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文/苏文力

一位朋友约我出来,与其正在读研究生的孩子见面,就金融机构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分享所了解的情况和见解。交谈中自己突然意识到,悄然间金融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转型中员工的不同表现

为响应公司数字化转型的要求,手下一部门计划开发一款内部使用的系统产品。让员工在出差或其他公务消费时,只需点击相应的APP程序,就可对接到外部公司的系统,一站式完成服务,不用垫钱和报销。

想法挺不错,可对于所安排的产品负责人,不免有点担心。曾在工作中与这位有过一些接触,印象中其比较认死理,不太善于沟通。可该项工作需要连接内外部各个方面,特别考验沟通能力。

果然一开始进展不太顺利,该部门老总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凭借其在公司里的影响力,上下左右一通折腾,硬扛着项目磕磕绊绊往前走。总算搞出来了第一版产品,演示出来还挺像样。

听了几次汇报,发现这其中干活的主力,还是那位咱没看上的产品负责人。在其憨厚固执的外表下,有着极为强烈的使命感,一门心思想要把公司的公务消费支出管好,并为员工提供极致的服务体验。

为此他做出了很多改变,积极去沟通,合作中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工作负荷;深入研究制度流程,探索其想要达到的本质目的,与相关方就此展开讨论,借助数字技术,创新更有效的实现方式。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针对出差回来,员工必须提交消费发票,才能领取补贴的老问题,其主动翻阅国家财税文件,找到政策上的依据,到财务部门据理力争,从制度层面将该问题彻底解决。

接触到的类似岗位的负责人中,并不都具有这样的觉悟和水平。很多人不去深究业务所要达成的根本目的,也没有借助数字技术改变现有低效产能的意愿。仅满足于对原有做法进行优化,然后冠之以数字化的名头向上交差。

推广该产品的进程,也让我看到了员工面对创新的不同态度。该产品采用了算法审批,使一些有权审批费用的干部,失去了人工审批中的模糊空间权力。为此在一些配套环节上挑毛病,找借口抵制使用。

这给产品的推广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这些人也只能在一段时间内,保住其所拥有的权力,大趋势已不可逆,终究要被迫改变。这么做只是让别人看到其思想境界的狭隘,知道其不适合跟公司一起向前发展。

一子公司分管总,平常看上去并不特别出众。可在该产品的推广中,却表现得高于许多领导一筹。其在子公司内,顶住种种反对的声音,借助该产品的推广,强力推动改变公务消费的管理模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

与其进一步接触后发现,其拥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除此之外还做了许多大胆的变革尝试。令人欣喜的是,这位老总很快被集团提拔到了集团内最大子公司任职,让我们的推广工作又幸运的借了一回光,。

这期间自己跟许多管理者一样,面对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改变,仍然延续惯性做法,在选人、用人和培养人方面,没有做针对性的调整。人才大多是自然冒出来的,转型成效也因此打了折扣。

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因在专业上表现还行,自己被提拔到管理岗位。想要把握住最终结果,布置

金融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已基本形成了共识。要从基于模拟信号开展经营管理的模式,转变为以数字信号为主导的新模式。大家考虑的重点已经不是要不要采取行动的问题,而是怎么做才能拿到更好结果的问题。

有些采取积极进取的策略,力争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通过创新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有些则选择防御的姿态,采取跟随策略,期待以较小代价,平稳渡过这一充满不确定性的变革时期。

无论采取何种策略,都一定会发生改变,企业和员工都要离开曾经长期习惯的舒适区,迎接改变所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阵痛。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金融文化中特别注重审慎稳健,员工在长期的熏陶下,强调一切按制度章程办事,坚决按领导要求执行。当有模板经验可参照时,通过自上而下的推动,还能顺利推进。可当变革进入到未知区域时,大家往往就有些不知所措了。

安排现有岗位干部接手数字化转型的工作,是用同样的人才标准,去做不同要求的事情,却期待有更好的结果。或许会冒出一部分人才,但大多数人表现平平,其中有些人甚至会成为变革的障碍。

我们应区别对待数字化转型的相关岗位,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形成标准画像,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寻找、培养和使用人才,力争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用到正确的人。

若我们把人才也当作产品来看,借助打造产品用户体验的思考模型,从核心存在层、能力层、资源层、角色框架层和展示层等五个层面来分析,就会比较清晰的呈现出数字化转型所需人才的标准特征。

从核心存在层上看,其应不满足于现状,有强烈的进取心,勇于面对挑战;拥有成长思维,努力寻求自身的不断突破;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不同,从而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追求。

