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过去二十年,金融行业在数字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业务流程逐步线上化、数据实现电子化管理、IT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这些进步为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和覆盖面的扩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金融行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代拐点,正在经历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再向智能化的深刻转型。这一转型核心由生成式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带来的能力范式跃迁所驱动,而智能体(AI Agent)则成为承载这些强大能力的核心载体,预示着金融生产力范式的根本性变革。
图1:金融行业的智能转型
深层痛点:金融业体系瓶颈与技术局限
金融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深层痛点。其中,金融体系瓶颈与技术局限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
当前的金融体系,尽管已具备一定数字化基础,但在高度复杂的业务场景下,依然面临流程固化、数据孤岛、人力成本高企、个性化服务不足等问题,这些“存量之困”构成了金融智能化转型的内在驱动力。
1、流程固化与自动化断点
传统金融业务流程往往基于人工经验和预设规则构建,结构固化,难以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虽然部分流程实现了自动化,但大多局限于单一环节,难以实现端到端的流畅衔接。
例如,KYC(Know Your Customer)(了解你的客户)文件核验、复杂交易审批、贷后管理等流程涉及大量人工审核和跨系统操作,效率低下。从银行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当前金融机构在应对合规高要求、处理大量文件核验等实际痛点场景时,现有自动化模式仍显不足,自动化效率提升空间有限。
2、数据孤岛与价值烟囱
金融行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然而这些数据往往分散在不同部门和系统中,它们之间的数据壁垒限制了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整合分析,因此,金融行业内部普遍存在数据孤岛现象。这导致难以形成统一、全面的客户视图、风险画像和市场分析,数据价值难以充分释放。
神州信息联席董事长王永利强调,数据壁垒是人工智能时代金融数智化转型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3、人力成本高与重复性工作
金融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金融机构的人力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时期,高企的人力成本会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
同时,在现有体系下,大量金融行业员工仍需花费精力从事重复性、流程性的操作任务,如数据录入、文档整理、报告生成、标准查询回复等。这不仅占用了高素质专业人员的时间,降低了整体生产效率,也推高了运营成本。
4、个性化服务不足与客户体验滞后
面对海量客户群体,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难以实现千人千面的定制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推荐。客户只能被动地接受金融机构提供的标准化产品和服务,缺乏选择权和参与感。客户需求响应速度慢,服务体验与互联网时代用户对“实时、个性化、便捷”的期待存在明显差距。
剑桥大学替代金融中心AI研究主管Kieran Garvey等指出,传统方式难以有效实现个性化理财、动态风险评估等面向未来的金融服务进阶路径。
大模型作为金融智能化浪潮的技术基石,其强大的能力为解决上述“存量之困”带来了曙光。然而,其自身的固有局限性也催生了对更高层级智能形态“金融智能体”的需求。
1、大模型的核心能力与价值
大模型凭借其强大的语言理解、文本生成和推理能力,能够显著提升金融行业在信息处理、内容生成和分析辅助方面的效率。例如,它们可以快速摘要海量金融报告、生成初步的分析文档、辅助撰写邮件或客户沟通脚本,并在智能客服、文档问答等场景中展现出色的表现。
正如英国投资协会技术工作组主席Michelle Scrimgeour所言,生成式AI带来了能力范式的跃迁,为投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创新空间。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也指出,大模型正逐步落地,有望统筹业务、提升协同与创新能力,并有望催生新型金融服务模式。
2、大模型在金融场景下的局限
尽管能力强大,大模型本身在金融行业的复杂应用场景下存在显著局限,这正是智能体诞生的必要性所在。
表1:大模型在金融场景下的局限表现
这些局限性表明,简单地将大模型应用于金融业务难以实现真正的端到端智能化,必须构建一个能够将模型能力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桥梁,这就是金融智能体的诞生的必要性。
破局之道:金融智能体的价值与潜力
金融智能体正是为了弥合大模型的局限性与金融业务的复杂需求之间的鸿沟而诞生的。它将大模型的强大认知能力与自主行动能力相结合,为解决当前的“存量之困”提供了破局之道。
金融智能体(Financial AI Agent)是一个具备一定自主性的AI实体,它能够感知其所处的金融环境,基于内部的模型或知识进行推理和决策,规划实现目标的行动步骤,并通过调用外部工具或系统接口来执行复杂金融任务,并根据执行结果进行反馈和调整。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感知-推理-规划-执行-进化”的闭环机制。
剑桥大学的Kieran Garvey等将Agentic AI定义为较传统GenAI更能自主学习、协作推理与自动决策的新一代AI形态。
图2:金融智能体的能力
一个完整的金融智能体通常包含以下六大核心模块,现针对每个模块的细化与增强建议,旨在构建一个更强大、更智能、更安全且能持续进化的金融智能体:
- 业务场景支撑:定制化智能体与市场资讯处理
- 知识供给体系:构建全面、专业的金融知识库
- 专业工具与模型:打造全流程金融服务工具箱
- 安全合规围栏:构建多层次金融安全防护体系
- 底层数据与模型基建:打造坚实的数据和模型基础
- 持续优化机制:构建自进化的智能体
通过以上六个模块的增强,可以构建一个更强大、更智能、更安全且能持续进化的金融智能体,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金融服务。同时,需要关注AI伦理和监管合规,确保AI应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表2:金融智能体的核心价值
