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从今年春天以来,得益于监管积极信号的释放,各家都纷纷开启了自己的稳定币赛道,一夜之间稳定币已经成了金融行业的新风口。在全民沸腾“稳定币”概念的大背景下,媒体朋友和老友们也都纷纷和飒姐聊起稳定币。今天飒姐团队就把媒体朋友和老友们最关心的六个有关稳定币的问题贴出来,一方面为大家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也好一起讨论讨论稳定币未来的发展前景。

问题一

近期某蚁、某东等连连布局稳定币发展,结合近期美国、中国香港等地对于稳定币的监管进展,飒姐您认为当前国内机构布局稳定币,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积极布局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有哪些?重点聚焦在哪些场景?头部机构起跑释放了怎样的行业信号?

飒姐团队答:

直接说结论,国内机构对于稳定币的探索整体处于早期的、审慎的技术验证和场景试点阶段,远未进入大规模商业应用或监管许可的发行流通层面。这主要源于内地对加密货币及相关活动的严格监管政策。这里还要强调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稳定币依然属于虚拟货币,受到我国关于严格防范虚拟货币炒作及相关政策的监管。

尽管目前美国正通过立法框架试图明确稳定币监管,香港也积极发展加密货币相关牌照并推进监管沙盒,试图将其纳入合规金融体系,但内地政策环境截然不同,坚持“币链分离”,强调区块链技术应用与虚拟货币炒作的严格切割,是当前国内机构在内地布局稳定币的一个长期基调。

在此背景下,头部机构的“稳定币布局”的第一选择是在香港,核心驱动力是抢占跨境支付与贸易金融先机。重点聚焦的场景也就是跨境支付。说的直白一些,全球跨境支付效率低、成本高、透明度差的问题长期存在。机构看到合规稳定币(尤其是离岸发行、锚定法币、严格KYC/AML的)在提升跨境B2B结算效率、降低汇兑成本和摩擦方面的巨大潜力。通过参与国际合规稳定币网络或利用自身技术搭建符合监管精神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旨在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国际贸易,这基本上是头部机构在香港布局稳定币的核心驱动力。

头部机构的积极动作也释放了明确的行业信号,即坚定看好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价值,表明其坚信区块链(特别是支付清算领域)的技术潜力并未因虚拟货币炒作被否定,关键在于找到合规落地方向。

问题二

飒姐,我们注意到某蚁集团双线出击,申请稳定币牌照,如何看待这一战略?

飒姐答:

双线出击是规避香港监管模式下业务混同风险的合规之举。详细而言,某蚁分拆某蚁国际(侧重跨境支付)与某蚁数科(侧重RWA技术)双线申请牌照,符合香港《稳定币条例》对"专业化分工"的监管倾向。该条例要求发行人需明确业务边界(如支付清算、资产通证化分属不同牌照范畴),双主体设计可隔离技术风险与金融风险。

同时,这种双轨策略既适配香港"分业监管"框架,也为未来内地政策开放预留合规接口——若内地开放稳定币试点,技术型主体(数科)可更快合规迁移。

问题三

还是有关某蚁数科,某蚁数科已完成了基于光伏实体资产的RWA(联合协鑫)、基于换电实体资产的RWA(联合巡鹰集团)等多个RWA项目,这将会成为稳定币主要用途(加密货币交易与跨境支付结算)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用途吗?或者成为又一个不可忽视的“稳定币中国方案”?

飒姐答:

当前全球稳定币主要用途集中于跨境支付与加密货币交易,而RWA结算占比不足2%。蚂蚁的"实体资产通证化+稳定币结算"模式,的确可以算作是开辟了第三条赛道。这种模式将稳定币纳入供应链金融场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类证券化"监管争议,也有利于形成"技术赋能实体"的合规叙事,与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导向契合,但如果提出“稳定币中国方案”我们认为还为时尚早。

问题四

您认为国内机构在布局稳定币业务过程中,面临的最紧迫的难题是什么?在技术安全、市场波动、监管合规和、用户信任以及投入成本等方面,机构面临哪些挑战?可如何突破?

飒姐答:

国内机构布局稳定币相关领域(尤其是在跨境和特定场景探索中),面临的最紧迫且核心的难题无疑是监管合规性。说的再直白些就是监管合规的模糊性与政策模糊性的风险。

中国内地对私人发行的、锚定法币的“稳定币”持明确禁止态度(尤其是涉及人民币计价、面向公众零售支付)。虽然机构都将稳定币事业落脚点集中在香港,探索的重点在跨境和B端封闭场景,但相关活动(如发行、交易、兑换)的合规边界在哪里?如何确保完全不触碰“非法集资”“非法经营支付业务”“代币发行融资”等红线?政策随时可能收紧或明确禁止特定模式,这些政策和监管的模糊性,是最大的挑战。

至于在技术安全、市场波动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突破,我们认为首先市场波动似乎不能称其为挑战,和传统的虚拟货币相比,稳定币锚定法定货币就,本身存在市场波动和信用风险已经相较其他种类的虚拟币要安全许多了,同时技术安全角度,其实也并非稳定币要考量的问题。最大的挑战还是政策合规,突破之道也许在于严守政策边界、拥抱国家战略(如e-CNY)、以最高标准构建安全与透明、深耕跨境与供应链真实场景、并寻求监管沟通下的有限试点。

问题五

对于国内机构布局稳定币,您认为可以从哪些层面着手抓住机遇?要注意哪些风险和边界?您有何建议?

飒姐答:

还是像第上一个问题一样,拥抱国家战略(如e-CNY),这是能够确保在监管相对模糊的情况下可以合规开展业务的关键。建议机构锚定跨境B端,深挖场景价值,严守监管边界,苦练合规内功,广结生态伙伴,以长期主义心态谨慎推进,方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抓住未来可能的机会。

问题六

加入香港的这场稳定币“大战”,这场竞争的门槛又有多高?

飒姐答:

稳定币竞争所带来的战略意义,规则制定权一定是高于战略收益的。加入这场竞争的门槛相当高,基本上可以认定为“三重枷锁”。即资本与储备标准(非银行机构需2500万港元实缴股本,且储备资产须100%现金或国债托管于持牌银行,每日披露头寸);本地化管控标准(至少3名高管常驻香港且通过金管局"适当人选"审查);系统安全审计标准(需通过香港认可机构(如ISO 27001)的安全认证,并建立实时AML监控系统),基本上可以说属于极高门槛。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