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中国金融案例中心    编译:谢彬彬、齐稚平】

2025年8月,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协同推进:2024年BIS央行数字货币与加密资产调查报告》(BIS Papers No.159)。报告基于对全球93家央行的调研数据,系统呈现了2024年各国央行在央行数字货币(CBDC)研发、稳定币应用及资产代币化领域的进展,揭示了数字金融生态演进的核心趋势。

调研背景与核心定义

本次调研是BIS连续第八年开展的CBDC与加密资产年度调查,于2024年10-12月实施,覆盖全球93家央行,所在经济体占世界人口的78%、全球经济产出的94%。受访者包含28家发达经济体央行与65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央行,部分经济体为首次参与调研(如阿曼、巴勒斯坦等)。

报告对几个概念做出了界定:

  • 央行数字货币(CBDC):央行货币的数字化形态,分为零售型与批发型。零售CBDC面向公众,是现金的数字替代,为央行的直接负债;批发CBDC面向金融机构,为代币化的央行准备金,用于机构间交易结算,具备可编程性。
  • 加密资产:私人部门发行、依赖密码学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数字资产,稳定币是其子类,旨在通过锚定法定货币或其他资产维持价值稳定。
  • 资产代币化:在可编程平台上生成并记录资产数字表示的过程,涵盖商业银行存款、债券、房地产等资产,或影响央行在支付、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领域的职能。

CBDC研发:参与度高企,批发型进展领先

1. 参与度与聚焦方向

在受访央行中,91%正在探索零售CBDC、批发CBDC或两者兼具,虽较2023年的94%略有下降,但实际参与研发的央行数量从81家增至85家,反映出CBDC研发的全球共识在强化。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研发焦点呈显著差异:89%的发达经济体央行同时推进两类CBDC研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央行更倾向于聚焦单一类型——36%专注零售CBDC,17%专注批发CBDC。这种分化源于两类经济体的金融体系特征与需求差异:发达经济体注重通过批发CBDC优化跨境结算与金融市场效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则更关注零售CBDC在提升金融包容性、改善国内支付体系中的作用。

表: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研发差异

2. 研发阶段对比

对批发CBDC的探索普遍比零售CBDC更为深入。发达经济体中,38%的央行已启动批发CBDC试点,17%正推进批发CBDC实际落地;相比之下,仅有15%的央行开展零售CBDC试点,尚无实际落地案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中,35%的央行正开展批发CBDC实验,高于零售CBDC的27%,16%的央行已启动批发CBDC试点。

零售CBDC方面,截至2024年末,全球仅有巴哈马、牙买加、尼日利亚三个国家推出了实际可用的零售CBDC,2024年无新增落地案例。但各国推进力度未减,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零售CBDC上更具优势,4%已推出实际产品,21%处于试点阶段。

3. 核心驱动力

维护央行货币地位是各国央行研发CBDC的首要动机。近80%研发零售CBDC的央行与75%探索批发CBDC的央行将其视为"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因素,主要应对现金使用下降及代币化资产交易对央行货币结算地位的影响。

不同类型CBDC的研发还存在差异化动机:零售CBDC的驱动因素还包括提升国内支付效率(如简化交易流程)、保障支付安全(如防范私人支付工具风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还特别关注通过零售CBDC促进金融包容(如服务无银行账户人群);批发CBDC的研发主要受提升跨境与国内支付效率、增强结算安全性等因素驱动,且这些动机的重要性近年来显著上升。

稳定币与加密资产:应用有限,监管加速

1. 稳定币应用

稳定币在加密生态外的支付应用仍较有限。除加密资产交易与去中心化金融(DeFi)场景,稳定币主要被小众群体用于国内零售支付(20%)、汇款(21%)与跨境零售支付(20%)。但部分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表示,稳定币在其国内批发支付(1%)、跨境批发支付(1%)、跨境零售支付(2%)及汇款(4%)中存在 "较广泛甚至显著使用",反映出稳定币在部分外汇管制较严或跨境支付基础设施薄弱的经济体中,成为补充性支付工具。

2. 监管进展

全球加密资产监管框架建设明显提速。截至2024年末,45%的经济体已出台针对稳定币与加密资产的监管规则(2023年为35%),22%的经济体正在制定或推进监管框架。监管模式上,多数经济体选择"定制化监管"而非依赖现有金融规则:发达经济体中,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美国等已推出或计划推出针对稳定币的专项监管框架;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及欧盟等则针对广义加密资产制定专项规则,例如欧盟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条例》(MiCA)已于2024年12月生效。

报告强调,加密资产具有跨境属性,各国需及时、一致地落实国际标准(如FSB关于全球稳定币的监管建议等),以防范监管套利、保护消费者与投资者利益。同时,各国央行应将加密资产监管与CBDC研发协同推进,形成"监管+创新"的双重应对策略。

资产代币化:发达经济体引领,债券领域成焦点

资产代币化在全球范围内探索步伐加速。48%的经济体表示已开展金融或实物资产代币化相关工作,其中38%的经济体已发行代币化资产,38%的经济体处于试点或实际发行筹备阶段。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存在进展差距:86%的发达经济体央行正在进行资产代币化相关工作,其中半数已有代币化资产实际落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央行仅有32%开展相关工作,且多处于研究或概念验证阶段,实际落地的仅有5家。

从资产类型看,债券是最主要的探索领域:超三分之二开展资产代币化的经济体正在探索(38%)或已发行(31%)代币化政府或企业债券,中国香港、菲律宾、泰国等均有代币化政府债券发行案例。投资基金份额是第二大代币化资产类别,房地产、股票、商业票据等也被纳入探索范围。但从市场规模看,代币化资产仍处于 "小众阶段"。

结算工具选择上,批发CBDC是最主要的结算资产,其次是传统商业银行存款、代币化存款与传统央行货币,稳定币的使用有限(仅1家央行选择)。这反映在代币化金融市场中,央行货币的安全性与公信力仍被视为核心需求。此外,商业银行在存款代币化领域的探索值得关注:30%受访经济体的商业银行已开展存款代币化相关工作,少数经济体的商业银行已推出实际存款代币服务,且多个项目处于试点或落地筹备阶段,未来存款代币可能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代币化市场的重要桥梁。

结论与展望

2024年,全球央行在数字金融领域的探索"协同推进":CBDC研发保持高强度,批发型进展领先于零售型;稳定币应用虽整体有限,但在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境场景中作用凸显,推动各国加速监管;资产代币化在发达经济体引领下逐步落地,债券市场成为核心场景,且与CBDC的研发形成联动。

报告指出,支付结算体系正在经历多重变革,数字创新与代币化为央行重审自身职能提供了契机。CBDC是央行维护支付体系安全效率、应对数字金融挑战的重要工具之一,各国需根据自身金融环境,在研发阶段、应用场景与设计特征上选择适配路径。

未来,尽管CBDC发行属于主权决策,但全球协同仍至关重要。各国央行需加强合作协调,推动CBDC在跨境支付等领域的互操作,共同构建安全、高效、包容的数字金融生态,为全球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创新奠定基础。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