色信贷数据映射库,实现绿色信贷自动识别及投融资碳效益测算。

五、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几点建议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商业银行应当加强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数字绿色金融。建议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科技赋能产品创新和业务质效。

(一)运用新技术支持碳金融创新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正式开启,碳排放交易市场不断发展、成熟,已有银行完成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对接技术工作,提供“碳权+碳汇”为核心的碳金融产品。银行机构可以围绕碳交易、碳金融等重要方向,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金融服务相融合,探索在碳排放权、碳核算、碳金融衍生品的登记、计算、估值、定价等方面的技术应用,构建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平台,进行交易产品和模型的创新,以金融科技促升“管碳”“算碳”“减碳”,实现提升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效能。

(二)搭建绿色金融综合管理系统

绿色金融作为重要战略业务,应该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领域,需要有具体的科技支撑和数据支持,可以通过单独建立系统或者与现有信贷、风险、客户等业务系统或管理系统融合的方式实现相关功能。功能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在绿色客户管理、绿色业务识别、客户绿色画像或ESG评价、绿色业务统计、绿色业务考核、资金成本计量、环境信息采集、环境效益测算、环境风险预警等各方面,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提高绿色金融数据质量,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效能。

(三)提高绿色项目智能识别能力

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需要提高绿色项目或绿色客户的识别能力和环境效益测算能力,防范“漂绿”“洗绿”,尤其是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高自动化识别的精度和效率。如采用新技术,根据《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等要求,确定绿色识别关键词和节能标准,形成知识图谱进行绿色项目智能识别;把《绿色信贷节能减排量测算指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试行)》等指引要求、计算公式等系统化,构建科学测算模型,实现自动精准计算。

(四)增强环境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加强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构建及时、科学的环境风险监测与预警能力。通过大数据技术多渠道采集环境数据,如行业数据、监管或政府发布的非结构化数据,尤其是要实时获取企业安全生产、环境处罚、排污、用能(水电煤气)等信息和数据,结合行内交易数据构建环境风险评价模型,通过定期和实时风险信息推送机制,强化对绿色项目或绿色客户贷款的风险预警管理。在“环境”风险监测基础上,强化“社会”和“公司治理”维度的风险监测,创建ESG评价模型、违约率模型,预估企业未来履约能力,提高绿色金融业务管理能力,降低绿色金融业务风险。

随着 “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已成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各银行机构应积极发挥政策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持续强化产品与服务创新,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注:内容资料来源于主要各银行2022年度报告,参考ESG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补充,不同银行可能存在信息遗漏或数据口径差异,如有误差请指正。实习生文晋贤对文章亦有贡献。

——神州信息新动力数字金融研究院 陈洁 赵文杰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