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日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形成了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略。“八个坚持”是做好金融工作必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引领金融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与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则为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

围绕金融强国建设,笔者仅从商业银行微观经营的视角,做些粗浅分析。

从商业银行业经营的角度,锚定建设金融强国目标,要推动金融工作着眼“发展所需”、聚焦“改革所向”、服务“人民所盼”、把牢“关键所在”,特别是要围绕“五篇大文章”,精准发力,为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作出更多新贡献。

从建设金融强国、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高度,各银行金融机构虽然“同题共答”,但“解题思路”则因行而异、各具千秋。笔者认为,顺应高质量发展趋势,加快结构优化,这是适应“改革所向”;围绕“五篇大文章”,加快特色打造,这是适应“发展所需”;聚焦价值创造,加快能力建设,这是适应“发展所需”和“改革所向”、服务“人民所盼”的“关键所在”。上述几个方面,应该是商业银行实现高水平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共同选择。

顺应高质量发展趋势,加快结构优化,这既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商业银行实现减脂增肌、稳健经营的必然要求。围绕“五篇大文章”,加快特色打造,这是打开结构优化空间、在存量市场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的有力抓手。聚焦价值创造,加快能力提升,则是优化结构和打造特色的关键支撑。

顺应高质量发展趋势,加快结构优化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首先要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特别是要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笔者认为,可以以下从四个层次来分析。

第一,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

随着宏观经济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从“房地产-地方政府(基建)-金融”的旧三角循环,向 “科技-产业-金融”的新三角循环方向转变,新旧发展动能加速转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和服务也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商业银行要通过结构优化,不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提升新兴产业的占比。而“五篇大文章”所涉及的,就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力点,同样也是商业银行加强金融服务的着力点。

第二,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金融发挥着资金要素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未来商业银行要把金融资源更多向重点领域倾斜,资金投向结构优化的主要方向是重大战略、重要领域、薄弱环节以及前述的“五篇大文章”。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实现生存和稳健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持续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安全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才能实现可持续经营。

第三,从金融监管的视角。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这三个方面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未来要更多关注存量贷款的持续效用,提升存量贷款的使用效率,这也要求商业银行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第四,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视角。

对于当前的宏观环境和发展趋势,我们要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要增强信心,积极做好扩面增量工作。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当前,优化结构是商业银行减脂增肌的重要契机,既能固本培元(优化客群结构,夯实经营基础),又能腾笼换鸟(优化业务结构,打造新增长点)。

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客户结构决定业务结构,业务结构决定收入结构。今年以来,各商业银行均面临较大的营收压力,在长期低利率市场环境下,唯有不断优化收入结构,才能保持经营的低波动和营收的稳健增长。

打开收入结构来看,一方面要做大财富管理,提升非息贡献。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资产组织力度,优化资产业务结构,力争保持净息正增长。从财富非息的角度,一方面要做大AUM的规模,应对基金保险等费率降低的冲击,实现以量补价,但做大AUM规模,重点是需要做大双金客群,提升价值贡献。而从净息的角度,随着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两大“蓄水池”的资金流转停摆,叠加住房按揭贷款提前还款压力,“资产荒”再次上演,贷款新增投放困难加剧,存量博弈更加激烈,客户特别是头部优质客户的议价权更加凸显,资产组织争夺进入白热化。如果不进行结构调整,陷于头部客户的定价红海厮杀中,最终将是得不偿失。

所以,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适应低利率市场环境,加快收入结构、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的调整势在必然。要优化收入结构,提升零售业务占比,夯实零售业务压舱石的定位。同时,要推动轻重业务协调发展,提升非息收入占比。在资产投放上,要逐步摆脱对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依赖,深化对科技、普惠、绿色金融等的行业认知,提升相应客户占比和业务占比。同时,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零售小微、消费贷款的拓展力度,发挥零售贷款小额、分散的独特优势,对冲对公定价下行、资产投放困难以及房贷规模下滑带来的缺口。这也是在优化资产业务结构的过程中,打造新的增长曲线。当然,在调整资产业务结构的同时,还要推动负债业务的结构调整,多措并举拓宽活期存款渠道,提升活期存款占比,降低存款定期化、长期化带来的刚性成本上升。当然,收入结构和业务结构的调整,最终都要落脚于客户结构调整中。要降低对头部客户的过度依赖,做大腰部客群和基础客群,提升经营深度,这也是夯实银行未来长久经营的根基。

二、围绕“五篇大文章”,加快特色打造

前面重点阐述了优化结构的必要性,那么,在当下市场存量博弈、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如何找到和打开结构优化的空间?或者说,在“五篇大文章”同题共答中,如何实现“抢答”,如何比同业更加高效的发现和获取优质客户、深度经营优质客户,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打开优化空间,重点是要寻找市场细分的领域。没有饱和的市场,只有不断细分的市场。譬如普惠金融方面,经过十年的发展,普惠金融总量增加、主体增加、投放增加、效率提高,市场主体的金融获得感和满足感均有明显提高,但围绕细分赛道精耕细作,依然是普惠金融主要发展趋势。或许这也是普惠金融成为“五篇大文章”之一的原因。因此,只有围绕细分领域,持续深耕,打造特色、形成口碑,才能在存量博弈中争得一席之地,突出重围。

