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10月27日下午,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央行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消息一出,市场立刻关注:这是新的“放水”信号?还是货币政策的又一次创新?

其实,这次操作既不是印钞放水,也不是刺激救市,而是央行在更复杂的金融环境下,对调控工具进行的一次“精细化升级”。

什么是“二级市场买卖国债”?

简单来说,就是央行在市场上买或卖国债。注意,是“二级市场”——也就是交易市场,不是直接从财政部“一级市场”认购。

央行买国债,相当于向市场投放资金;卖国债,则是回收资金。这就像一套“油门+刹车”系统,让央行可以在不同阶段微调流动性,而不是单向地“放水”或“收水”。

潘功胜在会上表示:恢复国债买卖,是为了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增强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定价功能、促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

说白了,就是让央行调节经济时,手里的“工具”更多、更灵、更精准。

为什么在已有工具的情况下

还要多这一手?

有人会问:央行已经有降准、逆回购、MLF这些工具,为什么还要恢复国债买卖?

原因在于——以往的工具,只能调节银行体系的资金量,但无法精准影响市场利率。

这些工具就像是在总闸口控制水量,能决定“钱多不多”,却很难控制“水往哪儿流”、“流得快不快”。

而国债买卖不同,它直接作用于债券市场: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入国债,能稳定长期利率、平滑收益率曲线;需要回笼资金时,再卖出国债。

这让央行的操作从“粗线条”变成“精描线”:既能投放,也能回收;既能稳短端,也能引导长端。

一句话——以前的工具够用,但不够“细”;现在的市场更复杂,就要“细调”。

为什么之前暂停、现在又恢复?

潘功胜在讲话中提到:今年初,央行曾暂停国债买卖,主要因为当时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风险积累。

换句话说,当时大家都在抢买国债,需求太旺、价格被推高、收益率快速下行。市场有点“太热”,央行就暂时踩了刹车。

而现在情况不同:债市整体运行平稳、供需恢复正常,央行重新启用这项工具,是为了在更合适的时机“精调节奏”,让市场流动性更顺畅、利率波动更温和。

结语

从“降准”“逆回购”,到如今的“国债买卖”,央行的每一步操作,都在让货币政策变得更灵活、更精准、更可控。

这次恢复国债买卖,不是要“撒钱救市”,而是要让资金流动更顺、更稳、更有效率。它不是新的放水,而是一种“稳市场的高级手法”——用买和卖的双向调节,让经济的水流在恰当的温度和速度中循环。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