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

2025年8月22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发布《专精特新企业融资实践路径与安全策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旨在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融资策略和安全保障措施,助力其在复杂多变的融资环境中稳健前行。

一、《报告》发布的背景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加速重构,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战场。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持续推动着我国的产业升级突破。它们或深耕于产业链的某一关键环节,或崛起于前沿科技的“无人区”,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显著特征,成为支撑产业的底层基石。

然而,这类企业普遍面临“轻资产、高创新、长周期”的融资困境,传统金融体系难以适配其发展需求。北交所设立、科创板扩容等政策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新机遇,但融资结构失衡、风险定价失真等问题仍制约其成长。

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适配创新发展的融资体系,成为关乎国家产业链安全与经济韧性的重大课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发布本报告,旨在通过系统性研究,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破局之策”,为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为政策制定者优化顶层设计提供实践参考。

二、《报告》的主要内容

本报告以“政策-风险-策略”为分析框架,深度剖析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痛点与突围路径,形成兼具理论创新性与实践指导性的研究成果。

1. 宏观层面:政策与市场的演进脉络

政策演进脉络(2011-2025年):

报告梳理2011年至2025年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演进历程,从“概念提出”到“梯度培育体系”构建,展现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持续升级。

资本市场变革:

北交所的设立为专精特新企业开辟“主阵地”,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提供孵化平台,形成“基础层-创新层-北交所”的梯度衔接机制。

政策协同挑战:

实践层面仍然面临区域政策落地不均衡、跨部门协作机制缺失等堵点,导致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受损,金融供给与创新需求存在结构性错位,需通过系统性改革提升政策协同效能。

2. 微观层面:结构性矛盾与核心痛点

企业“轻资产”特征:

专精特新企业价值集中体现于知识产权、研发团队及品牌声誉等无形资产,呈现显著的“轻资产”属性,与传统金融体系形成矛盾。

创新价值评估困境:

传统信贷模型依赖有形资产抵押,无法评估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价值。

传统评估范式滞后:

依赖历史财务数据和固定资产抵押价值,无法量化创新指标,在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活动中暴露出滞后性。

3. 安全策略:构建“三位一体”创新体系

企业需求端:

强化内源融资能力,通过精益财务管理、知识产权布局提升自身信用;优化融资结构,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金融供给端:

创新风险评估模型,引入技术专家评审、产业链数据验证等维度;开发“投贷联动”、“供应链金融”等产品,匹配企业全周期需求。

政策设计端: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扩大政府性担保覆盖范围;推动数据共享平台建设,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

三、《报告》的启示

《报告》聚焦国家战略支点企业的融资难题。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安全本质上是国家创新生态的“战略支点”,其“轻资产、高创新、长周期”特征与传统金融体系呈现结构性的矛盾。唯有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协同机制,才能破解“创新价值发现难、风险定价失真、政策落地梗阻”等系统性难题,构建“技术+资本”双轮驱动的安全策略。

未来,融资环境将加速转型,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智能风控体系迭代升级,推动“数据驱动”与“产融融合”双轮协同发力,为专精特新企业融资环境带来根本性变革。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将持续跟踪研究,为构建与中国科技实力相匹配的金融支撑体系贡献智慧。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报告》全文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