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今天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数字化运营与银行主题之间的连接关系。

首先本文所指的运营,并非为了维持运转开展的常规连续性“营运”,而是指的以创效经营为目标的营销属性运营。其次运营的组织方式为数字化。

数字运营在各行各业都需要,银行的同学对数字运营的大部分印象来源于互联网,因为互联网是数字工具应用最为活跃的行业,也是最依赖数字工具开展业务经营的行业,自然大家对数字运营的理解感受普遍来自于互联网。

但很多年来,为什么“运营”这件事大家感觉难以理解,也感觉照搬互联网方式在银行体系难以落地?可能主要原因在于大家将“数字运营”和“互联网运营”画上了等号。

解开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归事务的本质,运营到底要干什么?

运营本质并不创造事务,运营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提升业务效率。这个业务效率包括了上下游衔接的丝滑,也包括了自身改进优化速度的提升。从而对业务的发展目标产生正增益的效果。

我们用大白话说,运营就是在“过程”上面使劲,从而让结果产生向好的变化。对应的,数字运营,就是在系统工具的应用过程中,让这个“过程”更有效,从而改变经营的结果。

很多人可能再说,你这听起来好像有点“吹大”数字运营了,这不就是运营吗?

但大家仔细想一想,今天的业务发展,是不是全都依靠系统工具开展了,无论是指令的设计,还是指令的传达,还是指令的执行,全链路几乎都数字化了,所以数字运营就夹杂了更多对“数据”系统级掌握的内容,而传统“运营”,只要把人盯牢,压力传导到人就可以,但数字运营却不只是压力的问题,还要在信息化工具层面体现出这种改变。

说回数字运营为什么不等于互联网运营。

运营本身没有固定范式,所有的运营都与业务逻辑,业务组织关系,业务经营模式,资源的投入结构都密切相关。你把餐厅的运营复制到超市的运营走不通,把互联网运营复制到银行业务一样走不通。

所以如果要解开银行的数字化运营应该怎么做,就需要还原到银行的数字化经营逻辑应该怎么设计这个问题上,才能解答出运营该怎么做。一但经营逻辑发生改变,如要从分层逻辑变成分群管理逻辑,或是分层分群混合管理逻辑,那运营的方式方法也势必要敏捷做出改变。

而因为不同银行的经营逻辑,或者驱动重点都有差异,运营的方法自然也就不一样,所以很多人可能会问“腰子你能不能说说到底怎么运营?”但我只能抱歉的回应“你们的经营模式或者发展侧重能否先讲一讲?”

举个例子来说,当你的主要业务驱动都靠客户在流量上的行为带来转化,那以渠道流量运营模式是可行的。如果主要客户贡献来自于员工,那么运营重心就在销售管理指令的全链路运营。如果驱动力是分散的,运营重心就在各个环节自身和衔接效率上。但无论怎么变化,这也有不变的,就是以能够驱动业务增长的有效客户为中心,所有主体都应该达成业务从何而来,收入从何而来,利润从何而来,谁是原因,谁又是结果的共识。

运营关注的是过程,所关注的就是各个过程节点的有效性,核心三个要素,上游供给质量,下游需求强度,中间衔接效率。在历史上,银行的经营部门很少关注这些过程,因为结果说明一切。

在增量发展非常顺利的阶段,这种最终结果目标导向的统筹管理自然没问题,因为总体达成压力可控。但当存量博弈开始显现,目标导向承载更多压力,或者传统推动方式在新形势下的边际效能逐渐衰减的情况下。过程管理就必不可少,因为过程打不开,原因自然也就找不到,只是靠结果统计来分析问题就总难以抓住问题的本源。

今天无论是市场对银行的“抱怨”,还是“客户留不住”的粘性降低,还是员工对自身工作产生的情绪态度,只靠结果来看很难定位,到底是目标制定问题,还是供给问题,还是需求疲软问题,还是组织方式问题,还是执行督导不足,还是系统本身的问题,没有过程管理就等于各说各话。

最后前台说中后台支持保障有问题,中后台说前台执行不足。有人说费用不够,有人说产品不够好。这么综合成面的“问题”,也就几乎没办法解决了。

各个环节的过程有人盯,有人看,有人分析质量和有效性,才能在关键节点找到使劲的方法。这件事虽然难,但总体来说也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情,虽然做了未必一定会带来大幅度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难以破解错综制衡的局面。

欢迎探讨。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