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2025年7月23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发布《行稳致远的稳定币》一文。文章指出,稳定币作为新兴的支付工具,并通过监管而逐渐进入传统金融体系,有积极的意义,公众对它的功能和发展前景感兴趣并有所期待,正常不过。但是,我们有必要防范市场和舆论过度炒作。

以下为全文:

一个月前,我在这个栏目谈到如何推动稳定币在香港稳妥、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应为稳定币热潮降降温。观乎一个月来市场和社会上对稳定币的讨论热度,降温力度仍需加强。今天我想从监管角度再谈谈我们的看法,以及下一步如何按照稳妥、可持续的原则落实《稳定币条例》。

避免过度炒作

稳定币作为新兴的支付工具,并通过监管而逐渐进入传统金融体系,有积极的意义,公众对它的功能和发展前景感兴趣并有所期待,正常不过。但是,我们有必要防范市场和舆论过度炒作,最近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过度概念化。围绕稳定币的讨论容易集中于其对传统金融特别是支付体系的颠覆作用,但是一旦要由虚入实,从概念和理论层面转到应用场景和具体安排,就出现明显落差。以香港的经验为例,至今已经有数十家机构主动接触金管局团队,有的明确表示有意申请稳定币牌照,有的属于初步探路性质。总结这些接触的经验,很多只停留在概念阶段,如提出要提升跨境支付效率、支持Web3.0发展、提升外汇市场效率等愿景,但缺乏实际的应用场景,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和落实计划,更遑论具备管控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一部分能提供应用场景的,机构本身却缺乏发行稳定币的技术和管控各类金融风险的经验和能力。参与稳定币可以有多种模式,对于这类机构而言,较实际的做法似乎是与其他稳定币发行机构合作,提供应用场景,而非追求作为发行主体。

但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泡沫化趋势。近期随著稳定币概念的热炒,市场出现了过度亢奋的情绪,一些上市公司,不管本业与稳定币或者数码资产是否相关,只要宣称有意开拓稳定币业务即「点石成金」,股价即应声上涨、股票交易量大增之余,公司知名度亦得以大大提升。其实,我们早前已明确表明,在初阶段充其量只会批出数个稳定币牌照,换言之,失望者不在少数。而即使取得牌照,基于我们希望稳步发展的考虑,加上初期所需要的资源投入,对公司短期盈利的贡献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希望投资者在消化市场「利好」消息时保持冷静和独立思考。此外,我们注意到最近已经出现了借推销数码资产和稳定币进行的诈骗行径,令民众蒙受损失。《稳定币条例》8月1日生效,按照条例规定,自生效日起,向香港公众宣传推广任何无牌稳定币,均属违法。希望市民提高警觉,以免误堕法网;这段时间如果有人向你宣传推广无牌稳定币,亦必须保持警惕。

严防金融风险

稳定币也是近期各国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讨论较多的课题,讨论的焦点集中在稳定币的内在和外溢风险,包括对传统金融市场和银行的影响,但更大的关注点在于如何避免稳定币被不法分子利用作洗钱工具,特别是在跨境使用的场景。俗称「央行的央行」的国际清算银行在最新的年度经济报告中,就用了不少篇幅强调防范稳定币洗钱风险的重要性。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监管水平一向以稳健见称,在国际上也有良好的声誉。《稳定币条例》通过以后,我们马上就落实条例的监管和反洗钱两份指引征求市场意见,目前正根据反馈意见适当调整指引的要求,争取在7月底公布。我们预期最终的定稿与咨询草稿不会有太大的调整,而鉴于国际监管的共同关注,在反洗钱方面会订立更严谨的要求,尽量减低稳定币成为洗钱工具的风险,务求让香港稳定币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张弛有度是一种监管艺术。较严谨的监管要求难免会限制稳定币业务在短期内大幅扩张的可能性,业界因此会有反响,这是预期之中。毕竟受监管的稳定币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先严,走稳,然后按照实践经验再适度放松,较诸起步过松然后收拾乱象,明显更有利于市场和发行机构的持续健康发展。当然,我们要确保各种监管要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发行机构创造能够站稳成长的空间。

我们亦注意到近期市场上对申请程序有不少的传言,我们将于下周公布「稳定币发行人发牌制度」的摘要说明,文件会阐述金管局接受和处理牌照申请的安排,有兴趣的人士请保持关注。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