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2025年9月1日,大湾区进出口商业总会联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重磅发布《大湾区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发展与安全白皮书(2025)》(以下简称“《白皮书》”)。双方此次联合发布《白皮书》,旨在通过学术引领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以“安全与发展并重”为核心主线,系统梳理大湾区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发展演进脉络、破解实践痛点、提出解决方案、展望未来图景,为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及中小微主体提供兼具战略高度与实操价值的行动指南。

文/周京,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总监

大湾区承载着推动外贸转型、产业升级和制度创新的多重使命,是粤港澳大湾区在新发展格局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第二章 “供应链金融市场现状与生态分析” 深入剖析全球及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的现状,并着重强调大湾区作为供应链金融生态试验场的独特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本章正视大湾区供应链金融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包括信用孤岛、技术鸿沟、风险升级、制度壁垒和人才短缺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决定大湾区能否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本章旨在为理解大湾区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的机遇与风险提供宏观视角。

一、全球与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概览

本节从全球视野出发,描绘供应链金融市场的整体轮廓,并重点分析中国市场的机遇与发展趋势,为理解大湾区的发展奠定基础。

1.全球供应链的深度重构

地缘政治风险、疫情冲击与可持续发展要求,正驱动全球供应链向更具韧性、更加多元化和区域化的方向演变,这催生对更敏捷、更具适应性的金融服务的庞大需求。

2.小微企业的融资缺口

传统金融体系难以有效覆盖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数字供应链金融如何发挥普惠价值,填补这一“蓝海”。

3.技术的指数级发展

细化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如何解决供应链金融的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传递难题,并提供更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

供应链金融市场正经历高速扩张,数字化转型是核心驱动力。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的《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2024》,2023年,我国供应链金融行业规模超过40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88%。

本节概述全球和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的现状,强调数字化转型的驱动作用,以及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供应链金融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和普惠化的方向发展。

二、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共生的金融生态圈

当下供应链金融市场已不再是任何单一机构可以主导的领域,而是演化成一个由多方参与、相互竞合、彼此赋能的复杂生态系统。本节深入剖析供应链金融市场中各类参与主体的角色、优势与挑战,以及它们之间的生态关系。

1.商业银行

传统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挑战,包括传统风控模式的僵化和对中小微企业服务不足等,逐步从“信贷供给者”转型成为“生态整合者”。

2.非银金融机构

非银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具有灵活性和专注于特定资产的优势。

3.电商/产业平台

电商/产业平台掌握海量数据的优势,以及需要防范自融风险和解决数据协同难题。

4.金融科技公司

金融科技公司拥有技术研发能力和模式创新速度,但也面临缺乏金融牌照和资金的限制。

5.供应链核心企业

供应链核心企业对产业逻辑的深刻理解和对上下游的强大控制力,但金融专业能力和服务范围有限。

本节构建一个多元共生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清晰地描绘各类参与主体的角色、优势、挑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分析大湾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更细致的视角。

三、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演进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信息技术不断深入、信用确权方式不断演进的历史。本节梳理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演进历程,揭示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和信用确权方式不断演进对行业的影响。

1.0:线下确权

银行主导的“1+N”模式强调其原始性、效率低下和欺诈风险。

2.0:线上流程

核心企业介入的“N+1+N”模式强调信息孤岛和信用穿透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3.0:平台整合

生态协同的“M+N+1”模式强调普惠性和高效性,但也面临数据隐私和互联互通的挑战。

4.0:智能驱动

万物互联的“N*M”生态模式详细描述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和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解决传统难题。

在智能驱动时代,供应链金融将演变为一个高度智能、自动、可信和高效的去中心化金融网络,实现资金对实体经济的精准、即时滴灌。

四、大湾区:供应链金融生态试验场

本节将目光聚焦于大湾区,分析其在发展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潜力。强调大湾区拥有产业、制度、政策和科技的四重优势,使其成为发展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的理想试验场。

1.产业根基: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的“沃土”

大湾区拥有全球最密集、最高效的制造业集群,使得“产业集群+跨境电商”模式得以充分发挥,海量的金融需求是创新的根本驱动力。

2.制度创新:“一国两制三法域”的“催化剂”

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澳门的桥梁作用,以及三大自贸区的先行先试政策,为跨境资金流动和金融产品创新提供空间。

3.政策东风:先行先试的“加速器”

广东省和深圳市的具体政策红利,例如将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覆盖至全部地级以上市,以及鼓励数字人民币等技术。

4.科技引擎:数字经济前沿的“动力源”

广东省汇聚以腾讯、华为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和金融科技创业公司,以及大湾区在 5G、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五、生态发展的痛点与挑战

本节分析大湾区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面临的痛点与挑战,强调这些问题若不能有效解决,将制约其发展。

1.信用体系的“碎片化”与“孤岛化”

各部门和机构的数据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导致“数据有很多,信用没形成”的尴尬局面,数字信用体系的建立任重道远。

2.技术应用的“不均衡”与“高成本”

大型平台和金融机构有能力投入巨资研发和应用AI、区块链等技术,而广大中小微电商卖家和制造企业则因成本高昂、人才匮乏,大型平台和中小微企业之间存在数字鸿沟的风险。

3.风险识别的“复杂化”与“隐蔽化”

跨境、线上和数字化环境下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各国数据隐私保护、反洗钱、税收等法规的差异,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合规压力。

4.跨制度协同的“壁垒”与“摩擦”

“一国两制三法域” 既是优势,也是挑战,需要解决法律体系、监管规则和数据跨境流动管理等方面的差异。

5.专业人才的“结构性短缺”

市场极度缺乏既懂跨境电商业务,又懂供应链管理,还精通金融产品和前沿科技的“跨界复合型人才”。

6.平台生态的“失衡”

大湾区缺乏一个具有绝对引领地位的、决策总部型的超大型跨境电商平台。

六、总结

本章深入分析全球和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的现状,并重点强调大湾区作为供应链金融生态试验场的独特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本章强调技术创新、数据互联互通、风险管理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后续章节探讨大湾区如何构建安全高效的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体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发展网. (2024, 11 月 22 日). 2024 版《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绘制先进制造业全球供应链的最新图谱。中国发展网.

http://www.chinadevelopment.com.cn/xc/2024/1122/1921769.shtml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