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发布了《专精特新企业融资实践路径与安全策略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作为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旨在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一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融资策略,助力其在复杂多变的融资环境中稳健前行。
本章节(第四章)提出风险矩阵模型,指出金融机构传统模型依赖历史现金流、利润率等指标,无法衡量技术潜力与未来价值的情况,传统风险评估体系在专精特新企业场景下面临系统性挑战,需要构建面向未来的风险评估框架。
本文将遵循“风险矩阵剖析 -> 传统评估模型失效 -> 风险评估框架重构”的逻辑主线,结合国家部委最新政策文件与权威数据,系统提出具有前瞻性与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旨在为破解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难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风险矩阵:专精特新企业融资的核心风险敞口
目前,我国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正面临一个矛盾:一方面,政策大力扶持,资本市场寄予厚望;另一方面,一级市场融资却显著降温。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一级市场发生融资事件258起,同比下降41.6%;已披露融资金额153.2亿元,同比下降53.7%,IPO收紧进一步加剧了其融资难度。
究其原因,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风险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需从“内生”与“外生”两个维度构建风险矩阵:
1. 内生风险:
技术迭代风险:核心技术可能被颠覆性技术取代,导致企业前期投入归零。同时,某些关键技术指标无法突破,可能会导致项目最终失败,陷入经营危机。
市场商业化风险:产品虽具技术优势,但需求不及预期,无法产生稳定现金流。同时,技术领先不等于市场接受,产品可能无法形成规模化销售。
核心人才流失风险:研发团队关键成员离职可能引发技术断层,其稳定性直接关系企业存亡。对于生物制药企业,科学家的出走可能导致临床试验停滞。
规模化生产风险: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产品从小规模生产到大规模交付,可能面临工艺放大失败等风险。如果产品的销售收入远不及预期,难以覆盖高昂的研发成本。
2. 外生风险:
产业链波动风险:产业链任何环节可能直接冲击企业经营的风险。上游某些关键原材料或核心零部件依赖单一供应商,存在“断供”风险。下游过度依赖少数大客户,议价能力弱,经营风险高度集中。
政策与市场环境风险:企业生存发展于外部政策与市场生态中,易受多重不确定性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冲击。产业政策调整、原材料价格波动、国际贸易摩擦、市场竞争加剧等外部因素,都可能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
融资连续性风险:企业对外部融资存在高度依赖,其运营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外部资金 “输血” 以维持现金流稳定。若后续融资进程出现中断(如投资方撤资、融资环境恶化等),将直接打破现有资金平衡,易引发企业资金链断裂,进而对生产经营、项目推进造成重大冲击。
二、传统评估模型的“失焦”与“失效”
金融机构传统模型依赖历史现金流、利润率等指标,无法衡量企业的技术潜力与未来价值,专精特新企业面临系统性挑战:
1. 依赖历史数据:传统模型以财务报表为核心,将过往盈利稳定性、现金流连续性作为核心评判标准,但初创期企业常无盈利记录,多数资源倾斜于技术研发,呈现 “高投入、低营收” 的阶段性特征。
2.固守有形资产:知识产权估值体系不完善,行业内既缺乏统一的技术价值评估标准,也没有成熟的无形资产流转与处置机制,导致无法对知识产权、品牌、数据等核心无形资产进行公允定价和风险缓释评估。
3. 缺乏行业洞察:银行信贷员难以理解技术壁垒,导致将成长期的企业被判定为高风险。即便企业主动提供技术检测报告、行业专家意见,也常因信贷员缺乏解读能力,导致其无法成为评估模型中的 “加分项”。
4. 单一评估维度:过度关注现金流的“稳定性”,将其作为判断企业还款能力的核心指标,忽视了对管理团队、技术壁垒、商业模式、政策契合度等因素的考量。
三、构建新型风险评估框架
金融机构在未来需要构建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的风险评估框架,打破传统模型对历史财务数据的单一依赖,建立覆盖技术、市场、团队、财务与政策全维度评估体系,精准匹配 “技术驱动、轻资产、高成长” 的企业特性,具体框架设计如下:
1. 技术领先性评估
技术领先性评估聚焦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核心关注专利组合质量与布局、技术独创性与壁垒高度、研发管线的前瞻性布局及技术迭代速度。通过引入行业技术专家参与评估,可更精准判断技术的成熟度与商业化可行性,避免因 “技术认知盲区” 导致的价值误判。
2. 市场潜力评估
市场潜力评估从需求侧验证技术商业化价值,重点考察细分市场规模增速、客户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定位及客户粘性。此外,需关注企业市场拓展能力,例如新客户开发、渠道合作伙伴拓展等,这些指标反映技术商业化的落地速度。
3. 团队与治理评估
团队与治理评估聚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织保障,需评估创始人及核心团队的行业经验、股权结构稳定性及治理规范性。董事会需覆盖技术、产业、资本背景,形成决策制衡。需关注核心团队的稳定性,如核心技术人员的离职率、竞业禁止协议,避免因关键人才流失导致技术断层。
4. 财务健康度评估
财务健康度评估突破传统财报局限,关注研发投入强度、现金流覆盖率及订单预付款比例等先行指标,反映其商业化前景是否被市场验证。政府补贴在营收中的占比及可持续性,也需纳入评估,判断企业盈利对政策的依赖程度。
5. 政策与产业契合度评估
政策与产业契合度评估锚定企业战略站位,需匹配国家级产业规划、地方产业集群协同效应及产业链关键节点地位。此外,需评估企业获取政策支持的能力,例如是否已获得专精特新 “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等资质认证,能否享受税收减免、信贷贴息等优惠政策。
未来,建议监管部门推动风险评估模型标准化,例如建立“技术价值认证”体系,将新型风险评估框架标准化,增强金融机构信心。此外,鼓励金融机构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引入外部专业力量参与评估,提升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推动金融资源更高效地流向优质专精特新企业。
四、总结
专精特新企业在我国产业链升级与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中占据关键地位,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力军。然而,其 “高研发、高成长、轻资产、高风险” 的特征,与传统信贷体系的风险偏好形成结构性错配,致使融资困境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突出难题。
对此,本文深入剖析专精特新企业的特有风险矩阵,明确了传统信用评估模型在该领域的失效性,并结合前沿研究与产业实践,构建起融合技术领先度、市场潜力、团队治理、财务健康指标及政策产业契合度的五个维风险评估框架。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推广标准化技术价值认证体系、深化金融产品创新等兼具前瞻性与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旨在为破解专精特新企业融资困境提供系统性方案,为后续提出 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需求的路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1.https://www.gov.cn/lianbo/fabu/202501/content_7000482.htm
[2]创业邦. (2024, 9月12日). 寒气依旧,上半年专精特新小巨人融资事件同比减少40%,IPO同比下降近70%|2024H1专精特新资本市场报告 [新闻报道]. 腾讯新闻.https://news.qq.com/rain/a/20240912A04NW100#:~:text
[3] 新京报. 北京“专精特新”专板的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数量“满百”在即[EB/OL].2025-01-27. https:// www.bjnews.com.cn/finance/2025/01/27/123456789012.html.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