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文/不寒
开场——一夜爆火的Manus,吓得“硅谷无眠”?
3 月 6 日清晨,正当人们还在感叹阿里深夜又发布了新一代大模型推理方案,AI圈却猝不及防地被一个神秘产品“Manus”刷了屏。
一夜之间,各大自媒体纷纷吹爆它是“全球首个通用Agent”,甚至出现“今夜这一片星空属于China”“人类打工人要被彻底替代了”的豪言。
更离谱的是,Manus的内测邀请码价格被炒到10万块,号称比茅台生肖酒还魔幻。“啥情况?我们是不是又等到了下一个DeepSeek 级别的革命?”这会儿VC又要开始头痛了……
若按照“蹦极规律”来推算——科技圈越高调的东西,往往死得越快。
仅一天后,“Manus其实效果很差”“涉嫌炒币诈骗”的传闻就传遍各大平台,Manus官方账号甚至短暂在X(原 Twitter)上被封。
吃瓜群众集体“倒戈”,群情激奋,要把“王炸级新品”一脚踹回“乡镇企业”。
期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反转剧情?Manus会是一个圈钱闹剧,还是看似荒诞、却透露了 AI新时代的某些真相?
这篇文章不想只是跑马观花地鼓吹或拉踩,而是基于公开资料和社区拆解,看看这只“天地板”的“通用AI Agent”,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关于未来的启示。
“AI大牛”or“套壳营销”:泡沫里的超级应用设想
先别急着给Manus判死刑。
它之所以能火到“邀请码被爆炒”,主要踩中了几个关键兴奋点:
全能AI秘书:不再只是ChatGPT那种“动嘴回答”,而是自称能“动手做事”,比如自动筛选简历、做股票分析、写营销方案,甚至做 PPT、出差报销……凡是打工人最烦的琐事,理论上它都能打包帮你搞定。
通用型智能体(Agent):相比“对话式AI”,Agent强调的是“大模型+工具调用+行动执行”的一体化。
说白了,就像你雇了一个永不疲倦、随时随地在线的数字员工。
“管他叫干啥都能干的AI打工仔”愿景太诱人,瞬间点燃了 “压缩人力成本、冲刺资本风口”的快感。
饥饿营销的稀缺性——Manus初期只给少数媒体和自家朋友发放邀请码,还似乎默认放任黄牛炒价。
跟当年抢小米手机、PDD百亿补贴一度断货那套路数很像。
结果越限量,越火爆。
少数幸运儿口口相传,更多人红着眼疯狂求码,二手平台价格一路飙升,短时间形成了病毒式传播。
问题是——这个“全能 AI 小秘”真的牛到足以“让ChatGPT 流泪,让硅谷无眠”吗?
真能一键做PPT、自动管网店运营,替代大量打工人?
那些惊叹于它“吊打OpenAI”的自媒体评测,是真是假?
随着更多开发者、技术博主拿到体验权限,Manus很快被扒出另一个事实:“其核心能力其实主要依赖海外大模型(Claude或其他API),自己写的部分更多像是一个高水平‘工具调度框架’,甚至5人团队三小时就能在GitHub 上复刻出OpenManus。”
一听这话,群众立马就明白了:好家伙,这还没到“全球首创”的层次吧?
再加上很多人反映——拿到内测码真正测下来,那种“自主规划自动执行、彻夜替你干活”的理想化体验其实远没达到宣传水平。
有的场景跑一跑就卡住不动,要么资料抓不到、要么最终输出照样需要人去人工修改。
就难怪“Manus 翻车”的言论铺天盖地了。
从“炸裂全网”到“被打脸”:社交媒体的翻云覆雨
观众更疑惑的是,为什么最初关于 Manus 的评测文章,都像是同一个模板印出来似的?
什么“2025年东方破晓”“吊打 ChatGPT”“只有惊叹没有质疑”,连标题格式都惊人地统一。
这场风暴里,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几乎成了标配。
但是,一旦风向转变,质疑的声音又来得更加猛烈:
“Manus是套壳的,不是真创新!”
“团队夸大宣传,饥饿营销割韭菜。”
“其实国外压根没怎么报道,我们自己在国内自嗨!”
事实证明,大语言模型井喷、AI Agent大火的今天,人们对“颠覆性新品”是既兴奋又敏感,抱着强烈的“FOMO心态”(害怕错过任何风口),又对所谓“黑马爆火”自带戒备。
短短24小时里,Manus从神坛到泥潭的速度,背后正是这种舆论拧巴的体现——我们太需要一个“国货之光”来撑场面,但又害怕被骗,于是过度拔高与过度鞭挞反复切换。
普通人关心啥:“AI Agent”的真实门槛
咱们先来祛点魅。
就算Manus真的做得再好,AI Agent作为一个尚未成熟的前沿产品形态,距离真正“全民用、替代大量工作岗位”的那种场景,还相当遥远。
核心瓶颈包括:
大模型本身的能力限制:现在就算 GPT-o1、DeepSeek,都依然会时常产生幻觉、不准确、上下文衔接断裂等问题。更不要说在工具调用里,一步错就可能步步错,陷入无休止的循环。
生态接口的限制:Agent要真正“动手”,需要各行各业都愿意开放工具API——你要订酒店,携程会给你开放API;要下单餐厅,美团也得爽快答应……
这些平台自己都巴不得做自家专属AI了,凭啥免费让你用?所以只能自己模拟浏览器,抓数据、填表单,效率和稳定性很难保障。
成本与可持续性:每次调大模型或执行复杂任务,都有Token费用。
Manus或其他Agent真想完全免费给你用?
