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作者:周京,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总监

编者按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于2025年8月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标志着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从传统的“资金供给”模式,向由产业真实需求牵引、多层次金融工具协同、“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战略框架转型。

一、引言

1. 政策出台背景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深刻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大国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意见》将其定位为服务“制造强国”与“金融强国”双重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

2.《意见》的战略意义

首先,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图将金融资源从低效领域引导至国家战略急需的尖端技术和现代产业体系,是保障关键产业链安全与韧性的核心抓手。

其次,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通过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投向实体经济,对稳定工业投资、提振市场信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试图系统性地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融资“堵点”和“痛点”,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引擎。

二、核心内涵与创新机制

1. 总体目标与顶层设计

《意见》的顶层设计清晰明确,提出了至2027年的阶段性目标: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其政策框架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三大支柱、两大保障”,系统性地构建了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路线图”。

2. 三大核心支柱:构建现代化金融支持体系

支柱一:提升核心竞争力

聚焦于科技创新与产业链韧性。核心举措包括优化金融政策工具支持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关键技术攻关,并为突破核心技术的企业上市、并购、发债设立“绿色通道”。同时,强化对产业链链主企业及核心配套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

支柱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着眼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包括优化对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的金融服务,提升科技金融质效以支持新兴与未来产业布局,并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和数字金融的牵引与赋能作用。

支柱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与对外开放

强调区域协调与国际合作。支持产业向中西部、东北地区有序转移,提升特色产业集群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水平,并增强跨境金融服务能力以支持企业“走出去”。

3. 关键创新金融工具与模式

《意见》的突出亮点在于推动了一系列金融模式的创新,旨在破解实体经济的融资难题。

耐心资本:明确提出引入长期资金,支持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耐心资本的核心是超越短期财务回报,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与技术潜力,这对于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的硬科技企业至关重要。

创新积分制:探索建立基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非传统信用评价体系。此举旨在解决拥有核心技术但缺乏传统抵押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优而授信难”的困境,是对传统基于财务报表的信用评估体系的重大突破。

产业链金融:深化推广基于“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的融资模式。

金融机构内部机制改革: 《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并完善内部激励与尽职免责机制。这是从金融机构内部治理入手,确保政策意图能够有效传导至业务一线的关键制度保障。

三、金融支持关键领域的策略分析

1. 赋能先进制造业,攻克“卡脖子”技术

为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意见》构建了“信贷+资本市场+产融结合”的立体化支持策略。在信贷支持方面,引导银行开发专属信贷产品,服务于科技型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需求。在产融结合方面,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路演、培育、财务顾问等综合服务,主动嵌入产业生态,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2.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在数字基建融资方面,引导中长期贷款支持5G、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3. 助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在绿色金融方面,通过运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等工具,有效发挥了引导制造业向低碳循环方向发展的牵引作用。

四、结论

《意见》是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它将金融定位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其成功与否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十年的产业竞争力,其最大的亮点在于由产业的真实需求牵引金融供给,构建了系统性的服务框架。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