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关于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提供服务的助贷业务,目前是一个讨论热点,尤其是关于助贷业务后续的发展前景及相应有的监管要求,确实到了需要有一个清晰路径的时候。比如助贷业务是否需要被直接监管或者被要求报备和检查,助贷业务与消费者权益保障及与征信数据管理方面的关系,在助贷服务下的贷款流程中哪些核心环节必须是商业银行自主掌控等。

笔者近期参与了业界几次关于助贷业务及其未来发展的讨论,感觉讨论很热烈但争执也不少。大家从各自熟悉的领域出发各抒己见,但最终也难于形成比较统一的见解,其原因首先在于对 “助贷”一词没有共同的界定,导致所针对的适用范围过于宽广,难于形成后续能够有效实施的建议。

本文尝试对目前市场上已有的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提供助贷服务的场景做一些归类与分析,以方便在后续类似的讨论时候,能够首先对助贷的定义及适用范围的界定有一个参考。同时,在做这个界定的时候还可以注意到所进行的讨论与所出台的政策,会不会波及到定义范围之外的场景,从而避免在实施建议政策发生外延时可能面临的尴尬局面。此外,文章将在“全程线上引流获客运营”这一界定下,继续提出笔者的一些体会和观点,以供参考。

助贷业务的适用范围,如何界定?

其实“助贷”一词,至今还只是一个草根词汇。纵览近两年与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相关的主要官方文件,例如《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和《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都没有正式用过助贷一词,仅仅只是用到“合作机构”一词。

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助贷”业务就是为给贷款发放过程提供协助的一种业务。按照规定,发放贷款者须具备资质,故更为直接的理解,助贷业务就是指一些不具备贷款发放资质的机构向具备贷款发放资质的机构(比如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所提供的属于辅助性质的服务。

当然如果一家自身具备发放贷款资质的机构,愿意向其他具备发放贷款资质机构,在其发放贷款过程中提供辅助服务,则也应视为助贷业务。比如商业银行之间的联合贷款,发起行向跟进行所提供的服务,也应视作是一种助贷服务。

按照这样的理解,助贷业务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仅以给商业银行发放互联网贷款提供引流获客服务的机构来说,现实中就存在类似传统贷款中介那样纯以线下营销获客的模式,也存在完全线上运营营销获客的模式。

在此我们须注意到,对商业银行来说,一个贷款业务是否属于互联网贷款,是以它自身的流程是否满足监管对于互联网贷款的定义来定义的。所以,当商业银行从助贷机构获取一个借贷客户那一刻开始的所有流程均为线上流程的时候,商业银行是应该以互联网贷款业务来报送此业务,而不管为其提供营销获客服务的助贷机构是否以纯线上或纯线上或者是线下线上结合的模式来运营

更进一步说,除了为具备贷款发放资质的机构发放贷款业务提供引流获客的服务之外,为他们单独提供数据服务、系统服务、风控服务和贷后催收服务等相关业务服务的机构,也可视作是形形色色的助贷服务机构。所以从广义的范围来说,助贷业务是一门相当广泛存在的业务。

但今日若以如此广泛的定义与范围来讨论助贷业务下一步的发展与规范,所针对的实际状况则是过于宽泛,以至于难于把握整个行业须进行规范整改的重点,也给监管层跟进措施的设计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举例来讲,近期很热烈的关于助贷机构如何满足个人征信信息断直连要求的讨论,若没有理清所指的助贷机构之范围,甚至于没理清在不同场景下不同环节中的助贷对所接触的数据类型也有着巨大的不同,则无法有效开展讨论。

在今天的国内市场上,笔者认为,监管层首先重点关注的是助贷业务本身不加规范地发展后有可能带来的对整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比如类似于九十年代在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地发生的信用卡危机的风险。

至于在助贷业务发展过程中同时需要加以规范的其他事项,诸如消费者权益保障和征信数据管理的事项,以及要求商业银行对于自主掌控风险管理的事项,还是可以在一系列相应的或辅助的规章制度中设定,其中有不少是可以从监管对商业银行的管理要求直接入手。这些管理措施,是可以与容许哪些机构可以开展助贷业务或开展助贷业务的机构需要哪些基本要求,作为平行的规范。

