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日,中国金融传媒集团特聘高级专家、中国银行业协会原首席信息官高峰在“AI 智能体赋能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表示,“2025年是‘智能体落地元年’,预计将有超百个覆盖风控、营销等全链条的金融智能体方案呈现。”
当前,金融场景凭借刚需性成为智能体落地核心赛道,率先深度应用者将掌握下一代金融服务创新关键。电子银行网精心整理并剖析了部分银行的智能体应用案例,旨在为行业提供极具价值的学习借鉴范本。
一、AI数字员工:重构人力成本结构,释放生产效能
AI数字员工通过RPA、NLP、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正在替代银行网点大堂经理、信贷审核员、客服等岗位,实现"人机协同"的全新生产模式。浦发银行打造的3D数字人"小浦"已覆盖财富规划、信贷审核、智能外呼等12个数字岗位,在零售业务部、网络金融部等部门落地应用,形成可量化的数字化劳动力评价体系。
二、风控与信贷:从辅助决策到AI主导的智能决策体系
AI已突破传统风控的规则引擎局限,构建起实时自适应的决策中枢。宁夏银行"宁银小智"大模型整合央行征信、运营商数据、区块链交易记录等5000+变量,构建动态信用评分体系,信贷审批自动化率达90%,不良率控制在0.5%以下。在反欺诈领域,交通银行深圳分行引入AI大模型,对新客户进行政务数据、黑灰名单、社保公积金等多维交叉验证,开户流程实现"秒审秒批",涉诈风险降低70%。这些案例表明,AI决策系统已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决策引擎,实现风险识别率提升31%、运营成本降低50%的突破。
三、财富管理:生成式AI重塑个性化服务范式
财富管理正经历从"产品导向"到"需求导向"的智能化变革。兴业银行AI智能财富顾问通过分析客户资产状况、风险偏好、市场行情等数据,构建个性化资产配置模型,用户使用量突破140万户,促成产品成交168亿元。摩根大通推出的IndexGPT,通过扫描新闻主题创建"主题投资篮子",协助5万名员工完成投资决策。韩国新韩银行与DeepBrain AI合作的GenAI柜员机,以真实员工为原型提供24小时服务,可处理存款、贷款等64项业务,运营成本降低40%的同时客户满意度提升25%。这些创新证明,生成式AI不仅能实现千人千面的服务,更能通过实时市场分析动态调整投资组合,将客户资产年化收益率提升2-3个百分点。
四、C端智能体:方言交互与适老化设计推动服务普惠
金融服务正通过AI技术突破语言与年龄壁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下沉。招商银行泉州支行组建方言服务团队,用闽南话指导老年客户操作,设备距离自动适配视力需求;工商银行芜湖支行在ATM机增设语音播报延迟功能,保障听力障碍用户操作安全。交通银行深圳分行打造的"关怀版"手机银行,采用大字体、高对比度设计,简化至7步完成开户流程,老年用户转化率提升40%。这些实践印证:当AI理解方言的韵律、读懂老年人的操作习惯、捕捉下沉市场的消费特征时,金融服务才能真正触达"最后一公里"。
五、多智能体协同:未来竞争的核心战场
当单个AI智能体完成场景深耕后,多体协同正在创造指数级效能提升。蚂蚁数科推出的Agentar平台,支持编程、法律、金融等多领域智能体协作,一城商行通过该平台整合信贷审批、反欺诈、客户画像三个智能体,使小微贷款处理时效从3天缩短至2小时。中信建投证券部署的多智能体投顾系统,集成分市场分析、组合优化、客户沟通模块,将高净值客户资产配置效率提升300%。交通银行"RPA+AI"一体化方案更形成典型范式:通过微信小程序入口,RPA机器人自动核验客户材料,AI大模型实时计算风险评分,线下网点同步完成开户,使新客平均办理时间从30分钟压缩至10分钟,年压降人力成本760万元。这些案例揭示:未来银行竞争不再取决于单个AI的功能强度,而在于多智能体协同形成的生态化服务能力。
从浦发银行2019年推出首个3D数字员工,到2025年多智能体协同成为标配,AI智能体正经历从"工具替代"到"生态重构"的质变。当数字员工承担起标准化工作、风控决策由AI实时主导、财富管理实现毫米级需求匹配、方言交互打破地域限制以及多智能体编织成服务网络等等,银行业正在构建一个以AI为底座的新生态。这场变革不仅关乎效率提升,更在重新定义金融服务的本质——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个性需求为中心",而这正是AI智能体赋予金融业的最深刻价值。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