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这种“稳”并非高枕无忧,过度依赖政府信用和政策支持,可能让商业银行彻底走向“城投化”——要么零风险,要么系统性风险。

在8月份的尾巴上,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披露季渐入高潮。

尽管净息差持续承压、信贷需求结构性分化、资本市场波动加剧,但上市银行整体业绩呈现“利润稳中有进、资产质量稳固、结构持续优化”的特征。

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越来越多投资者倾向于相信:中国银行业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中,展现出超预期的经营韧性。

在错综复杂的内外部挑战之下,银行为何还能“这么稳”?

01 息差趋稳,利润稳中有进

近年来随着基准利率下行叠加存量房贷利率集中调整,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市场普遍预期,受贷款重定价影响,资产端收益率仍将下行。

令人意外的是,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并未因此大幅下滑。相反,2025年上半年,多家银行实现利润正增长。以杭州银行为例,其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6.67%;常熟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3.55%;青岛银行、齐鲁银行等城商行也保持两位数增长。

这种“稳”的背后,是银行在息差压力下主动求变、多点发力的结果。

首先,负债端成本优化成为利润“稳定器”。尽管存款重定价存在“滞后效应”,但随着高息长期存款集中到期,负债成本改善红利在2025年加速释放,有效对冲了资产端收益率的下行压力,使得净息差虽承压但趋于边际企稳。

其次,非利息收入成为利润增长的“新引擎”。在手续费收入方面,随着基金、保险费率调整逐步完成,低基数效应显现,手续费收入企稳回升。银行在财富管理、投行业务、托管业务等领域的布局深化,也增强了收入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更为重要的是,银行正通过服务国家战略,开辟“第二增长曲线”。2025年,“五篇大文章”已成为银行转型的核心方向,既契合国家政策导向,也顺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大潮。

02 信贷转向,资产质量稳定

银行的“稳”,不仅体现在利润上,更体现在资产质量的持续夯实。

在近年来宏观经济波动、房地产风险暴露、消费信贷承压的背景下,银行能否守住风险底线,不仅关系到自身业绩,也关乎金融稳定。

从2025年中报数据看,上市银行整体资产质量保持稳健,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股份行如中信银行,不良贷款率1.16%,为十年来最好水平;城商行代表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稳定在0.76%的低位,且连续18年保持在1%以下。

这种“稳”,归根到底来自中国经济的韧性与财政体系的厚实,同时也是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与风控体系进化的结果。

信贷结构的转向至关重要。2025年上半年,银行信贷投放延续“对公强、零售弱”特征。相比对公贷款,零售贷款受居民收入预期、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较大,风险敞口更高。通过调整投放结构,银行有效对冲了零售端的风险暴露,增强了整体资产质量的韧性。

此外,数字化风控能力显著提升。银行普遍加大科技投入,构建智能风控模型,实现对客户信用、交易行为、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控与预警,实现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转变。

03 稳从何来:历史纵深与全球视野

要真正理解中国银行业今日之“稳”,必须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纵深与全球视野中进行审视。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优先”的深刻转型。

2000年代初,中国银行业在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后,迎来了长达十余年的“黄金时代”。彼时,GDP高速增长、城镇化快速推进、房地产市场繁荣,为银行提供了充足的信贷需求和丰厚的利差空间。银行的核心战略是“做大”,通过规模扩张实现利润增长。

然而,经历了2013年“钱荒”、2015年股市调整、2020年疫情冲击等一系列事件,监管重心逐渐从“促发展”转向“防风险”,银行进入“严监管、去杠杆、补短板”的新阶段。这一系列深刻的制度变革和风险出清,为中国银行业今天的稳健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意味着,2025年的“稳”,是过去多年主动“挤水分”、强监管、补资本的成果体现。

从全球视野看,中国银行业的“稳”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和市场环境。

相比欧美银行业,中国银行体系有着强大的国家信用背书和政策协同能力。中国政府能够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监管政策的协调,为银行体系提供稳定的宏观环境。

另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的“大政府+大市场”混合模式之下,我国商业银行不仅是商业机构,也是国家战略的执行者。这种角色使其能够深度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获得稳定、优质且风险可控的资产。

此外,中国有着相对封闭且庞大的国内市场,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内需潜力巨大,为银行提供了广阔的业务空间和风险分散能力,使其受外部冲击的影响相对较小。

04 结语

概言之,中国银行业所展现出的“稳”,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不应该以利润调节、坏账隐藏等为由而无视。

从更长的历史周期和全球格局看,这种“稳”是中国银行业历经深刻变革、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必然结果,也体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独特优势。

然而,这种“稳”并非高枕无忧。因为过度依赖政府信用和政策支持,可能导致银行市场化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弱化,甚至彻底走向“城投化”——要么零风险,要么系统性风险。

如何在保持“稳”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市场化、国际化和创新能力,是中国银行业未来必须面对的课题。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