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天气灾害可能对宏观经济造成破坏性影响。其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影响取决于灾害类型,可能呈现暂时性或持续性特征。极端天气冲击是否会传导至经济活动并进而影响通胀,是货币政策制定的关键考量。若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和通胀的影响短暂且轻微,货币政策制定者可能采取"穿透式"应对策略;反之,若价格上涨引发通胀预期上升,则需收紧货币政策;若灾害对经济增长造成重大且持续的负面影响,则可能需要放松政策。

2025年9月,国际清算银行发布专题研究,通过细分行业影响和通胀构成要素,深入分析七类天气灾害(寒潮、干旱、洪水、热浪、山体滑坡、风暴和野火)的经济效应。首先,研究人员评估了2000-2024年间89个国家季度实际GDP增长的累计影响;其次,研究人员考察了54-131个国家不同行业年度产出的变化;最后,研究人员分析了151个国家食品、能源、核心及整体通胀的月度波动。采用面板局部投影法,重点研究灾害对GDP的16季度累积效应及对价格的12个月持续影响。

研究揭示,天气灾害对GDP的负面影响可能相当显著且持久:平均规模的干旱、山体滑坡和野火事件分别在四年后导致GDP下降2%、1%和0.4%。在行业层面,农业、林业、渔业以及采矿、建筑、水能源等行业易受多种灾害冲击。大多数灾害类型对通胀的影响相对有限且短暂,但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及持续性明显高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其他构成部分。财政缓冲空间和保险机制可有效减轻自然灾害的负面冲击。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