就此来说,笔者认为如今监管层最为关心的助贷业务,若用语言来详细界定,就是特指全程线上引流获客运营的向具备贷款发放资质的机构推送借贷客户的助贷业务

目前市场上提供这类助贷服务的机构,十之八九还涉及各种征信补充数据应用,以及部分的贷后运营服务,甚至于还连带引进提供第三方增信服务。但我们建议对助贷机构的界定还是从为提供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引流获客的服务入手,这样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首先就是目前这类引流获客机构基本上都携带了上述提到的其他服务,而同时市场上还存在不少机构却只是提供上述提到的其他服务而未涉及引流获客这一块。其实后者所从事的也可以界定为助贷业务,但这些服务后续所涉及的发展规范的需求,与营销获客端所面临的发展规范的需求还是有很多不一样,如果将他们放在一起讨论则容易产生麻烦。所以,最好还是在确定了引流获客的助贷业务及其所须遵循的发展规范之后,将这些其他服务所应遵循的发展规范,作为独立的或补充的事项和要求来制定。

以全程线上引流获客运营向具备贷款发放资质的机构推送借贷客户为界定助贷业务,则可以划定一个相对明确的目标,并在此范围内先制定行业的发展规范。

我们关心的重点是全程线上运营的引流获客的助贷业务,这是因为尤其是面向个人客户的全程线上引流获客的运营,一定是实行纯互联网运营的模式。而任何一个互联网运营模式的业务,它都具有快速集聚客户的特性和野蛮生长的冲动,从而使得以该运营模式为基础的助贷平台,不像我们在传统信贷业务过程中所见到的类似普通中介机构的助贷服务那样,如果不加约束而听任其发展,则可以在一个不算长的时间段内,达到有可能给整个国内信贷市场埋藏巨大系统性风险的规模。

我们在此可以暂不包含具有线下人工配合步骤的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做引流获客的助贷业务,而是希望确定了全程线上运营的引流获客的助贷业务有了所须遵循的规范之后,让其能够自然延伸。

原因之一在于,我们首先关心的是,在纯粹线上运营前提下,如何防范目前不在监管管控范围内的助贷业务所可能带来的巨大的行业系统性风险,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征来制定既能够促进合理发展又能够管控风险的制度与规范

另外一个原因是,具有线下流程的引流获客助贷业务,虽然最终传送到商业银行的是作为互联网贷款的线上运营,但在助贷方营销与接触客户的过程中往往是伴随各自很不相同的场景,其中又尤以在为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经营性互联网贷款业务提供引流获客的助贷服务所涉及的场景为多。

我们没有在定义中强调助贷机构自身须是一个互联网平台。事实上,很多人确实曾经存在过一个误区,就是提供全程线上运营的引流获客的助贷平台,其本身一定是一家互联网平台。然而确实存在不少的助贷机构,其自身没有直接获客的线上场景,而是通过在其他互联网平台嵌入自身的客户入口、通过其他互联网平台予以广告发放和精准营销的支持获取有借贷意向的客户,来实现其助贷业务的开展。这类平台在业界占据着相当的规模,所以应纳入我们讨论的范畴。

我们也没有在定义中强调助贷机构要通过自己的品牌来进行营销获客,通过自己的APP入口来支持客户开始线上借款操作流程。其原因是,目前存在一些机构,他们所展开的助贷业务,是从其他一些有自身品牌及APP入口的助贷平台买入客户流量,并经过聚拢撮合之后,再根据其路由策略派送给与其合作的多家放贷机构。

在这个业务过程中,借贷客户对其往往是无感的,只是知道最初线上登录进入并开始借贷操作流程的品牌以及最终给予客户放款的金融机构,但很可能在实际的线上信贷业务工作链路上。这类机构也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涉及到前所提及的引流获客的同时带有征信补充数据应用、贷后运营服务,引进提供第三方增信服务等方面。

总之,如果我们首先集中在防范市场的整体系统性风险的考虑上,能够更为细致地界定助贷业务的定义与适用范围,哪怕在不同的讨论场合能够先有虽然相似的但各自独立的的界定,讨论也将会更有效地推进整个助贷业务行业的发展与规范。

线上引流获客助贷业务,如何合规?如何发展?

