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中国金融案例中心   编译:叶子、谢彬彬】

2025年10月,加密货币市场发生剧烈崩盘,市值在数日内蒸发超1500亿美元。这并非投机性资产的普通波动,而是对数字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深刻压力测试,揭示了当前加密领域在市场机制、监管框架及风险传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加密市场崩盘的表现与驱动因素

此次加密货币崩盘呈现出显著的"阶梯式恶化"特征: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币种短时间内大幅下挫,中小型山寨币的跌幅更是高达70%-80%,后续仅有部分币种实现回升。这种剧烈波动不仅由投资者情绪主导,更与加密货币交易架构密切相关。其核心驱动因素包含两方面:

一是交易机制的风险放大效应。加密市场广泛应用的"自动清算系统",本应承担风险管控职能,却因杠杆交易的高普及率反向加剧了市场波动。据估算,36小时内,超190亿美元的未平仓杠杆仓位因触及保证金阈值被强制平仓,进而引发了跨交易所的"抛售连锁反应(Cascade)"。

二是市场结构的天然脆弱性。与传统金融市场的熔断机制、渐进式保证金提醒制度不同,加密交易平台缺乏必要的稳定化基础设施,价格发现过程常陷入 "竞速式下跌",这一现象也暴露了多数加密货币订单簿流动性实则极为薄弱的现实。国际清算银行(BIS)后续发布的报告指出,此类"无缓冲"的市场设计,会显著放大顺周期行为,加速危机的扩散速度与影响范围。

无边界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此次崩盘事件凸显出数字市场的冲击可通过全球金融网络快速传导。加密货币市场对永续期货与合成衍生品杠杆的依赖,形成了强烈的顺周期动态:价格下跌触发强制清算,而清算又进一步加速价格下滑。国际清算银行(BIS)指出,这种反馈循环与传统杠杆市场的情况类似,但缺乏清算要求或抵押品追加机制的稳定作用。此外,保证金与抵押品操作缺乏透明度,加剧了市场不确定性,削弱了投资者对市场运作完整性的信心。

常被视为加密货币生态系统"安全港"的稳定币,也在此轮危机中也暴露了脆弱性。在抛售潮期间,许多稳定币的交易价格跌破1:1锚定汇率,反映出流动性限制与赎回不对称的问题。稳定币依赖有限的流动性提供者群体,以及少数拥有赎回特权的机构做市商;而散户投资者只能在二级市场交易,在市场承压时,二级市场流动性可能迅速枯竭。这种双层结构与2008年金融危机前影子银行系统的脆弱性相似——一旦市场对赎回产生疑虑,原本被认为"稳定"的工具,其价值信心可能在一夜之间崩塌。

加密货币监管的治理缺口

2025年10月,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发布的《加密资产活动全球监管框架专题审查报告》进一步印证了监管担忧。报告指出,尽管多个司法管辖区在落实金融稳定委员会(FSB)2023年加密资产活动及稳定币安排全球框架方面取得进展,但仍存在监管缺口与执行的不一致性。尤其是在数据报告、披露标准及跨境协调方面的不足,可能导致"监管洼地",引发监管套利行为,损害市场完整性。 报告强调,加密资产市场的演变速度远超监管范围,若不加以应对,这种脱节可能威胁全球金融稳定。与此同时,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也发布专题审查报告,聚焦投资者保护与市场完整性,强调需通过协调一致的全球监管填补缺口,构建具备韧性的数字资产生态系统。

当前的核心问题在于缺乏统一的监管框架。加密行业已发展为具有系统性影响力的平行金融体系,却未配套相应的系统性防控措施:托管、清算、做市等关键功能集中于无标准资本、流动性要求的私人平台;跨境监管呈碎片化状态,使得机构可在弱监管辖区内运营。这导致全球加密市场呈现"紧密耦合系统"特性:相互关联、动态变化快,且对微小扰动高度敏感。当市场承压时,无宏观审慎缓冲或最后贷款人机制来遏制风险蔓延,平台常于流动性紧缺时收缩供给。国际机构评估显示,构建统一全球监管的进展参差不齐,快速扩张的加密资产市场仍存在重大脆弱性。

技术韧性与市场脆弱性的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在崩盘期间,底层区块链基础设施运行平稳:交易正常结算、智能合约顺利执行、去中心化账本保持完整。即便价格暴跌,链上操作仍展现出韧性。国际清算银行(BIS)《去中心化金融(DeFi)与技术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公报》也指出,分布式账本系统在重压下仍能维持运营连续性。与传统金融不同,此次加密货币崩盘未出现救助、紧急流动性或政府干预,这表明加密技术具备可行性,但市场治理存在严重缺陷。

这一矛盾凸显了加密货币的双重属性:核心技术具备韧性,而外围金融体系却十分脆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4年《数字资产市场报告》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4年4月《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均强调,区块链基础设施可实现安全结算,但建立于其上的金融工具与中介机构仍面临治理失效、透明度不足及杠杆过高的风险。因此,监管机构的核心挑战并非抑制创新,而是确保依托该基础设施构建的市场机制,遵循与整体金融体系一致的风控、披露及问责原则。

构建加密市场稳定框架的路径

要解决加密货币市场的稳定问题,关键在于将审慎原则融入数字资产生态系统。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规范交易平台运营。要求加密交易所参照受监管交易场所的标准,实时披露订单簿深度、保证金使用情况及清算数据,强化透明度。

二是重构稳定币监管逻辑。将稳定币纳入正规金融工具范畴,实施持续审计、可验证储备支持及按面值赎回保障,消除流动性隐患。

三是优化风险控制机制。改造自动清算系统,引入"保证金补充宽限期"机制(类似传统金融的审慎框架),避免"一刀切"式强制平仓。

四是建立全球统一监管框架。突破碎片化的国别监管,构建跨境协同的监管体系,覆盖加密市场的全球属性,确保监管标准的一致性。FSB与BIS均呼吁通过此类框架,平衡创新与风险,避免监管套利。

随着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体系(如支付系统、投资组合)的关联日益深化,风险传染的可能性显著上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2023年《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已预警,若加密领域缺乏有效监管,其危机可能向银行、资产管理等传统领域扩散,重演类似2008年的跨市场风险传导。报告最终指出,金融稳定的本质并非依赖技术创新,而是建立在审慎监管、可信监督及集体稳定承诺之上。加密市场的发展需脱离"投机驱动",转向"制度健全",而全球监管机构的关键任务是 "在下次系统性冲击前落地有效规则",而非被动应对危机。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