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当外卖骑手在算法重压下冒雨前行、连喘息的间隙都成奢望;当职场人陷入“加班才安全”的无效内耗,我们难免疑惑:明明站在技术迭代的浪潮里——工业机器人替代了重复劳动,智能算法优化了稀缺资源的配置,可为什么“内卷”反而成了横跨企业、行业乃至个体的共同焦虑?

就在我们依旧在为这场“越努力越迷茫”的困局寻找答案时,202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揭晓,为我们递来了拨开迷雾的理论“罗盘”。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与彼得・豪伊特三位学者,因深刻阐释“创新如何驱动经济增长”摘得殊荣。他们的研究不是束之高阁的学术理论,而是精准回应了中国经济的现实困惑——为什么有些竞争能催生技术突破,有些却只会陷入“量增利减”的内耗?如何让创新真正成为打破内卷的突破口?

北京时间10月13日傍晚,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25年度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其中,一半奖金授予莫基尔,以表彰他们“发现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另一半奖金则共同授予阿吉翁和豪伊特,以表彰他们“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三位学者通过理论模型与历史案例分析,揭示了技术创新如何推动长期经济增长,并探讨了创新过程中制度环境的关键作用。该研究为理解现代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视角。

莫基尔的启示:创新生态是反内卷的根基

莫基尔的核心贡献在于揭示了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知识启蒙与制度保障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一发现精准点破了中国内卷的深层症结:资源有限下的无效博弈,企业陷入技术趋同——价格竞争 ——研发不足的恶性循环,而这背后,正是知识积累不足与创新生态缺失的深层制约。

莫基尔在研究工业革命起源时指出,17世纪“培根计划”的提出是知识在经济增长中地位显著上升的关键转折点,该计划通过扩大知识数量、增强知识可及性,为技术突破奠定了基础,这种“有用知识的扩散”正是创新活力的源头。事实上,这与我国今年重要会议导向从“投资于物”到“投资于人”的转变有着极为相似的内核。2025 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投资于人”,正是要通过人力资本积累筑牢创新根基。

从历史经验看,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离不开伯明翰金属工匠群体的精密加工技能支撑,这种高端技能人才的集聚效应正是创新突破的关键。反观当下中国部分行业,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知识传播机制与技能积累土壤,才陷入低水平重复竞争。而类似北京中关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杭州科创企业集群等的崛起,恰恰印证了莫基尔的论断——当高校知识输出、资本市场支持、政府服务保障形成合力,就能构建起让创新生根结果的生态,自然跳出内卷陷阱。

制度保障在莫基尔的理论中同样占据核心地位。他强调专利制度通过降低技术信息获取成本,加速了技术扩散。这一点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尤为明显:民营经济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让企业家创新信心显著提升,而这正是打破“创新成果易被模仿”的内卷痛点的关键。

阿吉翁与豪伊特的答案:适度竞争是创新的“黄金平衡点”

阿吉翁和豪伊特提出的“竞争与创新倒U形关系”理论,几乎是为当前我国“反内卷”量身定制的分析工具。他们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并结合英国企业专利数据验证:竞争与创新并非线性关系,而是存在“黄金平衡点”——竞争不足则企业缺乏创新动力,所以增加竞争会激励企业创新;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过度竞争则会扼杀创新。

这一理论在我们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体现得淋漓尽致。去年某车企限时促销引发的行业震荡仍历历在目:A股汽车板块市值蒸发超千亿元,整个行业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这正是因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车企正深陷在阿吉翁与豪伊特所说的“熊彼特效应”主导阶段——当竞争超过阈值,企业利润被无底线的价格战吞噬,研发投入被迫压缩,新的创新无从谈起;反之,当竞争处于合理区间时,适度竞争会激发创新活力。当前17家车企承诺“60天支付账期”的行业自律举措,正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向最优竞争区间回归的积极信号。

此外,阿吉翁等人的研究还发现,竞争对创新的影响存在“前沿差异”:前沿企业可以通过创新“逃避”竞争,而非前沿企业更易在过度竞争中丧失动力。这解释了为何我国部分传统行业内卷严重——大量非前沿企业缺乏技术储备,只能在存量市场中拼价格,而突破之道正在于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倾斜,推动企业向技术前沿靠近。

创造性破坏:从“存量内卷”到“增量创新”的必由之路

阿吉翁和豪伊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为我国的“反内卷”提供了终极解决方案:只有通过创新淘汰旧产能、开辟新赛道,才能彻底跳出存量博弈。这与中央一直倡导的“以新质生产力破解内卷”核心观点高度契合。

美国市值最大的十家企业,有九家是科技创新型企业。而我国A股市值前十名的企业中,贵州茅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第一位,经常高踞榜单的还有工农中建和“两桶油”,真正的科技型创新企业很少,只有宁德时代。这样的差距背后,正是“创造性破坏”机制的强弱之分——当旧模式能轻松获利,企业自然缺乏创新动力。破解之道在于推动“增量竞争”: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需求,比如智能驾驶技术打开了新能源汽车的新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模式创新开辟新空间,正如胖东来以服务创新突破传统零售业内卷。

从政策层面看,这需要政府扮演“规则守护者”而非“参与者”。地方政府应摒弃“补贴竞赛”“政策洼地”等内卷式招商,转而聚焦创新生态建设;同时要让劣质产能有序退出,通过法治化手段打击偷工减料、抄袭模仿等恶性竞争行为。这正是诺奖理论强调的“制度赋能”——好的制度能让竞争导向创新,坏的制度则会让竞争沦为内卷。

写在后面的话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启示清晰而深刻:反内卷不是否定竞争,而是要让竞争回归合理区间,从而更好的激发创新;不是放弃努力,而是要让努力转化为增量价值,其核心路径可概括为三点:

第一,以制度筑生态,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创新者敢投入、有回报,这是莫基尔理论的当代实践;第二,以规范定边界,通过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将竞争控制在激发创新的最优区间,把握好阿吉翁等人揭示的“倒U形曲线”平衡点;第三,以创新破困局,鼓励企业深耕技术研发与模式创新,从存量红海走向增量蓝海,以实践来遵循“创造性破坏”的增长逻辑。

内卷的困境,本质是旧增长模式的终结;而创新的意义,正是新增长动能的开启。只有让创新成为驱动增长的核心引擎,才能带领中国经济从内卷红海迈向价值高地。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