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2025年9月底,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相继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并启动约5000亿元资金投放。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件事。
先说这笔资金的性质。
这笔资金不会进入财政预算,也不同于商业信贷。它以通过“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限公司”,以股权投资或股东借款的形式,进入项目资本金,用于弥补自有资金不足。
说完性质,再来谈谈政策出台的目的。
简言之,政策的目的不是“放水”,而是“补底”。
说专业点,这是一次针对目前融资结构缺陷的定向修复,目标是重建投资传导的闭环,而非进行短期的刺激。
资金机制与政策逻辑
在中国的项目融资体系中,资本金往往是最难补齐的一环。没有足够的资本金,银行贷款无法落地,社会资金也不会跟进。
过去,政府可以通过专项债或财政拨款解决这一问题。如今,财政空间受限、地方债务受约束,政策性银行就成为了“第三支手”。
三家政策性银行通过新设公司,将资金投向符合国家规划的重点项目。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是一种准股权化的政策融资机制。
这些资金不参与项目经营,只承担资本金角色;在项目运营稳定后逐步退出。
它介入的是融资结构的底层。通过资本金注入,它们以有限的公共资金撬动更大规模的信贷与社会融资。
这种模式既不增加政府显性负债,也不显著扩大货币供应量,却能恢复投资循环。它体现了政策思维从“扩张式刺激”转向“结构性修复”。
经济背景与政策动因
这一工具的推出,直接回应了经济运行中的现实压力。
2025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几乎为零,基建投资增速仅约2%。房地产链条疲弱,地方财政收入下行,社会融资需求低迷。
传统的货币工具——降息、降准——边际效应减弱;财政扩张又受制于债务约束。
在这种背景下,政策制定者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以结构性资金工具替代总量刺激。
它不直接推动消费或房地产,而是针对基础设施、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及新兴产业。投放节奏极快,从公司注册到首批落地仅一个月,显示出政策层面对“见效速度”的要求。
这种操作方式,在宏观层面意味着:不改变货币总量,却改变信用分布。通过资本金层面的介入,政策性资金在投资链条中充当了“触发器”。
传导机制与潜在影响
5000亿元资金的效应将沿着一个清晰路径传导。
在金融端,它将带动政策性银行资产扩张,部分资金可能由PSL(抵押补充贷款)提供。预计四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委托贷款和政金债发行量将明显上升。
在信贷端,资本金的补充改善了项目杠杆结构,降低银行风险。商业银行因此更愿意提供配套贷款,尤其在基建、城市更新、数字基础设施等方向。
在实体层面,资本金到位意味着更多项目能开工。测算显示,这笔资金可撬动约1.5–2万亿元总投资。
规模不大,但对投资的边际改善足以托底短期增长。
政策风险同样存在。项目选择若不严,资金效率会下降;退出机制若失灵,可能形成滞留;PSL成本偏高,也可能削弱操作积极性。
结语
这5000亿元的新工具的启动,不是为了开启一次新的宽松周期,而是在进行一种制度性实验。它试图通过资本金层面的介入,修复投资传导的关键节点。其目标不是加杠杆,而是让现有杠杆重新运转。
它标志着一个清晰的变化:宏观调控在“刺激需求”的同时,也在走向“修复机制”。
未来几个月的观察重点包括:
PSL是否扩张?
委托贷款与对公贷款是否同步上升?
基建投资是否出现回稳迹象?
若这些指标同步改善,这笔资金将不只是短期托底,而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政策模板——以有限的财政空间,维持增长与风险的平衡。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