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4)》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正式迈入“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全球治理”的新阶段。随着数字金融在规则制定、技术应用、服务民生等领域的持续突破,中国有望在全球数字金融格局中进一步巩固“领跑”地位,为世界数字金融发展提供“中国样本”——而这份报告,正是开启这一征程的关键“路线图”。

作者:周道许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十五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

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4)》出版背景:时代变局下的“中国方案”

当前全球数字金融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部分国家因技术壁垒、监管差异导致发展分化,而中国数字金融已完成“工具替代—生态重塑—治理输出”的阶段性跨越,正式进入从“跟跑”向“领跑”转型的关键期。

在此背景下,中国互联网协会数字金融工作委员会编著的《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4)》于2025年2月在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该书由肖钢、周延礼、李礼辉担任顾问,由陈静担任主编,由杨竑、张永福担任执行主编。这份报告不是普通行业白皮书,它既是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行动指南,更是中国向全球输出数字金融治理规则的“种子文件”,标志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正式纳入国家战略顶层设计,成为推动金融强国建设的关键载体。

二、《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4)》重要意义:多维度赋能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4)》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行业成果,更在于从国家、产业、社会三大维度构建数字金融发展的价值坐标系,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

1.国家层面:锚定金融强国的关键路径

报告首次以“数字金融”为重要抓手,将“金融强国”这一宏观战略转化为具体的实施路径——数字金融不再是孤立的技术创新,而是串联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底层枢纽,通过明确发展方向与评估标准,确保国家金融战略落地有抓手、推进有节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金融支撑。

2.产业层面:从“碎片化创新”到“系统性升级”

长期以来,数字金融创新多分散于银行、保险、证券、互联网平台等单一领域,存在技术壁垒、数据孤岛与协同不足的问题。报告通过整合跨领域创新实践,打破行业与市场边界,形成了跨业、跨市场、跨境的“协同作战机制”。这种整合并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通过统一的逻辑框架(如数字化转型路径、风险防控标准),推动金融产业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升级”,提升整体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与韧性。

3.社会层面:践行“金融人民性”的价值底色

报告明确了数字普惠金融的“中国标尺”。这一设计的关键逻辑,是让数字金融回归“服务人民”的本源——通过技术降低金融服务门槛,解决农村地区、新市民群体、老年人群体面临的“融资难、服务远、使用繁”问题,让金融科技的成果惠及更多民生领域,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4)》三大特点:权威、实战、系统的融合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4)》之所以能成为金融强国的数字“路线图”,关键在于其兼具权威高度、实战价值、系统思维与前瞻视野,实现了“理论指导性”与“实践操作性”的统一。

1.权威属性:监管与市场的“同频共振”

报告的编委会构建了“监管智慧+市场经验”的双关键架构:顾问层由长期参与金融监管的资深专家组成,确保内容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与行业治理逻辑;执行层由金融机构科技子公司、头部互联网平台的实操团队主导,保证建议贴合行业实际需求。这种“监管语言”与“市场语言”的融合,避免了报告沦为“纸上谈兵”或“短期利益导向”,使其既具备国家战略的高度,又拥有落地实施的可行性,彰显了跨领域协同的权威价值。

2.实战导向:规避转型风险的“行动指南”

报告的关键实用价值,在于系统总结了历年来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经验教训——通过梳理转型中常见的“战略摇摆、组织梗阻、数据烟囱”等典型问题,形成了可直接用于决策的“风险规避框架”与“整改清单”。不同于普通行业报告的“泛泛而谈”,这份报告聚焦“如何避坑”“如何落地”,例如针对机构数字化战略不清晰的问题,提供了从顶层设计到组织调整的全流程建议,帮助金融机构少走弯路,将转型成本转化为发展动能。

3.系统框架:建立数字化能力的“建设体系”

报告构建了一套“全维度、多层级”的数字金融能力建设框架:横向覆盖“数字治理、科技应用、客户服务、生态构建”四大关键领域,确保数字金融建设无死角;纵向贯穿“战略、组织、流程、技术、数据、人才、文化”七级实施梯度,实现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执行的贯通。借助这一框架,金融机构可快速完成自身数字化能力“体检”,精准定位短板,为转型提供“量身定制”的路径,体现了系统思维的专业性。

四、《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4)》三大关键启发:重构数字金融发展的“底层逻辑”

报告不仅总结当下,更为未来数字金融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1.数字金融发展:从“体量扩张”到“规则引领”

在数字金融时代,全球金融竞争的焦点已从“资产规模”“网点数量”转向“标准制定权”——谁能主导数字身份、跨境支付、数字货币等关键领域的国际规则,谁就能在全球金融格局中占据主动。未来中国需在数字金融关键领域主导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全球跨境支付、绿色金融等领域以“中国方案”为参考,这标志着中国金融发展逻辑从“规模优先”向“规则优先”的战略转型。

2.新质生产力的“潜力场”:县域数字金融

县域经济既是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贡献大量GDP与就业),也是数字金融渗透的“薄弱环节”。当前县域数字金融的关键突破点,在于通过数字技术构建农业金融闭环——例如将农产品生产、销售、融资等环节数据打通,解决农业经营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让金融资源精准流向县域产业。这一方向不仅能释放县域经济活力,更能让数字金融真正扎根实体经济,成为乡村振兴与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3.数字金融可持续的底线:筑牢安全屏障

数字金融的创新与发展,始终需以安全为“基石”。随着数字金融与技术融合不断加深,风险已呈现 “技术驱动、跨域传导、隐蔽性强” 的新特征,如数据泄露引发的用户权益受损、算法偏见导致的金融歧视、网络攻击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威胁等,传统 “事后补救” 的风险应对模式已难以适配。因此,需构建“事前预防 — 事中监测 — 事后处置”的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这一防控体系的关键价值,在于既为数字金融创新保留了充足空间,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确保数字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赋能民生改善的过程中始终 “行稳致远”。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