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中国金融案例中心 编译:谢彬彬】
2025年9月,世界经济论坛(WEF)与贝恩公司(Bain & Company)联合发布《亚洲碳市场:企业战略要务》洞察报告,系统剖析了亚洲碳市场发展现状、区域差异及企业应对路径。报告指出,亚洲贡献了全球55%的GDP与约50%的温室气体排放,其碳市场目前尚能覆盖区域28%的排放量,存在着一定缺口。而随着区域碳市场整合加速,企业需以碳市场战略为核心,平衡减排合规与商业增长,推动低碳转型从"愿景"走向"实践"。
亚洲碳市场格局:多元发展与整合潜力
目前,亚洲碳市场呈现"成熟市场引领、新兴市场追赶、中国独树一帜"的三层格局。与欧盟统一成熟的碳市场不同,亚洲市场以"快速扩容、阶段差异显著、区域协同潜力大"为核心特征。截至2025年,区域内已有17个国家或地方级碳定价工具、4个国家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年碳相关收入超40亿美元,但碳价格差异显著(如新加坡碳税约19.5美元/吨CO₂,印尼约1美元/吨CO₂),亟待通过规则协同与市场互联释放潜力。
1.中国:全球最大碳市场的扩容与革新
中国是亚洲碳市场的"压舱石",其ETS是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强制性碳市场,2025年已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电解铝四大高耗能行业,管控约80亿吨CO₂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排放60%)。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ETS将进一步扩容至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行业,总覆盖量达90~110亿吨CO₂,市场规模预计将达人民币4000~6000亿元(约560-840亿美元),碳价或升至人民币200~300元/吨CO₂(约28~42美元)。
在自愿碳市场领域,2024年中国重启的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成为了重要补充。目前已批准了6类减排方法,涵盖并网光热发电、海上风电、红树林造林、高速公路隧道节能等领域,预计到2030年CCER的需求量将达3~5亿吨CO₂,主要来自于ETS排放抵消、国际航空碳抵消计划(CORSIA)及企业碳中和承诺。2024年1月至2025年3月间,相关机构批准了9个相关项目,预计核发量不足1000万吨CO₂,未来需通过扩大方法学范围(如低碳燃料、碳移除技术)与加强项目审核效率来缓解供需矛盾。
2. 发达经济体:成熟碳定价与全球协作
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框架与市场机制:日本在2023年推出了全国性自愿性绿色排放交易系统(JCM);韩国在2015年建立了国家级碳排放配额交易计划;新加坡因经济体量较小未设立ETS,选择了实施覆盖80%排放量的碳税政策。具体来说,新加坡2024年碳税已升至25新元/吨CO₂(约19.5美元),计划在2030年前持续上调;同时通过"气候影响交易所(CIX)"推动国际碳信用交易,明确了7项环境完整性原则,引导企业采购高质量跨境碳信用。
3. 新兴经济体:从试点探索到区域互联
印度、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正处于碳市场建设初期,核心任务是搭建基础框架与培育市场活力:印尼在2023年率先启动针对燃煤电厂的强制ETS,计划2025-2027年扩展至油气领域,同时依托森林资源发展自愿碳市场;印度以"表现、实现与交易(PAT)"能源效率计划为基础,2023-2024年试点碳信用交易计划(CCTS),预计2025-2026年正式启动全国碳交易。东盟区域建立了《东盟共同碳框架(ACCF)》,通过统一方法学、共享"测量、报告与核查(统称MRV)"工具、推动跨境碳信用互认,致力于打造一体化区域碳市场,目前马来西亚、泰国等正推进本土碳交易所建设。
4. 区域与国际协作:以《巴黎协定》第6条为核心
亚洲碳市场的长期潜力在于"互联互通"。目前区域内已涌现多个协作机制:东盟ACCF聚焦区域规则统一,日本JCM推动技术转移与学分共享,新加坡联合英国、肯尼亚发起"碳市场增长联盟"以建立全球高诚信碳信用原则。《巴黎协定》第6条条款是关键纽带,亚洲是第6.2条"跨境减排成果转让(ITMOs)"的主要发起区域:日本、新加坡、韩国是主要买家,中国则有大量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正申请转为第6条下属项目,未来有望通过该机制打通区域碳市场壁垒。
