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正以创新姿态重塑传统资产流通模式,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目前来看,发行RWA对于公司股价的影响是正面的,虽然实际融资数额并不大,但会极大提高企业知名度与企业形象,比如8月21日,之前成功发行RWA的朗新集团(300682.SZ)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363.85万元,同比增长近200%。
然而,虽然RWA基本原理,即现实资产上链,看上去很直白,但实际上也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简单,“创新红利”背后亦隐藏着诸多法律风险。因为在严格的监管体系下,看似微不足道的合规小瑕疵,也可能让RWA项目陷入停滞,甚至带来巨大损失。飒姐团队今天就结合实务经验,为朋友们说一下RWA发行过程中需面对的四大主要风险点,以及在其中律师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帮助企业解决什么问题,供大家参考。
底层资产风险
底层资产是RWA的价值锚点,也是项目的可行性基础。底层资产选取并非天马行空,在目前RWA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最好选取具备盈利率高、方便上链、收益可视化特征的资产。
在合规方面,风险则集中在三大方面:一是权属不清晰,即资产可能存在隐性共有人、历史代持关系,或已被设立抵押、质押等担保物权,甚至存在司法查封、冻结记录未披露等;二是合规性缺失,不同类型的底层资产需满足特定监管要求,如不动产需完成权属登记、金融资产需由对应持牌机构管理、部分特殊行业资产还需取得专门行政许可,若未达到这些标准,资产本身合规性就处于缺失状态,更不具有“上链资格”;三是权利稳定性不足,部分资产受政策调整、行业监管变化等外部风险影响较大,如高能耗、高污染类资产可能因政策收紧而需整改或付出额外运营成本等,这些都会导致资产价值波动,并影响链上资产收益稳定性。
就底层资产而言,律师首先可以就如何选取合适的底层资产为企业提供建议,并代表企业去和SFC(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金融监管局等监管机构进行沟通,判断相关底层资产是否具有可发行性。
其次,对底层资产的合规性进行全面核查以及风险排查,通过开展穿透式法律尽职调查,核查所有权证书、权属变更记录、担保登记文件、司法文书等材料,明确资产是否存在权利瑕疵;还需审查资产是否完成必要的备案、审批流程等,协助企业补充缺失的合规文件;最终就底层资产的合规性出具专项法律意见书,在核查过程中,可为企业就出现的风险点设计应对方案,如要求原权利人解除担保、完善权属证明等,确保底层资产干净、合规、可稳定上链。
代币法律属性风险
香港对RWA代币监管的基本立场是“分类监管”,香港证监会将RWA代币明确分为“证券型代币”与“非证券型代币”,美国SEC则主要是基于豪威测试,从资金投入、共同企业、基于他人努力、合理收益预期四个维度,来判断加密资产是否划分为证券,并采取具体的监管尺度。
在香港,若代币被认定为证券型代币,需纳入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监管,如果未按此定性推进项目,则可能被视作“非法发售证券”;同时,证券型代币需由香港证监会持牌VASP(如第1类、第7类牌照持有者)提供发行、交易服务,若企业选择无资质平台,项目或被叫停。
在这个层面上,律师可以帮助企业对代币的法律属性进行定性,并依据代币法律属性制定相关的合规发行方案,同时协助企业与香港持牌机构进行对接。即首先,依据香港证监会“代币分类测试”对RWA代币进行法律定性,明确是否属于证券型代币;其次,若为证券型代币,则需协助企业对接香港持牌VASP,并进一步审查平台牌照资质,确保发行渠道合规。
资产上链风险
资产上链是RWA项目落地的核心环节之一,涉及技术对接、权利映射等多个法律要点。
在此过程中,企业面临的风险一是上链技术合规性不足,选择的区块链平台未满足监管要求(如未通过安全测评、不具备合规存证资质等),或上链过程中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数据加密、权限管控),导致链上资产信息有被泄露、篡改的数据安全风险;二是资产权利映射不清晰,未明确底层资产权利与链上代币权益的对应关系,如资产收益分配、处置权限在链上的实现方式未得到明确界定,这就可能引发后续和投资者之间的纠纷;三是链上资产与线下资产脱节,未建立线下资产变动与链上信息同步的机制,如底层资产被抵押、转让后未及时更新链上记录,从而导致链上代币价值与实际资产状态不符,误导投资者的同时有可能触发监管机构问询。
在这个阶段,律师首先需协助企业审查上链技术方案的合规性,评估区块链平台的资质(如是否具备监管认可的存证、安全资质等),然后协助企业制定数据加密、权限管理、应急响应等安全制度,确保技术层面符合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法规要求;其次,需要制定资产权利映射规则,起草底层资产与链上代币的权益对应协议,明确收益分配、资产处置、风险承担等环节的链上实现方式,避免权益模糊引发纠纷;最后,设计链上线下资产同步机制,起草资产变动通知、链上信息更新的操作规范,明确企业、技术方、托管方等主体的责任,确保链上资产信息与线下资产状态实时一致,防范信息脱节风险。
信息披露风险
信息披露是RWA项目保护投资者权益、规避监管风险的核心环节,企业披露义务也是监管机构的重点审查对象,企业若存在披露不充分、不真实、不及时的问题,将面临多重法律风险。
以美国为例,企业信息披露义务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业务披露,企业需对其业务中出现的重大事项进行说明,包括目前阶段与未来计划,二是风险揭示,包括技术及网络安全风险、业务实施风险、运营风险、证券相关风险及其他适用法律法规风险,三是其他信息披露,主要涉及对所发行的加密资产、管理人员、财务报表、持有人相关条款等与发行具有密切联系的信息披露。
在对上述信息的披露过程中,可能出现披露内容不完整、不真实、不及时、不合规等情形。如未全面披露底层资产信息、资产上链方案、风险因素、收益分配机制等关键内容,或对资产价值、项目收益预期、风险程度等进行虚假陈述,隐瞒资产瑕疵、监管风险等重要信息,还有未按监管要求或约定时限更新项目进展、资产变动、风险事件等信息,以及未通过指定渠道披露信息,或披露文件格式、内容逻辑不符合监管规范。这些都可能被认定为“信息披露违规”,严重的还将面临投资者集体诉讼及监管处罚。
律师在信息披露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首先,律师会协助企业明确信息披露的范围与标准,根据监管要求及项目特点,梳理需披露的核心内容,确保披露内容完整。
其次,审查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核对披露内容与尽职调查结果、项目实际情况是否一致,删除虚假陈述、夸大表述,补充必要的风险提等示。
同时,制定信息披露流程,明确披露时限、渠道、格式要求,协助企业起草合规的披露文件。
最后,还可根据企业要求,协助企业建立信息披露动态管理机制,跟踪项目进展,提示企业及时披露重大事项(如资产变动、监管问询),同时为相关披露文件出具法律意见书,防范企业因信息披露违规而面临法律责任。
写在最后
对企业而言,RWA的价值在于通过技术创新激活传统资产的潜力,但这份潜力的释放必须建立在合规的基础上。底层资产的瑕疵、代币定性的偏差、上链流程的疏漏、信息披露的不足,任何一个风险点的爆发,都可能让企业前期投入付诸东流。
律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像是企业在项目启动到运营过程中的“合规伙伴”——通过识别风险、应对风险、化解风险,帮助企业在创新与监管之间找到平衡。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