关于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提供支持的助贷业务,未来将如何发展及应该如何规范,这个题目若要全面展开讨论则很宽泛,但针对目前监管及业界关注的重点,笔者在上文中,对这类业务进行了重点界定。接下来将在“全程线上引流获客运营”这一界定下,继续提出笔者的一些体会和观点,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关于助贷业务的市场与发展

首先必须承认,助贷业务整体来说应该是有发展前途。在今日社会进一步走向细化分工相互合作的大趋势下,助贷业务尤其是全程线上运营引流获客的助贷服务的出现,事实上弥补了商业银行在线上运营的弱势,帮助了商业银行扩大获客范围提高运营效率。

不像传统的线下运营,线上运营从一开始就需要有一定规模的科技投入与支撑,这对于目前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的人力物力来说,存在一个不小的起步压力与风险。而目前市场上的助贷平台,基本上都是从服务于其他行业的互联网平台所孵化出来或本身为科技公司实现转型过来,在开展线上引流获客运营的起步方面具备优势。

凭借互联网架构的线上引流获客助贷服务,可以充分发挥其数据驱动和自动化运营的优势。这个优势当应用在容易标准化的小额信贷产品及具有较多共性的庞大客群时候更容易发挥作用,而小额信贷产品也更适合提供给原本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取传统信贷服务的长尾客群,所以目前开展线上引流获客服务的助贷平台向放贷机构所推送的主要还就是适应标准化小额信贷产品,尤其是小额个人消费贷的长尾客户。

互联网运营天生就具有快速集聚客户的特点,因此自线上引流获客助贷平台出现以来,很快地就进入了白热化的市场竞争。这些平台的生存逻辑似乎都是我不快速扩张我就要被吞并的纯互联网业务发展思维,因此也很容易造就这些平台追求野蛮生长忽略客户质量极其追求业务规模的冲动。

许多助贷平台又因为需要互联网式的快速增长,于是都以海外上市为目标引进风险投资,而风险投资又反过来给予这些平台必须快速增长规则获取高额利润的压力,故这些平台在与商业银行合作的过程中,如果不存在一些限制的话,很容易导向不顾消费者权益和征信类数据合规应用的局面。

以长尾客户个人消费贷为主的助贷业务的整个市场规模,在2021年之前确实处于爆发阶段,但就今天整个市场的总体规模来说,笔者认为已经接近整个市场的天花板了,也就是说,除了个别边远区域属于尚未开发之外,整个沿海地区及主要内陆省份已接近饱和开发,真正的新客户其实已经很少。

虽然笔者手头没有详细数据,但从我们所获取的从助贷平台推送的客户八成以上都是在不同平台重复借贷的情况来看,现在出现的借款的确存在大量借新还旧的情况,同时还看到助贷平台建议给予客户的授信额度及客户平均每单次的提款额都在不断上升。因此笔者断言,如果听凭对于市场的过度开发,则很容易走向类似上世纪末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的消费金融危机。

有人可能指出在2022年下半年,曾经原来的腰部及以下规模的助贷平台集体有过一波冲刺,自身规模都有50%以上增长。但君不见由于2022年初一些头部助贷平台开始只给放贷机构传送不超过24%年化利率的客户,这些小平台借机是收获了一批从头部助贷平台挤出来的客群,而并不是真正大规模开发出了新的客群新的市场需求。

所以我们认为,以长尾客户个人消费贷为主的助贷业务,从自身的市场来说已经接近饱和开发并后续将存在过度开发的整体市场系统性风险,而对于这种系统性风险的担忧,以及目前在助贷业务中大量存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征信类数据使用问题,最终一定会导致管理层对于这类助贷业务出台业务发展规范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一定非要完全落在助贷平台头上,也可以是落在与之合作的商业银行头上。

那究竟线上引流获客的助贷业务还有什么发展空间,笔者认为在长尾客户个人消费贷的助贷业务触碰到天花板之后,整个助贷市场早晚将被驱动去做个人及小微企业经营类贷款业务的助贷服务,因为从宏观局面来说,管理层的意图,市场存在的机会都在往这个方向看好。

但个人及小微企业经营类贷款业务的助贷相对于长尾客户个人消费贷的助贷来说的确不好做,数据及流程的标准性会差不少,利润空间也会压缩,这也是导致前期有些平台在尝试了一阵子后又撤退的主要原因。不过随着助贷平台在技术投入方面边际成本的下降,随着市场本身的压力及监管政策导向的可能性,这个方向总是必然的。

