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01 背景分析
因此有分析认为,行业需要重视并落实这两项重要的要求。不能涸泽而渔,也存在共债风险,如不能自律,或需要红头文件的规范,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过,行业转型毕竟需要时间,而且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业内24%+助贷资产的首期逾期率、入催率、vintage等风险指标均有所上升,风险上升幅度20-40%;多家助贷机构DPD30的回款率进一步下降了小10个点。如果短期变动较大,各家集中往24%以内迁移的话,次级下沉助贷平台进一步被挤压,风险暴露加速,不排除部分平台流动性收紧、代偿资金链断裂、加剧风险外溢的可能。
事实上,在助贷新规引导下,行业也在积极转型。比如,尝试从“双融担模式”向“24%+权益模式”迁移并非全是所谓的权益之计,也是在探索合规模式下换取平台消化存量业务的时间。毕竟从36%到24%的转换背后,存在着诸多调整。因此,有分析认为,会员权益类的模式探索可能会在调研后规范发展,如银行信用卡商城等模式一样,受到严格约束,但不会“一刀切”。尤其是消金公司实质上就是下沉的信用卡部门,做好自营会员业务也在情理之中。
02
4、金融机构或需要向有关部门报备会员金融权益与非金融权益。
5、金融类权益或进一步受压降,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互联网助贷息费+金融类权益”的综合融资成本或不超过24%。
6、非金融类权益不默认/推荐购买或者须与借款非关联(尤其是在借款流程的设计上,不得将会员权益嵌入借款流程中),平台运营机构不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
此外,在与线下助贷机构业务合作时,银行与房产中介、汽车4S店等有实际经营场景者,要严格按照相关自律要求,与助贷机构约定佣金比例、频率以及上限,费用标准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并与市场实际相契合。严禁与无实际经营场景的线下信息中介类助贷机构开展业务合作。
目前在服务下沉市场方面,助贷平台发挥着积极作用。但还存着产品不规范、行业粗放发展的痛点,因此为了健康长久可持续发展,助贷业还需按照助贷新规的要求积极落实。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