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导致了深度伪造技术的泛滥——这种合成媒体能以假乱真地模仿个体的面容、声线与行为模式。过去三年间,深度伪造欺诈攻击呈现爆炸式增长,Onfido《2024年身份欺诈报告》显示,2023年此类欺诈尝试激增3000%。德勤近期深度伪造专题报告披露,仅美国企业在2023年因深度伪造诈骗损失达123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攀升至400亿美元。
金融领域尤为脆弱。iProov数据显示,2023年身份验证环节遭遇的深度伪造人脸替换攻击暴增逾700%。传统反欺诈工具难以应对深度伪造威胁,人工识别准确率持续低迷。多数决策者对深度伪造技术认知不足,凸显全球防御体系的缺失及对颠覆性法律与技术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
丹麦开创性立法:版权法修正案要点
为应对威胁,丹麦拟通过革新性立法修订《版权法》,开创性赋予公民对其身体特征、面部容貌及声音的类著作权所有权,将个人生物特征视为知识产权。
该法案核心在于为公民提供法律武器,打击滥用其身份信息的未授权深度伪造内容。个体将享有专属权利,决定自身生物特征在AI生成内容中的使用方式。一旦出现未授权深度伪造产物,当事人可要求网络平台立即删除。拒不执行的平台将面临"严厉罚款",并可能触发欧盟《数字服务法案》的跨境追责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该法案未将讽刺模仿及艺术表达列入豁免范围。法案预计2025年7月完成立法程序,2025年底至2026年初生效,由此确立"主动所有权"的新型权益保护范式。
丹麦拟议的版权法案将从以下方面根本性打击深度伪造欺诈:
一、法律机制革新
明确删除执行路径:法案为受害者创建直接法律依据,可强制要求平台立即撤下欺诈性深度伪造内容,显著简化维权流程并降低维权成本;
强化平台责任:对拒不删除的平台课以"严厉罚款",倒逼其投入深度伪造检测技术及快速响应机制,将责任主体从制作者延伸至传播节点;
构建主动防御体系:通过确立个人生物特征的类著作权所有权,使未经授权的深度伪造行为本身构成违法,在实质损害发生前即可启动司法干预;
创设新型产权保护:将个人形象纳入知识产权范畴,使利用深度伪造实施欺诈等同于版权侵权,为追索欺诈所得资产提供清晰法律路径,从根本上削弱犯罪经济收益。
二、对金融机构的深层影响
该法案将迫使金融业提升数字身份安全标准:
远程开户风控升级:深度伪造合成的虚假身份可突破KYC动态检测与生物认证,欺诈分子藉此开设账户进行洗钱活动,规避反洗钱筛查;
法律责任传导:当深度伪造账户被查实,受害者有权要求金融机构注销账户并追偿。若机构未能有效识别欺诈,将面临声誉损害与法律追责;
技术防御倒逼:法案间接提高数字身份验证门槛,推动金融机构加强活体检测、声纹识别等反欺诈技术投入。
该法案通过重构数字身份权属法律框架,从源头压缩深度伪造犯罪的生存空间,同时推动金融安全技术迭代升级。
为应对深度伪造欺诈威胁,金融机构需建立多层纵深防御体系:
一、核心技术防御升级
智能活体检测系统:通过微表情分析、皮肤纹理验证及3D景深感知技术,精准识别合成人脸攻击;
AI证件核验引擎:自动鉴别伪造证件与AI生成的合成身份文件,拦截虚假开户行为;
动态生物特征库:结合人脸匹配与实时异常监测,同步欺诈黑名单比对。
二、辅助验证机制
行为生物特征分析:基于击键节奏、鼠标轨迹等用户行为模式构建反欺诈模型;
自适应认证系统:实时监控交易路径、设备指纹及地理位置,高风险操作自动触发二次验证;
强身份验证协议:大额交易强制启用多因素认证,禁用纯语音/视频指令授权。
三、持续性技术迭代
深度伪造对抗网络:部署自适应AI检测算法,持续对抗快速进化的伪造技术;
加密数字身份体系:集成eID-Ident、银行身份认证系统等可信数字凭证,参考瑞典BankID与丹麦MitID模式。
立法引领:丹麦法案的全球辐射效应
丹麦版权法修正案(2025年7月立法)确立个人生物特征知识产权属性,构成全球数字身份保护里程碑。2025年下半年丹麦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将推动该法案成为欧盟统一法律框架,实现三大变革:
- 法律协同升级:与欧盟《数字服务法案》(DSA)、《人工智能法案》形成互补,强化平台责任追究机制;
- 权益范式转移:突破AI内容"标注"限制,赋予公民身份特征主动控制权;
- 技术辐射带动:倒逼全球深度伪造检测、阻断及溯源技术加速发展。
该法案通过重构"数字身份权属"法律基础,为全球建立可信数字生态提供范式样本。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