2、关于助贷平台的规范与管理

我们在上述助贷平台现状的讨论中提到了不少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市场未来的整体系统性风险,还是消费者权益保障和征信数据使用存在的问题,甚至还有助贷业务的开展将会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空心化的问题,都是管理层如今非常关注的事情,都认为已经到了需要有规范的时候了。不过笔者一直认为,抑制长尾客户个人消费贷的盲目发展,防范整体市场系统性风险则是重中之重

讲到助贷业务行业的发展需要制定规范,目前市场上有一种声音就是所有助贷机构都应被直接监管起来,比如需要发放牌照运营。笔者认为这个做法不现实也无必要。

首先还是要注意到,助贷其实是一个很宽广的业务范围,上次我们就为了讨论规范而专门先对参与讨论的助贷做一个界定,以有助于将讨论精力集中在主要事项上。但如果真要对助贷业务明确进行监管,这个界定或许还过细甚至于不够公正,而若界定过于宽广的话,则监管的力量也是没法跟上。

但不予直接监管不等于管理层不能够出台指导性规范,管理层还是可以通过政府各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对当前助贷平台的发展大趋势予以规范,同时通过直接监管下的商业银行对参与助贷平台的合作予以规范来起到作用。

目前管理层所担忧的一系列事项,较多地集中在对互联网运营模式下的长尾(次级)客户“消费”贷款的助贷业务,所以管理层后续出台的规范性指导,可以与促进助贷平台为商业银行的个人及小微企业经营贷业务提供引流获客服务这方面的发展性指导予以结合,争取达到叠加的作用。

虽然不认为直接将助贷平台纳入监管发放牌照是个可行的措施,但笔者是赞成对开展助贷业务的机构建立报备制度。商业银行与助贷机构开展引流获客的合作,必须与已经完成报备的机构进行合作。报备制度的设立有助于监管层不仅仅是通过商业银行获取行业整体发展的精确数据,还可以通过要求助贷机构配合提供季度年度信息的模式对整体市场的情况有补充性的参考。

因为助贷业务的涉及面过于宽广,管理层对助贷平台只能是抓重点进行规范。笔者认为,抓住稳定市场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驱动助贷业务向个人及小微企业经营贷业务提供引流获客服务的方向发展作为重点,是可以取得纲举目张的作用。

至于在助贷业务过程中大量出现的消费者权益保障和征信数据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管理层可以通过相对应的但不仅仅是针对助贷业务的其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规范。但不管是对助贷机构自身进行规范还是通过规范与之合作的商业银行来达到目的,引进助贷机构的报备制度,将有助于让管理层对于助贷业务进行规范的要求落地。

在推行报备制度的时候,管理层可考虑设置一定的报备门槛和定期检查要求,并把发展导向规范在一个合理增长和公平竞争的框架内。相对地讲,推送个人及小微企业经营贷客户的助贷业务并不容易在整个市场上产生过度开发,所以从整体市场规模入手考虑问题则容易将措施更有效地压实在推送长尾客户个人消费贷的助贷业务上,而不会妨碍目前管理层对商业银行需要大力推进服务实体经济大力提倡普惠金融的方向。

要进一步管理与约束整个大的市场,还有一个措施可以考虑,就是可以设定为商业银行提供引流获客助贷服务的机构,包括其母公司集团的境外控股的比例上限,或者有类似的措施。这个思路的目的就是要让这类助贷机构摆脱通过境外风险投资入股然后快速上市的发展模式,从而摆脱追求短期高额汇报的压力,而真正将利用高新技术为商业银行提供助贷服务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来扎扎实实地做。

接受备案的政府部门可根据监管当局的制度与意见,须在备案时候及备案过后分别对助贷机构进行初检和年检,在检查过程中可以将助贷机构在市场上展开公平竞争、消费者权益保障和个人征信数据合规使用等事项,作为主要核实内容。对不再符合基本要求的助贷机构予以取消其助贷备案,对助贷机构大幅度造成消费者权益损失和个人征信数据不合规使用的情况,应作为取消备案的一个主要要素。

[1] 老古成都,《线上引流获客助贷业务的发展趋势与规范建议》

[2] 老古成都,《关于界定助贷业务的定义与适用范围的讨论》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