企业战略要务:以碳市场驱动低碳转型
要务1:依托碳市场破解净零挑战
企业需将碳市场融入减排战略,通过四步路径优化履约成本与减排效率:一是明确碳基线与目标:结合行业ETS配额规则(如行业平均强度、企业历史强度)设定科学减排目标,避免非履约成本(如罚款、市场声誉损失);二是搭建MRV数据体系:整合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建立覆盖Scope1(直接排放)、Scope2(外购能源)的实时监测系统,部分企业(如中国国家电网)已实现省级动态电力碳因子核算,精度可达分钟级;三是优先低成本减排杠杆:通过边际减排成本曲线识别性价比最高的措施,例如中国建材集团通过对比碳价与减排成本,优先实施余热回收、能效改造等投资,对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CUS)等高价技术则采取"研发储备+等待碳价上涨"策略;四是创新融资模式:例如中国建材集团通过"碳配额质押融资",由碳交易机构提供前期资金支持减排项目,后期以项目产生的多余配额偿还,实现"零负债减排"。
价值链层面,企业需应对碳成本传导压力: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下游客户的要求均会推动上游高排放行业(如钢铁、铝、水泥等)加速减排。宁德时代的实践具有参考性,该公司将碳足迹纳入供应商评估,推动正极/负极供应商零碳电力使用率达57%,结构件供应商达45%,同时通过"CREDIT"计划对82家供应商开展现场审核,并将评估结果与采购量进行挂钩。
要务2:把握碳市场促生的商业机遇
碳市场扩张带动低碳技术、服务与数字工具需求爆发,企业可聚焦四大方向:一是成熟低碳技术:中国龙源电力在2024年剥离煤电资产后,专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当年绿色电力交易量达67亿千瓦时(同比+288%),绿色证书交易量达1000万张(同比+141%);二是碳服务生态:包括碳核算咨询、项目开发、交易经纪等,中国南方电网已建立"近零碳示范区"36个,提供从碳盘查、减排方案设计到碳中和认证的全流程服务,并公开工具包供行业复用;三是数字技术赋能:蚂蚁集团通过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构建"天宫计划"碳数据框架,实现碳数据"可追溯、不可篡改、安全共享",已为1500万台可再生能源设备提供上链存证服务;四是前沿技术培育:绿色氢能、CCUS等未来技术需碳市场支持商业化,如中国宝丰能源建成的大规模光伏制氢项目,电解槽单套产能达1000Nm³/h,绿氢直接供应煤化工系统,计划到2030年绿氢年产量将达31亿立方米。
要务3:参与生态建设释放市场潜力
碳市场的高效运行需多主体协作,企业可通过三方面贡献力量:一是参与政策与标准制定:阿里巴巴联合国际科技企业推动"Scope3+"核算框架(覆盖生态链所有参与者),并参与制定国际避免排放与碳移除方法学,助力中国碳市场与全球规则对接;二是创新碳金融产品:渣打银行设计"碳移除信贷"产品,为增强岩石风化(ERW)项目提供前期融资,还款与未来的碳信用交付挂钩,并通过保险对冲风险;三是推动能源转型协作:投资公司GenZero联合菲律宾能源公司ACEN、新加坡吉宝等企业开展"煤电转型信用"试点,计划将菲律宾南吕宋246MW燃煤电厂的退役时间从2040年提前至2030年,预计将减少1900万吨CO₂排放。
未来展望:构建协同的亚洲碳市场生态
未来,亚洲碳市场的整合是实现全球净零计划的关键步骤,需要政策制定者与市场参与者的协同行动。政策层面上,需明确市场规则(如配额分配、抵消机制)、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行业覆盖以提升流动性,并通过国际对话推动碳标准的互认,如CCER与ICVCM全球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标准对接。企业层面上,则需从"被动履约"转向"主动布局",将碳资产纳入财务管理体系,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协作降低减排成本,同时把握区域互联带来的跨境机遇,如东盟碳市场的自然碳汇项目、日本JCM的技术合作等。
随着2030年气候目标临近,亚洲碳市场将从"分散发展"走向"协同整合",成为全球碳定价体系的重要支柱。企业唯有将碳市场战略融入核心业务,才能在低碳转型中把握竞争优势,实现环境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