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日,越秀集团收购香港人寿的热度还未过,香港保险业又传来一则重磅消息,京东集团准备进军香港保险市场。

据悉,京东拟在港拓展保险业务,一边低调递表申请保险牌照,另一边在多个招聘平台上招募保险类等职位,为组建专业保险团队做打算。这一举动标志着京东在香港的布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零售和电商业务,开始正式向金融领域推进。

香港是很多内地企业、资本“出海”的第一站,除了京东之外,腾讯、阿里巴巴等国内互联网巨头早在香港有所布局。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香港保险市场也在吸引来自内地各行各业的巨头的关注。

双线推进,牌照申请、组建团队两不耽误

近日,有多家媒体报道,京东集团准备进军香港保险业,并在申请相关保险牌照,京东的一系列动作引起了媒体关注。

据悉,京东在招聘平台上以「京东」、「京东保险」、「京东科技」等名义招聘多个保险类和资管类职位,包括“合规负责人(香港)”、“保险顾问IS”、“运营总监”、“金融业务经理”等。

值得注意的是,招聘职位中要求应聘人员要有相关香港保险资质、对香港保险市场有深入理解和实战经验、熟悉保险产品,拥有丰富的高净值客户沟通经验等,并列明工作地点为香港。

其实细看京东近期的招聘信息不难发现,京东应该是计划在香港开展保险经纪业务。

而对于以上种种市场传闻,京东并未直接回应,香港保监局也表示“不会评论个别牌照情况”。

不过,很快就有媒体爆料,从香港保险业监管局网站查询京东旗下公司Jingda HK Trading Co.,Limited已于本月14日获批保险经纪牌照,并于16日更名为京东保险顾问(香港)有限公司。

多领域进军,京东在香港的野心远不止于保险

京东对于香港市场的野心远不止于保险,回顾京东近些年在香港的布局,可以看出是一场有规划、成体系、多领域的全面布局战略,特别是从今年开始,战略进程推进明显加快。

物流业务已初具规模。京东在香港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这一年,京东首次在香港开设了物流与电商相关的业务分支。2023年,京东快递在香港开设多个快递运营中心,今年部分已经实现投入运营。

电商价格与服务双管齐下。今年4月,京东在香港宣布全部自营商品承诺“买贵就赔”,同时对家电产品进行大规模补贴,包括“30天包退、180天坏换新”及“一件包邮”等服务,攻占香港市场势头强劲。

零售业务加快布局步伐。从今年开始,京东加快了对于香港地区的实体零售业务布局。先是3月份高调宣传其网购服务,剑指香港本地电器零售;8月份确认收购佳宝食品超级市场,加速拓展香港本地零售市场;9月份正式与华润隆地达成战略合作,京东MALL香港首店计划预计明年开业。

金融领域的布局多线并行。除了保险业务外,京东也在平台上招聘“运营总监”及“金融业务经理”等职位,职位明确要求负责香港证监会1号和9号牌的营运管理工作。

其实,京东早年在港收购君盛亚洲投资有限公司,持有香港证监会1、4、9牌照,但后期并未续牌,若京东想要在香港开展资管或基金业务,就需要重新申请牌照和组建香港团队,这表明京东也有意同时发展资管或基金业务。

从物流、电商、实体零售,再到金融业务,京东在香港市场的业务版图正日渐清晰。

保险与物流、电商、实体零售等业务都有可以融合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生态化”或“场景化”保险,将保险融入到具体的业务场景中,来加强风险保障,补充融资方案,解决平常无法覆盖或者效率低下的痛点。可以预期,在京东的多生态业务网络里,保险板块是必不可少的。

内地经验,京东进军香港保险业的底气所在?