多半只是个营销阶段,后面要么收月费,要么让你在更多场景里为算力买单。
打工人是否买账?还很难说。
所以,“AI超级应用”没那么快把人类工作席卷一空,大多数普通人既不用上来就恐慌失业,也别指望几万块买的邀请码能“秒变老板”。
用AI工具来提升生产效率、减轻某些重复劳动,才是更稳妥的现实方向。
打开黑箱:Agent 技术本身并不玄乎
在OpenManus复刻的Manus介绍里,提到它使用的是类似ReAct或Plan-and-Execute等通用AI框架:
ReAct(Reasoning+Acting):大模型先“思考”,再“行动”,执行工具调用,然后观察结果,持续迭代。好处是决策过程相对透明、动态,可解释;坏处是容易陷入反复循环、消耗Token大。
Plan-and-Execute:先一次性生成完整任务规划,再批量执行子任务。好处是调用大模型次数少、效率高,但若初始规划不完善,就容易失败。
多Agent的玩法更是把多个模型组合起来,分工协作,提升并行和容错——其实这套思路早在2023年初的AutoGPT就已出现。
那会儿大家也觉得“哇,AI要干翻全人类了”,结果试用后发现:唔,噪音太多,循环太深,落地还不成熟。
风头一过,就沉寂了。
如今Manus看似包装成了一个“全能 AI 秘书”,本质上依然是这些老思路的迭代 + 一些工具对接+交互界面做得花哨。
并不是从天而降的“里程碑型发明”。
大多数有技术背景的人一看就懂,怪不得开源社区“三小时复刻”,你要说骗不骗吧,也谈不上骗,但绝没有“人类又要一败涂地”那般炸裂。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关注Manus?
既然“神迹”不成立,“翻车”是常态,那是不是Manus就一无是处?
其实也不必如此绝对。
技术产品的形态验证其实已经得到了反馈。
Manus火爆说明,市场对“可动手的AI”有巨大需求。
大家对Agent这种模式充满期待,也愿意为潜在的效率革命付费或冒险,哪怕它目前还很粗糙。
Manus的火热也证明商业模式探索更进了一步。套壳也好、拼装也罢,你先跑通一次小规模验证,就可能找到可持续盈利的入口。哪怕后面巨头下场竞争,也未必赶得上你的迭代速度。
同时用户教育也略有成效。再怎么说,Manus让更多普通人第一次感受到AI可以不只聊天,还能“帮你干活”。
这种用户思维的升级,对整个生态都是好事。说不定哪天真有一款进化版 Agent成为爆款。
就像手机行业早期也是“百机大战”,很多产品噱头满满、实际体验不堪。
但它们却在某些功能创新上启发了后浪,最终成就了真正的智能机时代。
若是消费者连折腾都懒得折腾,那创新生态更难诞生。
未来如何:别迷信“一步到位”的AI革命
Manus这几天,其实是AI Agent这个赛道的一个缩影。
但我们必须承认他的产品创新形态与契合大众需求的交互是成功的一步。
有点像一群创业者从上一个“ChatGPT文字交互时代”冲刺到“多模态与自动化时代”的尝试。
下一步可能会发生什么?
大模型与工具平台的进一步捆绑——谁掌握了更多主流API、更多数据接入,就能在Agent生态占据优势。跨境电商、财会、教育、法律领域都会诞生无数“小 Manus”,解决各种场景化难题。
其次,对于成本与稳定性的现实考验可能更多在于频繁调用大模型、自动访问网页,烧钱又容易出错,实际落地场景相对有限,能否通过增值服务或“企业版订阅”支撑生存,是所有团队都要头疼的难题。
从最初“叹为观止”到慢慢理性对待,人们会逐渐明白,这些AIAgent并非神迹,而只是新一代工作流程辅助工具。
真正“炒作泡沫”散去,留下的那部分精细化工具,反而会更踏实地增长。
祛魅之后,我们为什么依然期待?
回想起Manus这几天的“冰火两重天”,有人说是一场华丽的“自媒体式闹剧”,也有人说这是AI行业无可避免的“泡沫一环”。
在我看来,Manus并不代表这个行业的全部真相。
事实上,从AutoGPT、OpenManus,到国内外无数 Agent 项目的孵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AI在“动手执行”这一步上,确实不断逼近更高的自动化形态。
我们既不该妄想“一朝上线,从此打工人失业”,也不必因某些炒作痕迹就全盘否定 Agent的价值。
对很多开发者来说,Manus只是一次演练——怎么把大模型的思考力与各类工具接口拼接起来,组装出一个通用的数字劳动力。
虽然目前看还远远达不到“彻底替代人类”,但它或许能先解决些繁琐重复的工作,解放我们的时间去做更有创造力的事。
换言之,Manus的爆火与翻车,就像一面凸透镜:折射出AIAgent的无限潜能与现阶段的尴尬局限。
今天它被嘲笑“只是拼装车”、“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但等技术、基础设施和生态都更成熟后,它就能平替大量低阶脑力工作。
当闹剧落幕,我们该思考的是,与其夸下海口“干翻大模型”,不如老实打磨产品体验。不能光吆喝“自动化、降本增效”,却连最核心的稳定可用都做不好。
别让观众看到的,始终只是一台还没装稳引擎的“首款宇宙飞船”。
到今天,Manus至少让我们看到——泡沫之下,依旧蕴含着真正的价值。
AI超级应用还有多远?
它在风口里闪烁着影子,却也在泥泞里摸索前行。
风停之后,拨开层层浮华,留存的才是脚踏实地的进步与迭代。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