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张晓燕、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Christian T. Lundblad、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施东辉和华夏基金高级研究员张子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2017级博士生校友)合作撰写的论文《中国股票市场中的境外资本——基于公司层面的研究》(Foreign Capital in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A Firm-Level Study)被国际金融学顶刊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正式接收并待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始终是资本市场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随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机制持续完善,以及跨境互联互通制度改革的纵深推进,境外资本已逐步从市场"参与者"成长为境内股票市场的关键主体。在此背景下,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随之显现:不同制度框架下,境外资本在境内股市的投资表现是否存在系统性差异?其对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影响路径与效应如何?这些关键问题既关乎制度设计的科学性评估,也指向市场开放方向的优化方向,亟需通过系统性的研究给出解答。
本论文聚焦于境外投资者研究领域的两大核心问题:境外资本能否推动本地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与信息效率提升?其作用机制又是什么?借助企业层面的高频交易数据,本文发现:在中国A股市场,境外投资者的交易行为能够有效预测股票的短期与中长期价格走势。这种预测能力主要源自境外投资者对企业基本面的深刻认知,而非交易引发的价格压力或者流动性补偿效应。同时,本文提出境外投资者的价格预测能力或许受益于中国信息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既有文献表明境外资本在本地市场中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关于境外投资者是否能够准确预测股票收益率并推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学界尚未达成共识。部分研究发现,在日本、德国和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境外投资者难以准确预测股票收益率并获取丰厚回报。另有研究指出,在芬兰以及部分新兴市场,境外投资者具备一定的股价预测能力,但受限于数据样本,这些研究未能为境外投资者的预测能力提供直接证据。
运用高频交易数据,本文全面考察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以及通过“沪深港通”机制参与A股交易的境外投资者行为。结果显示,在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这三类境外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均能有效预测股票的短期与中长期价格变动,其预测能力与境内机构投资者相比毫不逊色。通过分解可知,传统的“投资组合分散化”“价格压力”以及“流动性补偿”等因素均无法充分解释境外投资者的预测能力,这表明境外投资者在A股市场拥有一定的信息优势。
为验证“信息优势”假说,本研究深入探究了投资者重点关注的三大类信息:企业盈余公告、分析师评级报告以及财经新闻,并剖析了境外投资者交易行为与这些公司信息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境外投资者能够有效预测信息发布后一段时间内的股价变动,且在股价大幅波动的“重要事件日”,其预测能力更为显著。这为境外投资者对本地上市公司基本面具有深入了解提供了直接证据。
最后,本文对境外投资者“信息优势”的形成机制展开探讨。研究表明,公司信息环境的持续改善有助于降低境外投资者的信息获取成本,进而增强其预测能力。以分析师覆盖度作为公司信息环境的衡量指标,结果显示,在分析师覆盖度高的股票中,境外投资者的收益率预测能力更强。此外,在海外业务占比高、股权结构相对分散的企业里,境外投资者的股票预测能力也更为突出。研究结果还表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可能有助于提升境外投资者的表现。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型开放历经二十余载实践探索,境外资本的交投行为已逐渐成为A股市场投资者重点追踪与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市场参与主体全面把握境外资本行为特征、构建差异化应对策略勾勒出完整图谱,也为监管层系统评估制度实施成效、精准辨析不同制度安排的效能与潜在挑战提供了重要实证支撑,更为引导境外资本更好地服务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针对性建议。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