金融智能体凭借其独特的架构和能力,能够为金融行业带来颠覆性的价值。
金融智能体不仅仅是现有工具的简单升级,其自主工作能力正在从根本上重塑金融行业的生产方式,释放巨大的生产力。
1、打破流程壁垒,实现端到端自动化
智能体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感知、规划并执行复杂任务链,从而打破传统流程中的自动化断点,实现端到端的流程自动化。例如,从接收客户贷款申请到完成身份核验(KYC)、信用评估、合同生成、放款通知等一系列跨系统、跨环节的操作,都可以由智能体协同完成。
一线银行AI负责人的实践经验表明,通过智能体实现的自动化KYC文件核验能够提升60%的审核效率,客服智能体可自动解决70%的标准客户查询,显著提升效率、降低运营开支。
2、自主感知与实时响应
智能体能够通过感知器实时监控内外部环境变化,例如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事件发生、客户行为模式改变或突发事件。基于这些实时感知的信息,智能体能够迅速进行分析和决策,并触发相应的行动,实现金融业务的实时、动态响应。
剑桥大学的Kieran Garvey和世界经济论坛的相关报告指出,智能体可实现实时市场响应和动态风控,这超越了传统基于滞后数据和人工分析的处理模式。
3、智能规划与复杂任务执行
面对一个高层级的业务目标(如“为客户生成一份定制化投资报告”),智能体能够自主将其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的子任务(如“查询客户持仓”、“获取最新市场数据”、“运行资产配置模型”、“根据模型结果撰写报告草稿”、“格式化报告”),并规划执行顺序。
通过调用相应的外部工具(如投资模型API、报告生成工具),智能体能够自主完成整个复杂任务链。尽管纯粹的“强自主性”通用智能体在金融领域的稳定性仍需提升,但结合传统工作流的混合方式已能有效增强任务执行能力。
此外,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等协议,作为连接大模型与外部工具的“万能接口”,进一步提升了智能体调用外部工具的集成度和效率。
4、持续学习与自我优化
优秀的金融智能体具备从历史任务执行中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智能体可以不断优化其决策逻辑、规划策略和工具调用方式,提高应对复杂和未知情况的能力,从而在长期应用中持续提升性能和准确性。
5、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
金融智能体的自动化和低成本特性使其能够有效地触达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覆盖的边缘人群和欠发达地区。通过智能体自动化微贷风险评估、提供定制化的移动银行保险产品、简化开户流程等方式,显著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推动金融普惠的实现。
Kieran Garvey和世界经济论坛将此列为Agentic AI在金融领域的重要创新优势之一。
金融智能体的演化路径:一场不可逆的生产力革命
金融智能体在金融体系中的角色正在逐步演进,引领一场不可逆的生产力革命,其发展轨迹从最初的辅助工具向更高级别的协作者发展,在特定场景下甚至可能成为任务主导者。然而,鉴于金融行业的高度监管和风险敏感性,人机深度协同将是金融智能体的长期共存形态。
图3:金融智能体的角色演进
1、从辅助走向主导:自动化与自治的演进
最初,人工智能(AI)主要在金融领域扮演辅助角色,例如自动化数据录入、报表生成等。但随着机器学习(ML)算法的进步和算力的提升,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正迅速扩展至更复杂的任务,如风险评估、欺诈检测和投资组合优化。
智能体,作为AI在金融领域的具体化应用,将逐步承担更多的决策与执行职责。例如,在信贷审批方面,智能体可以分析大量的企业财务数据和市场信息,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信用风险。
在交易执行方面,智能体可以根据预设的算法和市场条件,自动执行交易,提高交易效率。最终,在特定领域,例如高频交易、智能投顾等,智能体有望实现自动化甚至自治,自主完成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
2、“人机协同”深度融合:重塑金融机构组织形态
未来,金融机构的组织形态将发生深刻变革,人与智能体之间的协同将成为主流模式。智能体将成为金融专业人士的“超级助理”,提供实时的市场分析、风险预警和投资建议,帮助金融专业人士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更进一步,智能体将与金融专业人士“并肩作战”,共同服务客户、管理风险、进行投资决策。例如,在客户服务方面,智能体可以处理大量的日常咨询,并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理财建议,而金融顾问则可以专注于为高净值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在风险管理方面,智能体可以实时监控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并及时发出预警,而风险管理人员则可以根据智能体的建议,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这种人机协同的模式将充分发挥人和机器的优势,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新兴金融业态的催生: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
基于智能体的全新金融产品、服务模式和风险管理体系将不断涌现,推动金融业态的创新发展。高度个性化的实时理财顾问将成为可能,智能体可以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量身定制投资方案,并提供实时的投资建议。
全自动化的交易执行与风控闭环将提高交易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智能体可以根据预设的算法和市场条件,自动执行交易,并实时监控交易风险,及时采取风控措施。智能合规审计代理将降低合规成本和操作风险,智能体可以自动审查交易记录和财务报表,识别潜在的违规行为,并生成合规报告。
这些新兴金融业态将为客户提供更高效、便捷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也为金融机构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综上可见,金融智能体的演化路径是一场不可逆的生产力革命,它将重塑金融行业的组织形态、业务模式和技术体系,为金融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合理利用AI和智能体技术,金融机构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客户体验,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