京东进军香港保险市场并非一点基础都没亿欧,其在内地市场中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保险业务体系,这也为进军香港保险市场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底气。

如今保险业务已经成为京东集团一块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近年来的发展也可圈可点。目前京东旗下拥有三家保险机构,分别是京东安联、京东保险代理、天津津投保险经纪。

1.京东安联

2010年京东安联正式成立,京东于2018年入股,成为第二大股东,占比30%,京东安联成为中外合资公司。随后京东安联依托安联集团的全球资源和京东的数智化能力迅速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在全球旅行保险、企业保险、互联网场景保险等领域中极具影响力。

在业绩方面,2022年至2024年京东安联的保费收入分别为52.57亿元、56.92亿元、63.9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17亿元、0.3亿元,0.87亿元。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净利润在2023年成功实现扭亏为盈,保费收入也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2.京东保险代理

京东保险代理则作为京东旗下全国性专业保险销售代理公司,依托与京东集团品牌及经营优势,在全国设有26家分公司,为个人、家庭及企业团体提供车险、宠物险、家财险、医疗险等一系列产品。

3.天津津投保险经纪

天津津投保险经纪成立于2004年,由多家天津本地企业出资成立,是一家传统型保险经纪公司,随后2015年被京东控股,成为京东旗下以保险经纪服务为主的金融企业。

总的来说,京东通过旗下三家保险机构构建了一个覆盖产品承保、销售代理、经纪服务的保险业务版图,这个版图和京东的物流、电商等业务联系紧密。

例如,京东保险经纪秉承“好产品 真便宜 更靠谱”的经营理念,在电商、健康、出行、养老等场景中,打造“买保险来京东”一站式、全互联网化保险服务闭环,覆盖京东APP上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流程,推出了退换货运费险、价保险、180天只换不修、不爱吃包退等特色保险产品。这些产品及服务深度结合电商业务场景需求,流畅地嵌入到用户的各类消费和生活场景中,也帮助京东平台商家在降本增效的同时提升了消费者购物体验。

以上这些丰富的业务经验和生态积累,无疑将为京东在香港的保险业务拓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如前文所述,京东在香港市场的物流、电商、零售等领域的布局已初步落地,业务生态基本成型,京东可以参考在内地市场的保险运营思路,加强生态协同,形成自己独特的保险业务竞争力。

争先入局,互联网巨头布局香港是大势所趋?

京东并非唯一参与香港市场的内地互联网巨头。近些年来,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加速在香港金融业进行布局扩张,将香港作为全球化战略的跳板。而如今京东的加入,使得这场竞争更加多元化。

相较于京东,阿里更早地就对香港市场进行了多样化的战略布局。1999年阿里巴巴在香港设立首个财务法律部门,全球化业务开始启动;2005年淘宝进入香港,跨境零售渠道被打通;2014年阿里云落地香港;2017年推出AlipayHK,如今已经覆盖450万名用户;2024年阿里巴巴完成纽约、香港双重主要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阿里在香港市场同样动作频频。先是4月份阿里系公司发出溢价收购耀才证券要约,旨在加速香港的金融科技布局和市场整合。近日又宣布将花费约72亿港元买下香港铜锣湾的多层写字楼,作为阿里和蚂蚁集团两家企业的香港总部,这也从侧面彰显出阿里系深耕香港市场的决心。

腾讯在香港的布局也相当广泛,包括虚拟银行、互联网保险、区块链、云计算、科技人才等等。

比如在保险领域,腾讯分别投资了Blue和赋诚再保险两家保险机构,两家公司都带有明显的科技基因,体现了腾讯从多个维度在香港构建金融科技生态的战略思路。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数字银行也是内地互联网巨头重点布局的领域之一。目前香港八家数字银行中,有六家是内地科技或金融巨头参与设立的。比如Livi银行就是由京东数科、中国银行(香港)和怡和集团的合资企业,于2020年8月开始运营,是香港第四家数字银行。

在保险业务方面,Livi Bank从2022年开始布局保险业务。2022年4月,Livi Bank推出由中银人寿承保的一项简单、易于申请的3年期储蓄保险计划;12月,Livi Bank又与富卫保险联合推出了家居保险计划Easy HomeCare。2023年6月,Livi Bank与富卫保险再次合作,推出一款一体化宠物保险产品,可通过该银行的手机应用程序购买。

最后,京东此次进军香港保险业,背后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香港保险市场的吸引力不仅在于规模,成熟度和国际化地位也是重要因素,未来还有可观的增长潜力。京东也可以通过香港市场为跳板,积累国际化经验,为未来进入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做准备。可以预期,京东的入局将进一步带动内地资本通过香港出海的大趋势,香港与内地市场的连接、互动值得密切关注。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