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影响股市走势的6大核心因素包括:经济面、政策面、资金面、行业面、公司面、情绪面。今天来讨论资金面,包括保险资金加速入市、居民存款开始转向股市、杠杆资金活跃但风险可控、外资回流趋势明确等。

文/《清华金融评论》王茅

上证指数近期表现强劲,其关键特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突破十年新高。8月18日成功突破2015年高点3731.69点,创近十年新高;8月25日继续攀升至3883.56点,阶段涨幅达27%,自2025年4月低点3040.69点起算。

二是量能显著放大。8月25日单日成交额突破3.17万亿元,为2024年10月以来次高量能,市场活跃度激增。今日(8月26日)成交量有所减少,不过也超过了2.7万亿元。

驱动A股上扬的关键资金面因素

A股近来有如此良好表现,驱动因素众多,本文仅从资金面来考量,多类增量资金共同推动A股上扬。

一是保险资金加速入市。规模激增。截至2025年8月22日,险资权益投资规模突破4.7万亿元,较去年底增加6223亿元,全年预计增配超万亿元。政策松绑后(权益资产配置上限提升),当前配置比例仅20.1%,远低于监管上限。

当前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配置上限最高可达50%,具体比例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分档确定。配置上限分档标准: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350%,权益资产上限50%;250%≤充足率<350%,上限40%;150%≤充足率<250%,上限30%;100%≤充足率<150%,上限20%;充足率<100%,上限10%(需立即停止新增权益投资)。

险资持续进入A股和H股,原因在于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险资通过增配高股息股票(如银行、能源蓝筹)对冲债券收益下滑,头部险企单家增持规模达千亿级。

二是居民存款开始转向股市。居民储蓄开始转移。2025年7月单月,居民存款减少1.1万亿元,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元。资金活化信号。M1增速回升至4.6%,M2-M1剪刀差收窄至3.7%,显示活期资金增加,叠加债基收益回落,资金通过ETF、公募基金加速入市。

三是杠杆资金活跃但风险可控。两融余额创新高。截至8月14日达2.048万亿元,为2015年7月以来最高,但杠杆率更低(保证金比例80% vs 2015年50%),占流通市值仅2.3%。

四是外资回流趋势明确。北向资金放大。7月日均成交额超2000亿元,环比增36%,单月净流入27亿美元。

全球配置调整。鲍威尔在北京时间8月22日晚10点召开的全球央行年会上“放鸽”,罕见地为降息打开了大门。鲍威尔明确指出,现在政策已经明显处于限制性区域,如果经济前景和风险的天平开始转向,我们就得相应地调整政策。如此一来,美元未来将进一步走弱,叠加人民币资产估值优势,进一步吸引外资。

五是其他中长期资金提供支撑。政策引导。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扩大,另根据2025年1月22日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公募基金确实被要求未来三年(2025—2027年)每年增持A股至少5900亿元。国家队托底。中央汇金2025年二季度买入ETF超2000亿元,65%配置沪深300指数。

A股若能走出“长牛慢牛”,将带来什么影响?

事实上,A股若能走出“长牛慢牛”,这是国家非常希望看到的,这将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激活消费动能,助力经济复苏。财富效应提振消费信心。房价持续不振的背景下,股市慢牛可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通过家庭财富效应(持股收益增长)增强消费意愿,缓解通缩压力。替代房地产的财富蓄水池功能。过去70%家庭财富依赖房产,慢牛行情可以使得股市成为新财富载体,引导居民资金从存款转向投资,释放消费潜力。

二是赋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慢牛环境利于硬科技企业通过IPO、增发等直接融资,支持研发投入。促进风险投资良性循环。稳定的股市回报增强天使投资退出预期,推动资金流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三是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构建“贸易—投资”人民币闭环。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后,慢牛行情下A股有望成为核心配置资产,避免换汇流出。

今日市场有所回调,在持续走高后出现回调是健康表现,也有利于场外资金的入场。

注:本文是一些关于投资的思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