“特色”说起来比较玄乎,但又很实际。特色的打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年累月才形成。比如,以某头部股份制银行为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该行已经从1亿资本金、1个营业网点、30多名员工起步,发展成为了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的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的国内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成为一家富有鲜明特色的商业银行。如,被誉为“零售之王”,打造了一卡通、一网通、信用卡、金葵花理财等享誉市场的产品与品牌。被誉为 “最佳服务银行”,始终坚持服务立行,塑造了良好的服务口碑,“葵花朵朵向日倾”的服务形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等等。

相反,如果没有特色,或者没有保持特色,就容易泯然众人,甚至被远远甩在后面。比如同业的股份制银行,不论是首批组建的“老九家”股份行,还是后来的“五大天王”,历经岁月洗礼,大家经营差异巨大,一些同业特色愈发鲜明,持续领跑,而一些同业在经历了狂飙之后则黯然失色,目前还在困境中期待涅槃。

所以,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做好“五篇大文章”的时代潮流下,我们要进一步保持战略定力,着力打造特色,比如稳健的经营特色、创新的发展特色、优质的服务特色等,特别是要在“五篇大文章”的同题共答中,率先实现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抢答”。

三、聚焦高水平服务,加快能力建设

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五篇大文章”,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金融强国建设,关键是要加快能力提升。打铁还需自身硬,商业银行只有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在扩面增量的同时,打开结构优化的空间,进而在细分领域打造特色,塑造优势。笔者认为,在加快能力建设中,重点要加快提升差异化的服务能力、创新能力,优于同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和纯洁专业、具有较强战斗力的干部队伍能力。

首先,要提升差异化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差异化服务能力,如果拆解来看,可以从专业化、特色化、综合化三个维度来看。专业化是“底板”,是“人有我更优”的立身之本,特色化是“新板”,是“人无我却有”的突围关键,综合化是“长板”,是“人有我更全”的致胜法宝。各商业银行要集聚专业化、特色化和综合化服务,书写好“五篇大文章”。

当然,差异化的服务是形成发展特色的关键因素,而创新则是形成差异化服务的底层逻辑。创新又与科技息息相关,每一次重大的业务创新,都离不开关键技术的突破。我们要继续秉持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推进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发挥数字技术对创新发展的赋能作用,以新技术与新变革赋能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同时,找准“五篇大文章”的“题眼”,在细分领域开展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以及微创新,生长出与众不同、超乎寻常的能力。

其次,要提升优于同业的风险管控能力。

前述讲到了创新,在当前环境下,创新的同时更要前瞻做好风险防范,平衡好创新与风险的关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这为我们处理好创新与风险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银行业务竞争的实质,是风险管理能力的比拼。经济上行期,银行躺着都能赚钱;但到了经济下行期,银行成为“弱势群体”,这时候才是考验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才能看出谁在“裸泳”。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不少银行同业陷于地产泥潭,深受其害。可以预判未来几年,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将是商业银行实现稳健发展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要提升优于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在行业下行期,同业均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一旦察觉信号,同业在风险管理上的认知会迅速趋同,极易产生踩踏。所以,只有优于同业,才能洞察到同业所看不到的业务机会,也才能先于同业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并快速制定预案,练就穿越周期的“火眼金睛”。风险管理重在基本功,要严肃信贷纪律,抓好“人”这个关键,落实好“三看三查三问”,厚植风险合规文化。同时,市场条线和风险条线要“同题共答”,形成共同的行业认知,聚焦重点区域,找准优势行业,选好优质客户,以优于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护航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发展。

再次,要提升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和战斗力。

金融是特许经营行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金融又是连接千行百业、服务千家万户,具有深刻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要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关键在“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金融干部人才队伍。

作为金融行业的从业者,政治上的纯洁性是前提,业务上的专业性是基础,能力上的战斗力是要求。因此,作为银行人,我们不仅要“西装革履”,还应是“粗衣短褐”,不应只追逐金字塔尖上的繁荣,更应关注万家忧乐、柴米油盐。

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把金融报国、金融为民、金融向善、金融向党作为根本追求,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不断提升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

最后,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这是“根”与“魂”。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这既是中国金融发展的特色,也是中国金融发展的优势。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党的领导不仅要体现在对金融工作的举旗定向上,而且要落实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具体实践中,确保金融工作正确的发展方向,确保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地见效。

我们要把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与人民性体现于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中,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既要胸怀“国之大者”,躬身力行,发挥银行所能,服务国之所需;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践行金融为民,服务民生发展,满足民之所盼。

风起潮涌,千帆竞发。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未来金融工作的目标任务、谋定了未来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我们要深刻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着力优化结构、打造特色、提升能力,做好“五篇大文章”,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