从能力层上看,其应善于学习,能够持续升级自己的思维框架和知识技能;努力把握事情的本质,去做正确的事;有比较好的沟通能力,善于连接各方面的资源,协同达成目标。

另外还必须掌握产品思维,能够洞察用户的底层需求,通过打造产品,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实现用户价值;要有数字思维,知道该收集什么数据,从哪里获取数据,基于数据可以做出怎样的决策。

从资源层上看,其应拥有健康的身体,能应对高负荷的工作;神经强大,面对不确定性,能保持稳定的心态和情绪;有家人和朋友的大力支持,不会被琐事所干扰;与各方面保持着良好关系,能寻找到更多的支持。

从角色框架层上看,其更像是一位产品经理,作为企业的主人,积极探索创新的机会,寻求创造更大的价值。从展示层来看,其应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积极主动,有独到的见地想法,充满活力和激情。

核心存在层所表现的特质最为重要。这取决于其内心的底层信念,是由其过往的经历和知识学识长期塑造而成,较难予以改变。其他四部分的特征,企业可以通过培训和历练,帮助打造提高。

挑选负责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干部,要特别关注其核心存在层,判断是否拥有所必须的特质,其他层面的表现则作为辅助参考。前文提到的部门产品负责人和子公司老总,核心存在层特质就与要求十分契合。

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这对于每个人即是机会也是威胁。机器不但会替代我们的身体,还在不断演化逐渐替代我们的大脑。许多工作会因此消失,一些新的工作岗位也因此而出现。

若我们不能与时俱进,就无法在企业为适应时代变化而进行的不断洗牌活动中幸存下来。很可能先是被边缘化,最后被淘汰。只有主动搭上数字化这趟车,才能伴随企业一起走向未来。

企业里也同样存在物竞天择的法则。因此必须保持积极主动的姿态,努力通过学习让自己不断升级,争取机会参与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活动中,展现自身才华,做出价值贡献,从而脱颖而出,被企业所倚赖。

企业基于成本和效率考虑,不可能仅从市场上猎取所需要的人才,一定会在现有人员身上挖掘潜力。这就形成了企业和员工相向而行的局面,企业提供培训选拔的机会,员工则抓住机会成长提高并做出贡献。

培训应包括教练式领导、产品思维和数字化思维等方面的课程。不仅要让员工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让员工知道如何去思考。若只培训一些具体实操的技能,对员工的能力提升帮助不大。

课程内容一定要结合公司自身的具体实际,让学员参与进来,有针对性的开展讨论,形成对当前状况的新认知和对未来的新想法。一定要布置课后作业,强化练习、以养成新习惯。

培训本身不是目的,让员工在思想和行动上发生改变,借助所学在工作中创造出价值才是最终目的。很多学员在培训时感觉收获很大,但回到岗位上后就把所学丢到一边了,延续原有的思维模式和做法。

因此要特别强调学以致用。管理者要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带头,同时也要督促和鼓励下属积极实践。一开始可能不太顺利,只要坚持下来,依照反馈信息完善调整,就会逐渐顺畅起来,取得令人欣喜的好效果。

要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仅靠刻苦排练成不了好演员,必须有机会在舞台上展示磨练。在观众的反馈信息中,知道哪些做的好,哪些还不够到位,调整后再拿到舞台上检验。重复循环,不断提高,最终才能成角儿。

拥有舞台也是一种幸运。一位很优秀的产品负责人被挖走了,留下的空位由一位老处长顶上。可一段时间后,该产品却没有太明显的进步。这位处长压力很大,干脆安排其手下的一位年轻人接手,而其自己则躲在后面提供支持。

虽然对此有些意见,可咱还是选择尊重其决定,没有予以干涉。新接手的年轻人一开始有些蒙,可其拥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工作热情,经过培训和几次指导之后就上道了,取得了超预期的成果。

管理者要多给年轻人机会。年轻人更有活力,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对于打破传统做法和原有边界秩序,没有太多的心理包袱。其只是欠缺历练和信心。只要给舞台,就会迅速成长,给企业带来新活力。

对人才的成长我们也不能报以过度的期待,虽然提供了培训和实践机会,但真正能冒出来的人才为数不会太多。外部条件和不确定因素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其本人必须有足够强烈的内在驱动力。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有些人选择了做价值含量较低的工作,有些人则选择了做高价值的工作。有些选择可以轻易达成,有些则意味着要为此而全力以赴。各自的职业生涯前景也就因此产生差别。

我们先要搞清楚,自己面前都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每样选择背后意味着能得到什么,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权衡比较之后再做出抉择。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也要承担最终的结果。

金融职场生态环境已经改变,每个人都必须在残酷的竞争中找到新的生态位。对手不仅仅有公司里的同事,还有外部市场上的同行,以及不断进入的新毕业学生。唯有让自己成为升级提高的适者,才能生存下来。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