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发布了《专精特新企业融资实践路径与安全策略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作为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旨在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一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融资策略,助力其在复杂多变的融资环境中稳健前行。

文/周京,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总监

本章节(第三章)从微观视角剖析专精特新企业的经营特征、融资需求及结构性矛盾,揭示其融资需求特殊性,指出传统金融供给与创新需求的错配是融资困境的根源。

本文将遵循“企业画像描述 -> 融资需求解析 -> 困境根源探索”的逻辑主线,结合国家部委最新政策文件与权威数据,系统描绘精特新企业“高研发、高价值、轻资产” 的典型特征,探索构成其融资特殊性的根本起点。

一、企业核心的经营特征

专精特新企业的经营模式与传统企业存在显著差异,传统信贷产品难以匹配其资金需求节奏:

1. 轻资产结构:

专精特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呈现出典型的“轻资产”特征,其核心价值体现为知识产权、研发团队等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占比低于传统制造业企业,核心资产难以通过传统抵押方式融资。例如,“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7%,远超规上企业平均水平。这种对技术创新的执着投入,是其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根本保障。

2. 非线性成长路径:

专精特新企业需要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依赖持续研发投入,成长曲线呈“非线性”特征,技术突破后可能实现爆发式增长。例如,“小巨人”企业占全国规上工业中小企业3.2%的数量,贡献了10.9%的利润,验证其高附加值特性。

然而,这类企业投入期与回报期存在显著时间差,其价值创造力往往难以通过传统的财务报表完全展现。

3. 现金流错配:

企业成长期需大量资金投入研发与市场拓展,而盈利回报周期长,导致经营性现金流承压。技术商业化需经历客户验证、量产爬坡等环节,传统信贷产品难以匹配其资金需求节奏。企业需要依赖外部融资,但传统金融供给难以覆盖长周期需求。

传统基于历史财务数据和固定资产的风险评估模型,在面对这类以未来潜力为主要价值的创新企业时,往往会“失灵”,无法准确评估其信用风险和发展前景。这正是其融资困境的结构性起点

二、企业融资的渠道偏好

由于专精特新企业呈现出“轻资产、非线性成长、回报周期长”等企业特征,其融资需求呈现全生命周期、多元化特征:

1. 初创期:

技术研发投入大、风险高,亟需能够共担风险的股权融资来完成从0到1的突破。

股权融资偏好强烈:企业倾向于选择产业资本或耐心资本(如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这类资本不仅能缓解资金压力,还能通过技术合作、市场渠道赋能提升企业竞争力。

2. 成长期:

产品定型、市场打开,需要债权融资(如银行贷款)来扩大生产、抢占市场份额。

“债权+股权”组合需求:在不同发展阶段,专精特新企业渴望获得“债权+股权”相结合的综合化融资服务。成长期企业需综合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供应链金融等债权工具补充流动性,同时通过股权融资解决资本金问题。

3. 成熟期:

企业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则寻求通过资本市场(如上市融资)实现价值发现,并为扩张和并购提供资金支持。

“商行+投行”服务需求:企业不仅需要资金,更需金融机构提供战略规划、并购重组等综合服务,助其整合产业链资源。

三、企业融资的困境根源

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困境本质上源于传统金融逻辑与创新经济规律的冲突:

1. 信息不对称:

金融机构缺乏对前沿技术的专业认知,难以评估技术壁垒和市场潜力,造成了“看不懂、不敢贷”的普遍现象。企业在研发投入期,财务报表往往不佳,甚至亏损,这与银行传统的、基于历史盈利能力的信贷风控模型相悖。

一方面,企业核心研发数据涉及商业机密,难以向金融机构充分披露,导致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信息披露不充分、不规范,进一步加剧了金融机构的评估难度。

2. 信贷模式的矛盾:

传统模型依赖历史现金流、利润率等指标,无法衡量技术潜力与未来价值,导致成长期企业被判定为高风险。在以有形资产为核心的抵押文化下,专精特新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知识产权,却因其估值难、流动性差,导致其抵押贷款可得性低,面临价值被严重低估甚至不被认可。

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国内缺乏公允、权威、高效的第三方评估体系,评估结果往往难以获得银行的普遍认可。与房产、设备等有形资产不同,知识产权的专业性极强,流动性差。一旦企业违约,银行手中的专利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买家并快速变现,导致风险敞口过大。

即使如此,金融机构也在此领域积极探索。例如,中国银行推出的“惠如愿·专精特新贷”和专门针对知识产权的“知惠贷”等创新金融产品,正是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并开发定制化服务的典型案例。

3. 耐心资本缺位:

目前的金融服务供给仍以短期逐利导向的标准化信贷产品为主,难以匹配专精特新企业全周期成长所需的长期、稳定且具备风险容忍度的资本需求。需要引导更多产业资本或耐心资本,对专精特新企业等科创领域进行配置。

2024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这标志着“耐心资本”的重要性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四、总结

作为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专精特新”企业以其强大的创新活力与经济贡献备受瞩目。但其“轻资产结构、高技术投入、长研发周期”的固有属性与传统金融体系存在深度适配偏差,由此引发的融资可获得性不足、资金成本高企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现有风险评估体系在专精特新企业场景下面临系统性挑战,亟需构建适配的面向未来的风险评估框架。


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 大力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求是, 2025-05-16.https://www.miit.gov.cn/xwfb/bldhd/art/2025/art_a2c095bab05e4373a0794550dd5f06ae.html

[2] 新华社.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议[EB/OL].(2024-04-30). https:// www.mee.gov.cn/ywgz/sthjzk/zcwj/202404/t20240430_1071234.htm.

[3] 中国银行. (2024-07-30). 金融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 “普”聚“新”光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普惠力量 [新闻稿/专题报道]. 中国银行官方网站. https:// www.boc.cn/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