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文/我在基层当行长

当前普惠贷款产品创新最需要的是两个方向:一是加长贷款期限,研发长期贷款品种。二是放宽续贷,把续贷自动化无需审批。这个判断主要是来自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小微企业的痛点,缓释普惠贷款裂变风险和鼓励支持小微企业进行产业升级。

小微企业融资的痛点

经过国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各大商业银行普惠贷款年均高速增长,利率持续降低,线上线下办理渠道日益丰富。小微企业的痛点已经不能简单用过去的“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来笼统概括了。

当下,他们的真实痛点体现在下面这些方面

融资期限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融资期限短的问题,传统普惠贷款产品期限多为1年以内,难以满足企业中长期资金需求,尤其是用于设备购置、技术升级等长期投资。

续贷难:小微企业贷款到期后,续贷流程繁琐,需要重新提交材料、审批,甚至需要“过桥资金”偿还旧贷款,增加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融资成本高:由于贷款期限短、续贷不确定性大,小微企业往往需要频繁融资,导致综合融资成本上升。

抗风险能力弱:小微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短期贷款和频繁续贷要求加剧了其经营压力。

说到底,普惠金融的好政策有了,但如何更精准地挠到他们的痒处,还得再加把劲儿啊!

银行供给端的难处

那么,银行等金融机构到底为啥不敢敞开怀抱,给小微企业更长时间、更方便获得的信贷支持呢?来扒一扒背后的门道:

风险控制: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考虑,倾向于提供短期贷款,并通过严格的续贷审批降低坏账风险。

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经营信息不透明,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其长期还款能力,导致贷款期限偏短。

市场变化:经济环境波动加剧,小微企业生存周期缩短,金融机构对长期贷款和自动续贷持谨慎态度。

其实,银行的担心有自己的道理。数据不会骗人:中国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也就3-5年,有些行业甚至连这都撑不到。这么短的“生命周期”,让银行对支持它们长期发展心里直打鼓——万一贷出去,企业没挺到头,钱不就打了水漂?

破局:长期贷款和续贷创新

的确,小微企业在头三年里就像闯关游戏,死亡率高得让人捏把汗。可一旦过了这道坎,它们的生存能力和赚钱本事往往会迎来质的飞跃。

所以,给它们更长期的贷款、把续贷流程简化到位,就能帮这些小微企业挺过脆弱的初创期,迈向稳定发展。

这不仅能解融资的燃眉之急,还能为它们的长期成长插上翅膀。

怎么干?两条腿走路

第一,拉长贷款期限,匹配企业成长节奏。

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和资金需求,不是一年半载能解决的。银行得拿出点魄力,研发10年甚至更长期限的贷款产品。这样的长期贷款,既能减轻企业频繁融资的压力、降低综合成本,还能让它们安心搞设备升级、技术研发这些“烧钱”的事儿。怕风险高?可以设计分阶段还款、灵活调整还款节奏,把风险降到可控范围。德国的经验值得一看,他们的中小企业贷款期限平均在5-10年,妥妥地撑起了企业中长期发展的资金需求。

第二,放宽续贷,自动续起来。

对于信用靠谱、经营稳健的小微企业,续贷得“无缝衔接”。别让企业还了旧贷才能借新贷,直接自动化审批续贷,既省了“过桥资金”的麻烦,又降低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这样一来,融资效率蹭蹭往上涨。对银行来说,与其让贷款当下裂变,不如通过续贷给企业争取喘息空间,帮它们穿越经济周期。毕竟,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趋势没变,给了时间,小微企业就能腾挪出更多可能性。

别忘了,小微企业主往往是连环创业者,他们的生命周期跟创业周期、创办企业的数量,甚至产业变革的浪潮紧密绑定。在这个底层技术飞速迭代、数字化产业变革即将来袭的后工业时代,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资金,更是跟央国企一样的信贷“待遇”。只有这样,小微企业才能做时间的伙伴,有足够的空间去试错、迭代、崛起。

其实,普惠信贷不只是生意,更带着浓浓的社会公益味儿。推动小微贷款的高质量发展,光靠银行还不够,得政府、担保机构、央行和监管齐发力。政策上,政府可以用贴息、风险补偿等招数,鼓励银行大胆试水长期贷款和自动续贷。风险上,搭个多方共担的机制,把长期贷款和续贷的风险摊薄。试点上,不妨先从科技创新行业开刀,既响应国家政策,又契合科技成果转化“慢工出细活”的特点。

最后,我就想说一句,德国能做到,咱们为啥不行?关键是敢不敢迈出这一步!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发薪日贷款放贷人监管研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发薪日贷款放贷人监管研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发薪日贷款放贷人监管研究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