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文/洪偌馨、伊蕾
前几天,聊到关于个贷不良转让提速的话题后,有不少人来跟我交流。
其中,有两个比较大的误读:一是,个贷不良转让呈现的趋势——账龄短、已核销、未诉讼资产数量上升,就是放贷机构在「躺平」。二是,不良转让增多就是不良率恶化、资产质量下降的表现。
不良资产转让机制,是通过将不良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既可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还能实现风险的分散与转移。
以前大家没得选,只能自己做清收,现在有了进入公开市场交易的选择,放贷机构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制定新的贷后策略。与其说放贷机构选择「躺平」,不如说他们是在重新核算成本收益后,调整了作业模式。
不良转让不是催收的终点,而是分工优化的起点。而转让提速背后,本质上则是「效率和成本」的问题。
1. 重算清收「账本」
最近,中国银行信用卡发布的公告显示,该行将对信用卡账户因逾期所产生的相关诉讼费用一并纳入涉诉信用卡账单中。
其中,涉及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诉讼费、仲裁费、财产保全费、差旅费、执行费、评估费、拍卖费、公证费、送达费、公告费、律师费等等。
也就是说,以后恶意欠款的持卡人,除了要还本金、利息,还要支付银行追讨、清收这笔欠款带来的各项支出。
有网友评论:堂堂大行连这些小钱都要计较?
这还真不是一点小钱。
不管是信用卡中心,还是消费金融公司,他们都具有客户数量多且分散,贷款额度小等特点,从几千到几万不等。
清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运营的事儿,且不说诉讼涉及前述一系列费用,就算机构愿意承担这些费用,法院的诉讼案号也是有限的。消费信贷的诉讼量大、立案难,这也是更多信用卡中心、消费金融公司的个贷不良资产转让大多是「未诉讼」状态的根本原因。
也正因如此,近年来不少业内人士一直在呼吁增设互联网法院等司法资源,提升诉讼处理效率。
以消费金融公司为例,包括蚂蚁、招联等头部机构都加速入场。随机抽取4家消费金融公司在银登中心的转让公告,可以看到,「转让资产未诉讼」是大家的共同选择。
在2021年《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下发前,个人不良贷款的批量转让一直是处置个人不良资产的「禁区」。
但随着个贷不良风险攀升、金融机构化险需求增大,堵不如疏。「银登中心」的转让试点就为个贷不良处置打开了「泄洪通道」,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升整个市场的效率,也让放贷机构能够卸下不良包袱。
而对受让机构来说,化解不良风险本就是AMC的职责,只不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地方AMC偏离了原本的「轨道」,而承接个贷不良也是「回归本源」。
过去几年,个贷不良批量转让的数量和频次持续提升,这足以说明市场供需双方都有真实需求。
当然,除了成本考量之外,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在清收方式和标准上也面临较大的掣肘。
目前,在谈及不良处置和清收话题时,有一条鲜少被提及的限制:国有银行,及有国资银行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不能直接减免本金,也不能随意减免利息。
这个规定来源于人民银行1996年发布的《贷款通则》三十七条:「未经国务院批准,贷款人不得豁免贷款。除国务院批准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令贷款人豁免贷款。」
这就导致包括信用卡中心、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在清收环节,比如电催、调节的时候,可商议的空间十分有限。
而眼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现实挑战是「不良」生成加速、清收压力增大、反催收联盟猖獗,在商议空间和处置方式有限的情况下,非常容易激化机构和用户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投诉量暴增、消保难度陡增。
相较之下,专业的AMC机构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更多元、更灵活,比如,可以减免本金,让消费者以一个较低的费用就能解脱债务。在行业风险整体上升的背景下,不良转让无疑给前述矛盾提供了一个更高效的解决出口。
2. 市场化的「考验」
在个贷不良资产生成加速、处置压力陡增的背景下,不良资产转让确实为缓解机构与用户的直接矛盾提供了缓冲带,但这并不代表放贷机构可以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缺位」。
立足于当下的市场环境,影响还款的两大核心要素——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机构贷后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大大提升。
过度关注不良「回收率」可能会因为动作变形而伤害客户利益,但一味压降「投诉率」指标也会给「黑灰产」可乘之机。
因此,放贷机构不仅要重新考量化债的方式和手段,更要从根本上打破机构与客户「零和博弈」的局面,将机构权益与客户权益之间的关系从对立转化为共生统一。
这也是近些年监管部门不断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将消保考核纳入业务管理全流程的根本原因。
化债和消保都是系统性工程,除了监管的推动和机制的优化,新技术的应用同样重要,不仅可以进一步降本增效、加快处置流程,也可以在缓解消保难提上起到重要作用。
典型如招联的智鹿大模型消保智能体,具备以客户情绪分析为基础的投诉预测能力,能够精准找到需要安抚的潜在客户,主动给予协商解决方案。
在此基础上,招联的「自愈」贷后交互服务体系,则引导客户主动交互解决还款问题。它可以根据客户历史还款表现,结合提供的表明还款困难材料,为其提供协商还款、利息减免等个性化纾困政策。
另一方面,公开交易意味着整个流程的公开、透明,一切都会暴露在尽调的「显微镜」之下,也意味着必须接受市场「用脚投票」。
尤其,目前银登中心成交的批量个人业务在挂牌时绝大多数都选择多轮竞价方式,这意味着一部分资产包可能因为被「抢购」而卖出更高的价格,但也有一些资产包可能因为乏人问津而流拍。
事实上,虽然同样是「不良资产」,但是底层资产的每一点细微差异都可能会影响资产包转让时的最终价格。
比如,从贷款性质来看,经营性贷款、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在交易时的折价率有着显著差异,经营贷款因客群质量相对优质,账龄相对较短,转让价格居首。
与此同时,逾期账龄也与折价率直接相关。截止到2025年一季度,逾期账龄在一年以下的资产的平均折扣率为12.6%,而账龄5年以上的资产平均折扣率仅为1.8%。
银登中心发布的《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年度报告(2024年)》也提到,个贷市场投资者更倾向于收购整体规模较大,但户均规模小的资产包,更青睐借款人平均年龄在30至50岁的资产,对资产逾期时间偏好差异较小。
为了提升资产包的吸引力,放贷机构们会在招商公告中进一步提炼资产「亮点」:
比如,除了前述显性的账龄、资产类型之外,借款人档案齐全、联络率高、名下有资产、年龄在30-50岁……等特征,都意味着他们的回款概率可能更大,以获得更大的溢价权。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亮点」并非在贷后环节「包装」出来的,而是需要从前端就对客群、风控有深度洞察和把控,才能让资产更具市场竞争力。毕竟,AMC机构同样要考虑成本收益、商业可持续的问题。
当然,个贷不良批量转让业务自2021年起步至今仅四年,相关的配套保障政策仍待完善。
招联总经理章杨清在《中国金融》上的一篇署名文章中就曾提到,受多重因素影响,在实践中存在诸如已转让资产客户征信无法更新(部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征信报送资质不全)、投诉处理责任主体不明(债权已转让,投诉处理责任仍属出让方)等问题,也增加了部分客户和机构的误解和矛盾。
从这个角度来看,个贷不良转让市场的扩容与成熟,是金融体系韧性提升的重要一环。它不是任何机构的卸责盾牌,更不是「偷懒」的捷径,而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个贷风险处置走向专业化、市场化、精细化的破局之路。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